基于Apriori关联规则的治疗中风方剂组方规律

2019-06-03 08:05魏丹妮蔡思雨秦路平严斌俊
中成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风病麻黄防风

魏丹妮,孙 瑶,蔡思雨,秦路平,黄 真,严斌俊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3)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伴发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半身麻木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1]。

中医辨证论治的本质是关于病机的辨识和针对病机的遣药组方,即 “辨证审机”“审机论治”[2],故在中医学理论框架内结合中风病因病机来研究方剂配伍,有助于破解难点,科学准确地总结配伍规律。近年来,关于治疗中风处方规律的研究较多,但大多是针对文献及临床某位名中医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来源单一,数量较少,缺乏全面系统的把握。《中医方剂大辞典》 系统整理了我国自秦汉至现代(1986年)的中药方剂[3],包含了上千首治疗中风的方剂,而其中的用药规律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故本研究基于Apriori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并结合中风病因病机对该辞典中配伍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复方中药开发提供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标准化 根据 《中医方剂大辞典》 附录中主治病症索引,收集治疗中风的中药方剂,排除少量仅由单味中药构成的方剂,将方剂名、方剂编号、组方中药等信息人工录入Excel 数据表,并进行双人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因甘草有调和诸药之功,常与各类中药同用以治疗不同病症,无明显针对性,故不将其纳入数据库。另外,原始数据库中存在诸多中药同物异名或因炮制方法、产地等不同而名称不一致的现象,故按照2015年版 《中国药典》 中的命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上梅片重命名为冰片,姜厚朴重命名为厚朴,辰锦砂、丹砂重命名为朱砂。结果,共收集整理得中风方剂1 130 首。

1.2 数据分析 关联规则挖掘采用Apriori 算法,以R 语言程序包 “arules”[4]进行计算,支持度为包含某种中药组合的方剂数量与全部方剂数量的百分比,中药A→中药B的置信度为包含中药A 的方剂中包含中药B 的频率,中药A→中药B 的提升度[4]为包含中药A 的方剂中包含中药B的频率与全部方剂包含中药B 的频率之比,见公式(1)。仅以置信度为指标发现的关联规则通常是由于中药B 本身使用频率较高引起的,而提升度体现了中药A 对中药B 在方剂中出现概率的提升能力,故需同时考虑该指标,能更好地挖掘潜在配伍规律。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 治疗中风方剂中出现频次高于110 次的中药有 28 味,使用频次前 5 的分别是防风、川芎、当归、附子、麻黄,见表1;出现频次大于 50 的中药有 63 味,所属类别按频次排序,见表2。

2.2 配伍分析 治疗中风常用的2~4 味中药组合分别见表3~5。

表1 治疗中风常用中药频次和频率(前28,甘草除外)

表2 治疗中风常用中药类别

表3 治疗中风常用的2 味中药组合(按支持度排序,甘草除外)

表4 治疗中风常用的3 味中药组合(按支持度排序,甘草除外)

2.3 关系网络分析 根据数据挖掘得到的治疗中风常用中药组合,将配伍关系 “网络化”展示,见图1。

2.4 关联规则分析 以Apriori 算法挖掘治疗中风中药的潜在配伍规律。频次大于25,置信度大于80%,且提升度最高的2、3 味中药组合见表6。限定频次大于25,是为了使挖掘得到的关联规则并非由随机巧合引起;置信度大于80%,说明表格中箭头左侧的中药出现在复方中时,该复方含有箭头右侧中药的概率大于80%;提升度越高,箭头两侧中药配伍使用概率与单独使用概率之比越高。

表5 治疗中风常用的4 味中药组合(按支持度排序,甘草除外)

图1 中风常用中药的关系网络(支持度>10%)

表6 治疗中风的2、3 味中药关联规则分析(按提升度排序)

3 讨论

纵观中风发展源流,关于中风病因病机的概述主要有外风论、内风论2种,前者即因人体气血亏损、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侵入所引起,即 “内虚邪中”;金元至明清时期,大多数医家在探讨其病因病机学说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与创新,认为 “风”自内生,引起内风的原因可概括为气血不通、阴虚阳亢、瘀血痰浊、风火痰气上扰等,明确了其病变部位在脑,阐明了中风为脑脉气血之病,抛弃了外风学说而以 “内风”立论。现代中医学认为,风、火、气、虚、痰、瘀为中风的六大病理因素,虚有阴虚、气虚,火有肝火、心火,风有内风、外风,痰有风痰、湿痰、热痰,气有气滞、气逆,血为瘀血[5]。

本研究将结合中风病因病机进行中药配伍规律的研究和探讨,认识 “外风”和 “内风”在中风发生发展中的影响,有助于发挥中药在中风防治中的积极作用。

3.1 常用中药 由表1~2 可知,治疗中风方剂所用中药频次依次为解表药、补虚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温里药,其中解表药、祛风湿药、平肝息风药大多均属于风药范围,如防风、川芎、麻黄、天麻、羌活等,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在治疗时配伍以清扬疏散的风药,“高巅之上,唯风可到”,可直接入脑发挥祛风治血之功,临床治疗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防风在方剂中出现频次高达 415 次,其质松而润,祛风之力强,有风中润剂之美誉,并能胜湿、止痛、止痉[7],在治疗中风时配伍该药材,除可祛风外,还可起到鼓动气血周流于全身血脉之中的作用,如 《千金要方》 附子散中以防风配附子、桂心、人参等,可治疗中风、手臂不仁、口面喝僻;川芎为血中气药,性温味辛,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它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微循环等活性,对脑中风预防和治疗具有良好的作用[8]。虽然目前临床上针对中风病的治疗大多遵从 “内风”学说,“外风”学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但风药在古代治疗中风方剂中的出现频率之高,提示它亦为该病的诱发或加重因素,同样应受到重视。

