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审美教育研究

2019-06-06 06:05陆亚柳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卖炭翁审美价值审美教育

【摘要】在语文教材所选的文体中,诗歌属于一种精致、蕴含丰富的文体,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学。《卖炭翁》选自白居易创作的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二十三首,是白居易也是唐诗的代表之作,它不管从韵律方面,还是从情感、语言方面,都有着厚实的审美价值,所以对这首诗歌审美价值的理解和感受,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本文首先论述《卖炭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其次再依此对其审美教育的实施展开议论。

【關键词】《卖炭翁》;审美价值;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研究的对象《卖炭翁》选自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四课,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困苦的老人卖竹炭的故事,显示出了老人谋生的艰难,同时又揭露出“宫市”的黑暗,对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进行了讽刺,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

一、《卖炭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提到他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换句话说,也就是诗歌创作要在情感、语言、声律和含义上具有丰富的内涵,达到审美的要求。接下来本文就从声律、语言、写作手法、情感和它本身的内涵五方面探究其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一)声律节奏之美

《卖炭翁》声律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它是一首新乐府诗,属于古体诗,所以没有一韵押到诗的结尾,存在换韵、邻韵通押的情况。具体来说,“色”“黑”“食”相押,后换平声韵“单”“寒”相押,再换“雪”“辙”“歇”相押,之后换“谁”“儿”相押,最后“敕”“北”“得”“直”相押。在唐诗中,职韵少与他韵通押,屑月通押则很常见,本诗的“雪”“辙”“歇”就属于这一种情况。故《卖炭翁》一诗具有丰富的音乐之美。

其次,《卖炭翁》的节奏感也很强,读诗,还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字字地读,音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前两句是对卖炭翁的呼唤,显现出了对卖炭翁的同情。全诗的节奏应该是低沉的,诗句以七言为主,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和“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两句采用三七言相结合的民歌体式,字数的变化连带着节奏也一起变化,缓促相济,是诗人情感的转折,这些变化都是表达诗人情感所采用的手段,所以在划分节奏朗读的时候要注意。综上所述,《卖炭翁》这一首诗在声律节奏方面具有相当强的美感,也就是我们诗歌常说的音乐美。

(二)语言之美

诗歌的语言较其他文学语言更准确、生动、凝练、精辟、优美、形象,言简意丰,言简意深,言简意赅。往往一字振人心灵,一句发人肺腑。除此之外,诗歌的语言在整体上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有的华丽,有的质朴,但不管华丽还是质朴,都有着它们独特的美。

《卖炭翁》的整体语言风格正是白居易诗歌语言风格的体现,是纯真、通俗、朴素、精练、自然的。首先,诗歌在句式上以七言为主,采取三七言相结合的民歌句式风格,长短相间,句式随着情感和叙事的变化而变化,这种表达方式就使诗歌语言变得简单朴素,读起来自然顺口。其次,在《卖炭翁》这首诗歌中,作者采用了大量口语化的表达,使用生活化的不假雕饰的语言使诗歌的语言生动和自然。例如“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牛困人几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这些诗句浅显易懂,但浅显并不浅薄,整首诗歌的语言都具有非常强的表现力,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正是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最后,从一字一句的角度上来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正是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裳单薄,在正常人看来一定希望天气暖和一点,但是对于卖炭翁来说,正如文中写到的“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有把碳卖了才能换取衣服食物,所以他一心期盼天气更冷,把碳卖得一个好价钱。仅仅这一句诗,就把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心理活动给表现了出来,正所谓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内涵丰富的、留给人极大想象空间的。

(三)写作手法之美

白居易在这篇文章的构思写作中使用了非常巧妙的写作手法,其中较为典型的有对比、陪衬反衬、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由远及近的写作手法等。

首先,诗中使用了鲜明的对比。集中表现在两句诗句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和“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前一句我们已经说过,而后一句中“一车炭,千余斤”就被“半匹红纱一丈绫”这种不对等的交易换走了,这样写突出了唐朝宫市的黑暗,黑暗的宫市制度带给老人深重的灾难与无奈的辛酸,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完美地表达了出来。

