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语言风格及其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启示

2019-06-05 01:04时统君
大学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言风格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时统君

[摘 要]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体现在以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根本,用平易通俗的语言回应人民的现实关切和诉求,在引经据典中传达时代新意,并且善于运用简洁生动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揭示生活中普通事物所蕴含的精深道理,令人印象深刻,影响深远。因此,从广袤的生活实践中凝练生动鲜活的话语,在丰厚的人类优秀历史文化中吸收经典话语,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是提升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魅力的重要举措,这也是习近平极具自身特质的语言风格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 语言风格; 思想政治理论课; 话语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6-0005-05

一、问题的提起

话语体系不只是人们相互表达与交流思想的特有媒介,更是蕴涵着特定民族的固有文化、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并且在不断地印证这个民族的存在、发展与未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果一方面既是高校思政课与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也关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的整体实效,在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的工作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话语体系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

习近平同志作为当今世界主要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而且,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和论断在语言表达方面独树一帜、富有个性,形成了被社会各界广受赞誉的“习式风格”话语创新[2]。就此而言,探究习近平语言风格多姿多彩的现实展现,揭示其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多维启示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习近平语言风格的现实展现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必须既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又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3]。在这方面,习近平本人多年来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极具自身鲜明特质的语言风格。

(一)平易通俗接地气,不忘本来

在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中,不忘本来就是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话语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直面现实问题。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的语言回应人民的现实关切和诉求,接地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人民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从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这是习近平同志一贯表现出来的鲜明语言风格。

2012年11月15日,在新当选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4]习近平的这段话,让人浑身充满信心,充满盼头,充满干劲,因为它没有一般性的公式化宣传、符号式标语,有的是有血有肉、有内容有干货的民生诉求,平易通俗的语言说出了老百姓的心坎话,道出了共产党人的宗旨。其后的五年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人民群众上下齐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5]。可以说,正是习近平深厚的人民情怀加上平易通俗的语言风格,犹如春风化雨拉近了同人民群众的距离,激发了亿万中国人的聪明才智,所以“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6] 。

当然,习近平同志平易通俗的语言表达不限于此,同样风格的话语表述多次体现在不同的场合同样给人希望,给人鼓舞,让人历历在目、久久难忘。比如,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7]。这里可以看出,习近平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将“宏大叙事”的国家梦与“具体而微”的个人梦紧密地融合起来,让人体悟到国家、民族和个人就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体悟到每一个人既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参与者、书写者,又是中国梦的享有者,从而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这个当代中国最大公约数而团结奋斗起着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讲话,习近平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平易质朴的语言既表明了习近平眼中的小康不仅要看经济总量,还要看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仅要看平均数,还要看要社会中的大多数,同时也体现了习近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所在的深刻认识。可以说,习近平系列讲话中这些平易通俗接地气的语言不仅让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朗朗上口、印象深刻,而且一个亲民、谦逊、勤政、务实并且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极具历史责任感、能与人民心相印共甘苦的国家领导人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油然而生,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是语言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和思想力量得以充分绽放。

(二)引经据典立新意,吸收外来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访谈中的吸收外来既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运用,又表现为对一切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就如何把握好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这三方面资源,习近平强调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8]。因此,因地制宜地在讲话中引经据典、巧用妙用广为传颂的古今中外格言警句与民间谚语并赋予其时代新意,是习近平的又一鲜明语言风格。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指出:“《复兴之路》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给人以深刻教育和启示。”接着习近平分别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及其意指[9]。习近平引用的这三句诗是对中国人民自近代100多年来寻梦、追梦、圆梦历史进程的生动诠释和形象概括,将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熔铸于百余年中国波澜壮阔、沧桑巨变的历史图景,镌刻于几代人为民族复兴奋斗的艰辛历程,传统诗句立新意,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再比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习近平引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诗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艰险所惧,坚决做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让人充满自信、充满力量[10]。习近平强调过这样的一个观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和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铁一般信仰、信念、纪律和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此,他用“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以及“郡县治,天下安”说明在当今时代干部队伍尤其是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11];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说明他的干部人才观,强调基层实践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的“用武地”“练兵场”,基层一线是广大干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现实大课堂[12];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来表达当代干部的政治抱负和为政情怀,强调为政者要为民做事、为民担当[13]。可以发现,习近平善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引用经典名句,并通过这些经典名句中蕴涵的时代内涵,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立场、宗旨、观点和方法,不仅彰显了大国领导人执古御今、持经达变的大视野、大气魄、大胸怀,也折射出习近平对于治国理政的深邃思考和宏大韬略[14] 。

