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文本阅读模式初探

2019-06-06 06:05卞建容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模式新课标

卞建容

【摘要】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整体教学结构与内容的新要求,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课堂单向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不能直接给出唯一而清晰的结论,而是进行问题激发和思维指导,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结论,进而主动创造。教育内容上更加注重从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塑造价值这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的目标。因而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努力形成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方法,这种语文学习模式强调四环节,即“开放与合作”“质疑与辩难”“探究与融合”“发现与创造”,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行为主体,课堂成为生命学本课堂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关键词】新课标;文本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笔者以讲授《滕王阁序》为例,具体分析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的课堂模式的改变。

一、开放与合作

“开放与合作”体现在知识信息获取和处理上。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相关文本信息的给予都是教师包办的,比如作者介绍、文本背景等,其实是教师独霸了课堂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经过教师过滤和筛选后的信息,学生自身对海量信息的占有、处理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着力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培养的理念。

笔者在讲授《滕王阁序》之前让学生借助线上线下的信息平台,对王勃、滕王阁、文本背景等做充分的自主搜集和整理,这些信息是海量的、多样的、庞杂的,课堂学习情境一開始就是“大气场”“大背景”“大容量”,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处理开放多样的信息,更要提供渠道让学生整合、分析和表达信息,这是关注学习行为的发生能否促进能力和素养的提升。《滕王阁序》全文用了50多个明暗典故,大量纷繁陌生的文史信息,干扰着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把握。既不能纠缠于大量的文史典故,又不能对庞杂的信息不做处理,笔者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定好展示主题,诸如 “文人气质”“宦海浮沉”“时代风雨”“滕王高阁”等主题,限时展示、充分交流信息,这一活动流程“教师退后指导,学生上前展示”,既培养了学生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落实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语言积累与构建、梳理与整合、表达与交流”的目标。

二、质疑与辩难

“质疑与辩难”体现在课堂问题生成上。传统的教学策略是一种替代性教学,它更多地倾向于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提炼既定的教学内容,安排固定的教学流程,指导学生指令式解决设定的问题。而新课程标准认为课堂问题是动态生成的,不可预设的,且充满挑战的,问题从生成到解决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应该是协助者。

笔者在课堂一开始就捕捉到问题的生成契机,不少学生课堂反映“真不愧是古文,太拗口”。笔者认为,这就是基于学生学情的问题——朗读问题。《滕王阁序》文本是四六体语言构成的骈偶文,阅读上踏不准音,找不到断句节律。笔者意识到不能仅仅靠传统处理方式——教师或录音范读了事。于是让学生充分表达出自己认为最难以读通顺、流畅的句子,再请其他同学讨论分析,到底这句难不难、到底难在哪个环节,如何读通顺,再整体朗读。学生发言积极,气氛活跃,在不断“质疑”哪句最难,和竭力“辩难”这句我会读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疏通了相关文句,整体认读了文本,达到了问题解决的效果,也为课堂进一步深入创造了条件。立足学生既有知识能力,放手给学生自主分析、充分辩难,不断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潜能,教师不越俎代庖,这正是新课程理念落实“任务指令”,强化 “美感体验”理念的体现。

三、探究与体悟

“探究与体悟”主要体现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上。传统课堂教学环节的探究活动流程多为“问题——探究——结论”,教师设定指向清晰的问题,在指令下学生展开路径唯一的探究,这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体系所倡导的任务群学习要求,任务群驱动学习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开放可变性和综合包容性的教学形式。因为局限于视野和体验等各方面因素,学生在理解文本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教师要用学生的视角,立足学生的学习困顿,建立“困顿——探究——体悟”的文本解读模式,强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辨分析和个性化识见,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笔者在课堂现场询问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最费解的问题是什么?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问题“困顿”集中在王勃的“情感变化”,是“兴尽悲来,失意沉沦”,还是“悲喜交加,五味杂陈”。笔者不着急给出具体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去讨论探究文本“兴缘何起”。对于“兴缘何起”有的学生抓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美景角度;有的学生抓住“躬逢胜饯、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的乐事角度;也有的学生抓住“时运不齐、失意惆怅”的命运角度,并都作了充分的交流。细细梳理学生的发言,会发现学生能抓住文本情感关键,但是不能准确理解外在景境和内在情感的深层联系,通过讨论探究,也许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准度没有太多定论,但是学生对学习困顿处的体悟更深了。比较传统课堂“结论导向教学”倾向,笔者认为“激发体悟”是在学生心底埋下了无限可能的种子,将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对某一问题的认识自然会理解深刻起来,对后半程立足文本,高于文本的“发现与创造”奠定了思想的基础。这一过程也是对新课程标准“形象思维能力”“美感体验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的具体融合和落实。

四、“发现与创造”

语文课堂的“发现与创造”关注的是学生立足文本的学习过程中高于生活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表达、是对特定文化习性的传承与理解。在教学的后半程,笔者再次联系了课堂开始时学生自主展示的王勃介绍,请学生以“三尺微命一书生——大写的王勃”为题,回答一个问题:“王勃之‘小为何处与‘大在哪里?”当下一些课堂在充分体现“生本”理念,放手学生 “活动”的同时,有时教师的“学习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却少了思维的“梯度”,“生成”也就无枝可依。笔者在这一环节试图在启发学生去整合整节课的课堂资源和信息,揣摩文本和命意指向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在时代大背景下一介书生的生命智慧,去探究凝结在生命个体里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精粹。

这一过程打破了惯有的对王勃近乎贴标签式的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人生斗士的界定。学生的思考丰富多样,有关注“进退有据,弱德之力”的处世哲学的,有关注“壮而不虚,刚而能润”的为人智慧的,亦有关注“别开生面,革新文坛”的初唐气度的。站在滕王阁上的王勃是一个有丰富血肉的精神个体。学生对一个“大写的王勃”的丰富解读,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文化理解力、审美力。学生不能只是为了学习文本而去机械识记,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强化,就是要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体验,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体独特的发现,尊重多元的教学任务群导向。

这样的课堂模式立足新课程对素养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实现了学习通道和平台的全打通,改变语文的学科定位,建构起更科学的教育实施和评价体系。语文教学比以前更系化、更宏观,更重视教学途径和实施方式的多样化、高效化,能更好地突出能力培养。

因而在新课标改革并陆续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改革,深入研究新课程标准,更新学科理念。聚焦新课程标准的变化,可以更好地助推课堂改革向纵深发展,有力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打造出生命学本高效课堂。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模式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