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角色定位与路径探讨

2019-06-05 01:14孙新宇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精准扶贫职业院校

孙新宇

摘要:脱贫攻坚是新时代国家的战略任务,精准扶贫是完成该任务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法。职业院校在助力脱贫工作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时期,职业院校应找准自身的定位,争取成为资源整合的联络者、精准扶贫的践行者、教育扶贫的主力军、产业扶贫的助力者、特色扶贫的创新者。要努力探索精准扶贫的路径,统筹协调,集各方之力共谋扶贫之事;要精准定位、精准扶贫;要多措并舉开展教育扶贫,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发展产业扶贫,达到长期致富目标;要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创新扶贫模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精准扶贫;角色定位;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5-0020-04

目前,扶贫开发工作已被纳入国家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为保证脱贫致富战略任务能够如期完成,“精准扶贫”成为新时期的指导思想,并贯穿扶贫工作的始终。回顾以往的研究,结合扶贫开发的实践和经验表明,教育扶贫作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精准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举措,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职业院校因其自身的属性特点,在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社会动因

(一)依托教育进行扶贫具有长效扶贫作用

通过教育进行扶贫,具有长效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扶贫方式从体制性变革扶贫转变为政策性扶贫,扶贫内容从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贫。在开发式扶贫方式中,最能起到长效扶贫作用并最终摆脱贫困的是教育扶贫与健康扶贫[1]。国外的一些研究机构也认为,教育和培训能够帮助贫困人群获得技能和知识,进而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确保每个孩子起码学会一项有用技能,阻断贫困代代相传。通过职业教育可以纠正贫困群体关于贫困的错误观念,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职业技术技能,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2]。教育的扶贫开发功能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之一,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在扶贫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相较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职业教育在扶贫开发方面的功能更突出、更明显[3]。

(二)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指导方向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扶贫开发已由过去的“大水漫灌”方式和区域扶贫向精准扶贫转化,精准扶贫已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4]。

教育在精准脱贫和扶贫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依托职业教育进行精准扶贫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是一种“造血式”的扶贫,通过职业教育让贫困人员掌握一项职业技能,帮助其实现顺利就业,达到脱贫致富的效果。另外,职业教育使贫困人员在文化和精神方面得到一定提升,能够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5]。在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职业院校也应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职业院校具有服务社会助力脱贫的责任担当

高等院校具有教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在当今时代,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与以往相比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高等职业院校属于高等院校的一部分,同时,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等职业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组织,高等职业院校理应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承担助力精准扶贫的责任和义务[6]。

二、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角色定位

职业院校具有服务社会发展的职责,助力贫困地区脱贫义不容辞。职业院校的职业性与社会发展结合得更加密切,开展扶贫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在助力精准脱贫方面,职业院校也应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资源整合的联络者

我们应认识到,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更多的部门联动,多措并举方能彻底解决贫困。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资源优势,做资源整合的联络者,联合其他部门,包括企业、研究机构等,因地制宜地开展产业扶贫。另外,职业院校有着丰富的校友资源和校企合作的资源,职业院校应充分利用各界校友的资源优势,根据扶贫地的地理区位、特色产业等方面情况,建立校友资源与扶贫地的联系,进行产业对接,实现双赢,共同助推扶贫发展。

(二)精准扶贫的践行者

精准扶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新时期所有的扶贫工作都应在这一政策环境下开展,职业院校更应成为精准扶贫的践行者。首先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象要精准、项目安排要精准、资金使用要精准、措施到位要精准、因村派人要精准、脱贫成效要精准”的六精准思想内涵和操作方法,贯彻落实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其次梳理本单位和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因地施策、因人施策,将扶贫工作做实,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到位,将精准扶贫作为职业院校扶贫工作的基本准则。

(三)教育扶贫的主力军

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和长效性的作用,而且还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方式,教育的反贫困作用已得到国内外的认可。智力资源是高等院校最丰富、最有优势的资源,所以通过教育扶贫也成为院校扶贫的主要方式。职业教育与职业技能、社会就业等关系最为密切,在改善民生、促进就业方面的作用最为显著。与其他各类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反贫困作用更为突出,所以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教育扶贫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四)产业扶贫的助力者

产业扶贫能够使扶贫工作尽快产生经济效益,并且具有长效性,在助力脱贫的同时,能够产生良性的机制,有效防止返贫。在产业扶贫的工作中,职业院校应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指导或技术转化,根据自身的知识、技术优势,结合贫困地区的比较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探索致富道路,发展相关产业,拓展销售渠道。依托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建设相关产业项目,重点发展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在产业扶贫中,企业是主导,贫困地区、民众和政府是重点,职业院校是辅助,是助力者。

(五)特色扶贫的创新者

扶贫工作不能一刀切,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色化、多样化开展相关工作。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不同,职业院校在扶贫工作中应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创新扶贫模式,尝试进行特色扶贫,将自身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扶贫道路。另外,广泛借鉴各地区的成功经验,总结归纳、融会贯通、守正创新,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成为特色扶贫的创新者。

三、职业院校精准扶贫的路径探讨

精准扶贫、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时期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是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职业院校因其自身的特殊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较为密切,在助力扶贫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职业院校应努力探索精准扶贫路径,助力脱贫攻坚任务早日实现。