中风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气血亏损为本,而补虚药可扶助人体正气、滋阴、养血、助阳,在治疗中风方剂中出现频次位居第二。其中,当归甘温质润,为 “补血圣药”,可滋补肝血以濡润脏腑而息风,而且其辛行温通,为活血祛瘀良药,可配伍川芎、红花等活血药以增强活血之力,使血旺血活风散,而令肢体关节痹痛、麻木、不遂等即可除矣。

3.2 常用配伍 由表3~5 可知,2、3、4 味中药组合中分别以防风-川芎、防风-川芎-麻黄、防风-川芎-麻黄-人参应用最为广泛,风为致病之始因,瘀血为贯穿中风始终的病理因素,其中川芎活血行气,直达三焦,防风以祛风解表为主,又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二者相伍,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既可祛风治因,又可温通治本;麻黄辛温,《日华子本草》 谓其 “通九窍,调血脉”,配伍川芎可取其温窜之力而上行于脑,增强通行气血的作用;人参与麻黄相伍时散补兼施,补肺平喘,既可辅助人体正气,助麻黄发汗解表,以祛邪外出,又能防止麻黄发汗太过以免误伤正气,四药配伍邪正并治,内外并举,在古代方剂中也常使用,如治疗中风的经典方 “小续命汤”。以麻黄为主药,佐以防风、桂枝、防己入太阳之经祛风逐湿,以开其表;人参大补五脏精气,防攻邪过而耗正气;附子、桂枝生阳温经;川芎、白芍护营而和血;黄芩清上焦之热,如此寒热相济、补消共施,切中 “寒、堵、虚”三字之中风病机,使真气自生、邪热自清、逆气得平、经络以顺、气血得行[9]。

此外,川芎-当归在2 味中药组合中应用较为广泛,出现频次高达177 次,其中当归偏养血和血,而川芎偏行血散血,二药伍用,当归之润可制川芎辛燥,川芎辛燥又防当归之腻,从而发挥补血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10]。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两者共煎对中药效果和有效成分溶出均有一定影响,如川芎嗪为川芎独有的活性生物碱,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共煎液中的其含有量比单煎液中高,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11]。

3.3 关系网络 图1显示,防风、川芎、当归、麻黄、羌活是治疗中风的核心中药,附子、人参、天麻、独活等分布在核心中药周围。值得关注的是,息风止痉类中药天麻、全蝎、僵蚕与麝香、朱砂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 “小关系网”,在许多中风经典名方如牵正散、天麻丸中得以应用,对应于中风病肝风内动、窍闭神昏的病机变化。

3.4 关联规则 表6显示,金箔→朱砂、蝉蜕→僵蚕、冰片→麝香在治疗中风的2 味中药关联规则中提升度较高,其中僵蚕、蝉蜕气味俱薄,轻浮而升,升阳中之清阳[12];蝉蜕宣郁透发,涤热解毒,配伍僵蚕,使得疏风解痉、清热祛湿、化痰散结之力弥增[13],切中痰湿阻络之中风病机;冰片开窍之力虽不及麝香,但与后者配伍时常有 “独行则势弱,佐使则有功”之说,现代研究表明[14],两者配伍可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其脑保护作用与安宫牛黄丸无明显差别,而且效果优于单药应用,提示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值得深入研究开发。

在治疗中风的3 味中药关联规则中,麻黄-细辛→防风的提升度高达12.2,表明在使用麻黄、细辛的方剂中倾向于配伍防风,三者皆属辛温解表药,相须为用,使得里气顺和,经络气血畅达,《伤寒来苏集》 云 “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细辛以固元阳,则少阴之津液越出,太阳之微阳外亡,去生远矣”,麻黄、细辛合用可协同鼓动内外之阳气,加强散寒通滞之功[15],而防风最根本的祛风作用为祛风解表,与前两者相伍则能同气相求,或据兼夹之邪增强防风疏风散邪之力,故三者合用以宣通气机,枢转邪气外出,常用于治疗中风病症。

4 结论

本研究以Apriori 算法对 《中医方剂大辞典》 中治疗中风的1 130 首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结合中风病因病机对关联规则进行深入分析,所得结果反映了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用药规律,发现了一些潜在的中药配伍规律与关联规则,值得从中医药理论与科学实验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评价。同时,还明确了治疗中风的核心中药,有助于现代中药处方优化。

猜你喜欢
中风病麻黄防风
港口大型机械防风安全发展形势及防风安全体系建立
大楼的防风攻略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Regularity of Wind-dispelling Medication Prescribed by LI Dong-Yuan: A Data Mining Technology-based Study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金元医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与证治概述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防风衣
心中的麻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