其次,诗中也运用了大量的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再次,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整首诗以卖炭翁的不幸遭遇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进行叙述,将事件的始末娓娓道来,而高妙之处便在于诗人的情感倾向在这样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自然段,对卖炭翁进行了一个介绍,展现出卖炭翁生活困苦的境遇,但是并没有一个字直接写他的艰苦,但是诗人以第三者的角度描绘了卖炭翁艰辛的劳动、沧桑的面容、艰难的运炭过程,衣单愿天寒的无奈,让读者读起来却字字皆苦。第二部分是第二自然段,写了卖炭翁木炭被夺的不幸遭遇,诗中没有一句直接写作者对卖炭翁的同情之心,但高明之处就在于作者在简单的叙述中展现了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宫使的厌恶。

最后要说的就是作者由远及近的描写,在第一自然段中,作者先由南山烧炭写起,再聚焦到卖炭翁的身上——满面尘灰、两鬓灰白、十指黑黑、衣衫单薄,使人触目惊心。介绍了卖炭翁以后,作者就集中描写了他的一次不幸遭遇,作者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样的天气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他的内心是不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就是这两个宫使给卖炭翁带来了痛苦,带来了不幸。作者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宫使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最终“半匹红纱一丈绫”就换走了他千余斤的炭。

(四)情感之美

《卖炭翁》的情感之美在于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常态,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又对当时的宫市制度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性的善与恶,更好地理解作品。

(五)含义之美

《卖炭翁》真实地反映了唐宪宗时期的宫市制度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境遇,是我们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好教材,学习这首诗歌,可以增进我们对封建社会的了解,含义之美自现。

二、《卖炭翁》审美教育的实施

《卖炭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因素,丰富审美感知,将美渗透在教学之中。对于《卖炭翁》的审美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一)反复吟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诗歌的格律包含了情感丰富的意象,而在教学中,体会诗歌格律押韵的美主要通过有情感、有节奏的朗读背诵来实现。所以在《卖炭翁》的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有情感、有节奏地 朗诵。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朗读、全班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等朗读的方法来实现。

(二)咬文嚼字,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白居易的詩歌风格朴素简单,采用民歌的句式,简朴的表达正是这一点的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可以插入白居易的其他诗歌,如《大林寺桃花》让学生对比得出白居易质朴的诗歌语言风格。

诗歌教学要注重赏词析句,讲究炼字、炼句。所以,本诗可以提炼出“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和名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三句为重点赏析之句。从而理解诗歌的语言之美,获得更高的艺术享受,更深层次体会作者在诗歌中蕴藏的含义,以帮助抓住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

(三)整体感知,领悟诗歌写法之美

《卖炭翁》中使用了许多典型的写作手法,这一部分的教学活动可以设计为分组讨论,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为基础,分组讨论诗中所使用的写作手法,然后再阐明小组讨论的结果,老师再加以补充说明。这是课中的活动,那么在课后老师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写作手法,挑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尝试写作一篇小短文,从而更加熟练地掌握这些写作手法。

(四)深入品味,感受诗歌的情感含义之美

这首诗歌的情感还是比较容易体会的,含义也比较简单。对于情感来说,一定要在朗读中体会,所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情和对宫使的厌恶之情。其次也可以在品词析句中感受作者的情感。对于含义来说,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之上感受作者“苦宫市也”的所指。

《卖炭翁》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把这些丰富的审美价值渗透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要求。总之,诗歌中充满着美,在诗歌教学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审美,教师要深度挖掘诗歌中各种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引导学生在体验美的基础之上发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 刘荧.灵魂的在场——语文审美教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 哈雪英.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卖炭翁》审美价值略论[J].新丝路(下旬),201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 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 赵家涛.中学古典诗歌审美教育研究——语文审美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陆亚柳,女,云南宣威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卖炭翁审美价值审美教育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丫头坪的卖炭翁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