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渐进,探微悟情
——基于诵读指导的《雨霖铃》教学新设计

2019-06-05 03:18
中学语文 2019年13期
关键词:全词雨霖长亭

王 帅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成的,所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潜心涵泳,才能读出韵律感,品出音乐美。《雨霖铃》以“伤离别”为情感基调,渲染了悲伤孤寂的氛围,学生必须借助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渐融入整首词哀伤的情调里,才能获得丰富深入的情感体验。因而,基于诵读指导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探寻“伤离别”的情感内蕴,还能培养学生诵读习惯,提高诵读能力,提升诗词鉴赏水平。

【学情分析及教学预设】

高一学生较少体验生离死别,对“一代词宗”柳永的了解又不够,在情感体验和知人论世两个方面,都有所欠缺。所以,教师应化抽象为具体,以赏析词中传统意象为探究点,由象入境,由景入情,逐层品悟,理解词人的伤离别之情;同时,穿插对学生诵读的指导,以朗诵技巧为切入点,由浅入深,由声入情,循序渐进,探微悟情,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补充柳永的身世之悲和创作之由,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指导朗诵技巧,帮助学生掌握诗词朗诵的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景中含情、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词人别前、别时、别后的离别之伤,逐层加深。学生通过反复品味,理解词人真挚深婉的伤离别之情。

【教学重点】

1.赏析词中意象,体会其中蕴含的离别之伤。

2.能够有感情朗读乃至背诵。

【教学难点】

探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创设情境法;情感体验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诗情

有这样一位词人,凡有井水饮处,就有人唱他的词。秦楼楚馆唱着,宫廷内院唱着,贩夫走卒唱着,文人雅士唱着。他用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情感世界,抚慰了一代又一代人孤独的心灵。他,就是柳永。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品一品词中的情韵,听一听词人的心曲。

【设计意图】

以柳永词的影响导入,有效建立学生与词人的亲近感,激发诵读兴趣。并以诗意的语言打动学生,营造品词的情感氛围。

二、初读全词,寻找诗情

1.初读。提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和断句。

正音:暮霭(ǎi) 凝噎(yē) 那(nǎ)堪

断句:初步指导朗读技巧,让学生依据意义划出停顿。例:对/长亭/晚 杨柳岸/晓风/残月 便/纵有/千种风情

【设计意图】

正字音、识断句,这是读好诗词的大前提,也是学生诗词朗诵必备的基本功。

2.齐读。设问: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呢?(注意引导学生从原词中找依据)

明确:写的是,仕途失意后,离开汴京,和恋人离别的情景。

补充词牌由来:《雨霖铃》这一词牌,来源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长恨歌》中有相关的诗句:“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夜雨闻铃,唐玄宗思念起杨贵妃,创作了这个曲调。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这首词的初步理解程度,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并引导学生回顾《长恨歌》中的相关诗句,巧借旧知,贯通新知。

3.再读。设问:词中哪个句子直接抒发了词人离别时的心情呢?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

追问:哪个字直接点明了离别时的心情?

明确:伤。

明确:“伤离别”就是词人因与恋人离别而感到悲伤。“伤离别”既是词人直接抒发的情感,也是全词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

从宏观上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为下一步具体指导诵读做好铺垫。这种感情决定诵读时,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

三、由景入情,品味悲情

设问:词人借助哪些景物如何表达“伤离别”之情的呢?请结合具体的词句来赏析。(个人标画景物,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1.寒蝉:秋蝉气息衰弱,叫声凄凉急切,哀鸣不已,易引起人的感伤。一个“寒”字,既照应下阕清秋节,点出季节的寒冷,又衬托出词人因离别而引起的内心的寒凉,渲染了凄凉的氛围。

指导诵读:“寒”重读,“凄切”重读,“凄”读得低沉缓慢,拉长音调,“切”读得短促有力。

2.长亭:自古以来,长亭就是送别场所,也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词人一想到,长亭连短亭,十里相送,终有一别,便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指导诵读:对/长亭/晚,每一个停顿都拖长音调。

3.骤雨:阴雨连绵,本就易引起人的伤感之情;此时,阵雨骤停,意味船发在即,离别就在眼前,词人内心自然悲伤不已。

指导诵读:“歇”字重读。

4.兰舟:舟上船夫,催促赶快出发;恋人之间,正浓情蜜意,依依不舍。听到催促声,词人心里一紧。一“留”一“发”,两相对比,欲留而不得,词人内心怎么能不悲伤呢?