同样,在外交舞台上习近平也经常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名句传达中国的主张。比如,2013年4月7日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表的演讲中,引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主张世界各国要摒弃不合时宜的各种旧观念,冲破阻碍发展的各种旧框框以充分释放各种发展活力;引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张世界各国要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不断扩大各国共同利益汇合点;引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15] 。2015年11月7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中,习近平引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16],希望中新两国青年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互学互鉴,成为中新友谊的忠实继承者、积极参与者、热心奉献者。2014年9月18日习近平在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引用了泰戈尔的许多诗句,诸如“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失去了群星”“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接近伟大的时候”“错误经不起失败,但真理却不怕失败”[17]。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习近平引用印度这些优美而又充满哲理的诗句在给人深深人生启迪的同时,无疑架起了中印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友谊之桥。作为在历史和当今世界上都有重要影响的国家,2015年10月20日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的讲话中引用了莎士比亚“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的名言,希望英国议会的各位议员为中英關系更广阔、更光明的未来铺设理解之路、架起合作之桥[18]。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在面向世界、面向特定国家的许多演讲中,他对中外古今的经典名句恰如其分地进行旁征博引,文化的相通性加上独特的语言风格有效地跨越了国与国之间的地域鸿沟,既有力地增进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又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国家领导人极具个人魅力的睿智语言风格,让人耳目一新、顿生共鸣。

(三)简洁生动传哲理,面向未来

面对快速发展与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习近平强调,“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19]。因此,面向未来,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运用简洁生动而又富含哲理的语言揭示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成为习近平语言风格的又一重要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他曾谆谆告诫全党:“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20]。立足世情、国情、党情,习近平用“赶考”“考试”“答卷”这样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我们党要更好经受住“四大考验”,要更好战胜“四大危险”,可谓指向性极强,意味深长。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为此,习近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21]。用“钙”“软骨病”等关键字词来阐释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并寓以深刻思想内涵,可谓言简意赅、精辟传神。此外,针对“四风”问题,习近平用中医语言“肝风内动”“血虚生风”来形容其表现,用“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来表达其危害性,并明确开出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这样的时代“处方”[22]。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习近平用“老虎”“苍蝇”“烂树”“病树”“歪树”这些人民群众颇为熟知的事物做比喻,具体生动,发人深省。他还强调,必须要严明党的纪律,不能让党规党纪成为“纸老虎”“稻草人”,造成“破窗效应”,必须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下大气力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做到有腐必反、除恶务尽[23]。再比如,针对青年大学生为什么要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习近平形象而具体地用“扣扣子”来形容,他指出:“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24]从“扣扣子”再平常不过的个人基本生活技能中升华出饱含哲理的社会个体要注重价值观养成的时代新意。习近平就是运用这些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语言,切中肯綮,揭示生活中普通事物所蕴含的精深道理,令人信服,影响深远。

三、习近平语言风格对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

习近平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创新学术话语体系”[25]。习近平本人特色鲜明的语言风格显然对于实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具有多方面的现实启示。

(一)植根生活实践,凝练生动话语

作为沟通的桥梁,生动鲜活的话语在高校思政课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从知识体系向学生的价值体系的顺当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能极大地消弭师生间的沟通障碍诸如客观存在的年龄、身份以及知识等隔阂,让理论化的教材语言真正地在学生间入耳、入脑、入心。当然,生动的话语既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从生活实践中自发蹦跳而来的,只能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凝练、去升华。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26]这表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鲜生动话语无不发源于广阔的生活实践。当前,从社会实践中凝练高校思政课生动话语首要的就是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实践,不仅要从时间维度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以及光明前景,还要从空间维度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世界的关系。比如,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就是对近代中国革命战争年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经典提炼,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中国梦、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道路、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则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涌现出来的新鲜话语。将这些源于社会实践的新鲜话语与时俱进地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必然能极大地增强高校思政课话语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