(一)统筹协调,集各方之力共谋扶贫之事

扶贫涉及到地域之内的各个方面,应从一省一市的地域全局进行统筹谋划,职业院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首先应从政府的角度进行统筹,谋划全局,做好组织领导工作,社会各界力量协调配合,出资出力,合力扶贫。政府的扶贫政策、组织领导、责任划分、绩效考核等,对于整个扶贫事业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农业部门等与贫困地区联系较为紧密的部门,需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在技术方面、产业方面予以扶持,在经济方面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收入,以达到快速脱贫的目的。教育部门,包括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等,应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在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知识素养、受教育水平、技术技能方面发挥作用,起到扶智、扶志的效果,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长效脱贫。

(二)精准定位、精准扶贫

从职业教育扶贫的角度来说,首先应精准定位扶贫对象。对贫困地区教育适龄人员,应从省级的角度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信息系统,并动态监测其受教育情况,对此类学生应重点资助。其次,扶贫举措要精准。在贯彻落实国家大政策的前提下,要针对各院校、各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创新教育扶贫举措。再次,继续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对口扶贫政策、一对一的包保扶贫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发挥第一书记作用,各院校积极选派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在组织、文化、经济等方面,切实帮助村“两委”建设,提高村干部整体素质和致富能力。最后,加强对扶贫成果的绩效考核,并对考核结果予以公布,以达到激励作用。

(三)多措并举开展教育扶贫,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通过“造血式”的智力扶贫,能够使贫困人员获得知识和技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进而顺利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另外,教育扶贫还使得贫困民众在精神方面得到提升,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从精神层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达到全方面扶贫的效果[7]。

1.积极落实奖助学金等政策,激励学生完成学业

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政策是帮助贫困家庭学子顺利完成学业的有力保障。职业院校应积极落实相关政策,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减少在校期间的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

2.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帮助贫困学生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

落实好《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等政策。根据院校自身情况,设立“助教、助研、助管”等勤工助学的岗位,设立宿舍协管员、图书协管员、食堂协管员、卫生协管员等,帮助学生在学期间能够获得勤工俭学报酬,从而专心学业。另外,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保证勤工助学工作的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

3.招生就业定向倾斜,提高贫困地区学生就学、就业率

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定向招生政策,提高贫困地区孩子的入学率。在招生和办学方面也应积极进行扶贫探索,通过招生政策倾斜、定向培养、扶贫励志班等形式进行定向扶持,招生也应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贫困地区的录取比例和名额,帮助更多的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提高其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贫困大学生只有顺利就业,自食其力,才是摆脱贫困的真正开始。一个贫困学生就业可以带动一个贫困家庭脱贫,所以,职业院校更应重视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在企业入校招聘阶段,优先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优先向贫困学生推送就业信息,优先落实贫困学生的就业补助金发放,减少其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

4.校企合作共商教育扶贫

目前,在校企合作方面,订单班培养和扶贫励志班培养更符合教育扶贫的要求。建立联合培养的扶贫励志班,以教育培训促进就业,以就业带动脱贫。各学校根据自身的特色,与相关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特别是与校友企业进行合作。设立精准扶贫励志班、订单班等,通过对贫困地区适龄人员进行学业培训、技能培训等,一方面提高贫困学子的文化知识水平,另一方面使得他们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考核合格之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工作,既解决了学习问题,也解决了就业问题。此类做法在很多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四)发展产业扶贫,达到长期致富目标

根据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发展达到脱贫目标,是扶贫工作的重要路径。产业扶贫能够产生长效机制,并有效防止返贫。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可以结合贫困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面向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让扶贫对象从产业发展中获益脱贫[8]。扶贫工作应继续推进产业扶贫的工作力度,发展多种产业扶贫,以产业扶贫保障贫困地区人员的经济收入,在脱贫基础上,防止返贫情况出现。充分利用“互联网+”,支持贫困村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平台,加强对贫困村电商人才培训。通过将电子商务与当地的特色产业相结合,实现脱贫致富。吉林省汪清县、蛟河市黄松甸镇等地的黑木耳网络销售平台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五)依托自身优势和特色,创新扶贫模式

各职业院校均有其自身特色,部分院校还有行业办学背景,与相关行业联系紧密,所以,各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创新扶贫模式,凝心聚力,多措并举,进行多样化扶贫。金融经济类背景的职业院校可帮助贫困地区农民了解金融知识、增强金融获得能力,提高金融征信水平等,联合金融行业,有效地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农业类院校可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帮助养殖大户实现产供销链条化,实现技术扶贫、科技支农。医药类院校可利用自身资源进行医疗下乡和医疗扶贫,开展相关义诊工作,在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健康水平、解决贫困地区“看病难”问题方面取得成效。

扶贫脱贫不是一时一地的事情,而是关乎全局,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扶贫模式不应固定单一,应因时因地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职业院校在扶贫工作中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条件的路径,积极投身到扶贫攻坚的大潮中去。另外,也需要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扶贫工作。

参考文献:

[1]易柳.改革开放40年中国扶贫政策的演化与前瞻——立足国家层面政策文本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183-191.

[2]刘燕鸣.精准扶贫视阈下职业教育助力赣南老区脱贫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8(5):148-150.

[3]征玉韦,王德军.职业教育扶贫开发功能之比较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1):7-9.

[4]李毅.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68-77.

[5]王大江,孙雯雯,闫志利.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理论基础、实践效能与推进措施[J].职业技术教育,2016(34):47-51.

[6]贾海刚.共享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科技精准扶贫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8(2):21-25.

[7]李锋,孙霄,唐坤,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发挥精准扶贫攻坚的作用[J].时代金融,2017(30):298-299.

[8]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2016(3):6-12.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精准扶贫职业院校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