指导诵读:“留恋”慢读,读得拖延柔情;“催发”快读,读得急促有力。

5.烟波:江面水雾弥漫,江上波涛汹涌。词人仕途坎坷,屡试不中,再次失意后,与恋人离别,到江南游历。一想到,这一去,千里遥遥,前路漫漫,不知何处是归程,内心更加迷茫伤感。(引导学生联系诗句: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导诵读:“千里”放慢语速。

6.暮霭:傍晚天空,阴云密布,沉沉压下来,压得人喘不过气,压得悲伤之情堵在胸口,难以排遣。

指导诵读:“沉沉”重读,音调要拖长,声音要往下压,读得低沉有力些。

7.楚天:南方的天空,广阔无边。词人漂泊在江上,天阔地远,渺小孤单,深感身世之悲;而与恋人天各一方,远隔万水千山,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又寄托离别之悲。

指导诵读:“阔”轻读,声音要往上提,读得阔远缥缈些。

8.杨柳岸晓风残月:“柳”的谐音是“留”,取留恋的意思,自古以来,便有折柳送别的传统;“晓风”是冷秋时节清晨的风,凉意阵阵,再加词人孤身一人,独自承受离别之苦,更觉凄凉悲伤;“残月”对应圆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月寓意团圆,残月寓意分离。

指导诵读:杨柳岸/晓风/残月,每一个停顿都较前一个停顿拖长音调,逐步放慢。

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笔下的景物正是如此,景中含情。词中的每一个景物都蕴含着词人的悲伤,共同营造了“伤离别”的情感氛围。

情读。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带着你对词中景与情关系的理解,融入悲伤的情感来放声诵读全词。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景物描写的特点,由景入情,理解景中含情的艺术特色。并且通过细致的朗读指导,搭建桥梁,帮助学生不仅能悟出情感,而且能读出离别的悲伤之情。此外,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养成表达和交流的习惯。

四、由实入虚,探究离情

1.设问:“寒蝉”“长亭”“兰舟”都是词人亲眼看到的,那么“暮霭”“杨柳”“晓风”“残月”呢?

明确:是词人想象的景物。“念”,想到之意,点明是想象别后的情景;“酒醒”,照应上阕 “帐饮无绪”,由别前的酒醉分离,想象别后的酒醒孤独;“今宵”,今夜之意,点明是想象别后的深夜。

2.设问:词人亲眼看到的景物,这是实写;想象未来的景物,未来的生活,这是虚写。下阙中,还有哪些是虚写呢?结合词句自由谈谈,词人为什么虚写那些离别后的生活呢?

明确: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深夜酒醒后,词人独自一人,佳人不在,只有杨柳依依、晓风习习、残月淡淡,何等的孤独与痛苦!难怪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

指导诵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依次停顿,“伤离别”读得低沉哀婉,“清秋节”可适当加入咽声和颤音。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恋人不在,再美的风景,再美的生活,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此后年复一年的分离,让词人想与恋人共度美好生活的愿望彻底破灭了,日复一日的思念,更加深了离别的痛苦。

指导诵读: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依次停顿,“虚设”重读,读得痛心苦楚。

3.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千种风情,无人可诉;万般思念,无人可说。恋人是唯一知己,却不在身边,词人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之中,无限的孤独放大了词人的痛苦。

指导诵读: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依次停顿,特别注意“便”“更”一字领起,重读强调,“何人”加重疑问语气,读得沉重无奈。

小结:词人离别时,看到眼前的景物,已经悲伤不已;而想象离别后的孤独寂寞,悲伤的情感更进一层,传达出离别的痛苦之情。

伤读。提出要求:请大家想象着诗人别后的孤独落寞,读出更深的伤痛来。

【设计意图】

在细致赏析实景的基础上,由实入虚,引导学生赏析虚写的部分,进而探究词人离别之情的层次,由悲伤递进为更深的痛苦之情。并且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达到生生共悟、师生共鸣、师生与词人共情的目的。

总结全词,伤离别情:

《雨霖铃》全词紧扣主题“伤离别”,既有景中含情,通过寒蝉等一系列景物渲染离别之情,又有虚实结合,由眼前离别之景想象离别后的孤独痛苦,层层递进,把离别的悲伤表达得淋漓尽致,构建起了一个以“伤离别”为主题的情感世界。

五、作业设计,拓展练笔

1.背诵全词。

2.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伤离别”不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动人的情感。请大家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离别之伤,写成300字的小随笔。

【设计意图】

背诵全词,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积累;随笔练习,有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六、板书设计,新颖直观

【设计意图】

以“伤离别”为中轴线,左右对称。两个同心圆形象地表达了景中含情这一艺术手法,外面的大圆是景,里面小圆是情;两个方框表达虚实结合这一表现手法,实线的方框代表实景,虚线的方框代表虚景。由此,本节课的重难点便全部呈现出来,达到了清晰明了、新颖美观的效果。

猜你喜欢
全词雨霖长亭
望月
捣练子·春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不吹不黑
木槿花西月锦绣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
长亭外,十里酒香
梅花引•荆溪阻雪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