从生活实践中凝练高校思政课的生动话语,不能不关注青年大学生自身的生活世界。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大学生个性化充分发展以及大学生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大学生熟悉的自身生活世界里的生动话语吸收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不仅体现了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大众化、生活化,而且在教学上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增进理解。比如,“太给力了”“洪荒之力”“蛮拼的”“小伙伴”“点赞”“厉害了”“萌萌哒”等这些充满正能量的流行用语,都是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中的常用语。显然,将这些富有积极内涵的大学生广为使用的流行用语吸纳进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既能够拓展高校思政课的话语资源范围,又能够有力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情感黏合度与教学实效性。

(二)继承优秀文化,吸收经典话语

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27]这是因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本人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治国理政重要思想文化资源的典范。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永恒价值与高校思政课承担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获得涵养。比如,对于“民胞物与”“天下为一家”的大同理念,对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为人气度,对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使命,对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反求诸己”的学习修养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继承、吸收,还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掘其新的时代内涵,做到知古鉴今、见微知著,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同时,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闭上眼睛不看世界。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对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从而逐渐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择善而从,在取长补短中汲取世界各种文明的有益成分以滋养、丰富和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习近平在国内外不同场合的发言与演讲体现出的优秀文化素养之渊博、对经典名言运用之信手拈来及其阅读学习并推荐的系列书籍涉及领域之广泛,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并需要不断学习的。

(三)弘扬理论成果,展示引领话语

习近平的语言风格之所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穿透力和影响力,不仅是因为它接地气、传哲理、立新意,更主要的是因为习近平话语体现出的先进开阔的政治理念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而这需要有扎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需要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和价值判断能力。就此而言,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强大的生命力同样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和滋养。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而且还是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的灵魂。由此決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成果必然成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高校思政课的话语体系及时地吸收、彰显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性、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比如,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在这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理论话语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的时代内容。

习近平本人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他多次强调过这样的观点,“在我国,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最终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不能采取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的态度。有的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没读几本,一知半解就哇啦哇啦发表意见,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也有悖于科学精神”[28]。因此,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要更好地弘扬党的理论成果,展示引领话语,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就必须要加强理论学习,要认真地学习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最新成果,持续不断地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从教之本,从根本上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诸多问题,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

[ 参 考 文 献 ]

[1][5][6][19][2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张爱艾,郑淑华.习近平话语风格的深刻意蕴及实践引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9):85-87.

[3][8][27][28]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12371.cn/2016/05/19/ARTI1463594345596569.shtml,2016-05-19/2018-03-20.

[4] 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人民日报,2012-11-15(1).

[7]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12371.cn/2013/03/17/ARTI1363484375738111.shtml,2013-03-17/2018-04-25.

[9][10][11][20][21][23]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2] 习近平.在参加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的讲话[EB/OL].http://news.12371.cn/2014/05/09/ARTI1399637530448481.shtml,2014-05-09/2018-04-30.

[13]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news.12371.cn/2015/01/12/ARTI1421062031427185.shtml,2015-01-12/2018-05-15.

[14] 杨立新.习近平引用率最高的十大典故[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ed4d050102xcfo.html,2018-03-10.

[15] 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EB/OL].http://news.12371.cn/2013/04/08/ARTI1365367902492725.shtml,2013-04-08/2018-04-20.

[16] 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EB/OL].http://news.12371.cn/2015/11/07/ARTI1446898980278922.shtml,2015-11-07/2018-03-26.

[17] 习近平.携手追寻民族复兴之梦[EB/OL].http://news.12371.cn/2014/09/19/ARTI1411073528694447.shtml,2014-09-19/2018-03-20.

[18] 习近平.在英国议会发表讲话[EB/OL].http://news.12371.cn/2015/10/21/ARTI1445373518174138.shtml,2015-10-21/2018-04-25.

[22]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327/15/1433596_364175947.shtml,2014-03-27/2018-03-10.

[24]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EB/OL].http://news.12371.cn/2014/05/05/ARTI1399236440433514.shtml,2014-05-05/2018-03-25.

[25]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http://news.12371.cn/2016/12/08/ARTI1481194922295483.shtml,2016-12-08/2018-03-20.

[责任编辑:钟 岚]

猜你喜欢
语言风格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
艺术语言学视角下方言节目分析
谈谈电视新闻语言口语通俗化的风格特点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电视购物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分析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