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因材施教教学的心得

2019-06-06 06:05章怡
课外语文·下 2019年4期
关键词:教学心得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章怡

【摘要】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观中的重要内容。因材施教是一个教师基本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是理解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代表的是一种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本文主要从因材施教的概念,因材施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因材施教三个方面论述因材施教的心得。

【关键词】因材施教;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的真实展现,它反映着教师的教育水平,是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深入,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越来越深入人心。学生发展质量高低取决于学生素质提升的程度,而学生的发展是以学生能力为基础的,因此,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保证学生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方式。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一定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育学生。如何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现代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内容。

一、因材施教的概念

“因材施教”一词出自孔子的《论文.先进篇》,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认清学生的多样性,理解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得能力,有选择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特别的”“天才的”就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因材施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而不是学生发展的目的。也就是说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去设置语文课程,而不是将如何把语文课程开发得非常精彩作为我们的开发目标。在语文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寓教于乐,达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在小學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是学生群体的诉求

学生具有主体差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个性理解差异,积极的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奠基时期,也是学生差异性最大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受社会家庭环境影响较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普遍略小于家庭教育,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才渐渐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趋于平衡。

(二)因材施教是社会发展的诉求

社会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是一种相互合作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一环,社会需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作用。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生产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对劳动者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一种突出的表现特征为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和不可代替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天分,培养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让学生在某一领域获得更深更精的成长,从而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就是使人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获得全面的发展,从而适合现代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与因材施教的原则,表面上看是冲突的。实际上这并不是冲突的,因材施教还是实现素质教育目的的重要方法。素质教育和因材施教的落脚点都是让学生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两者具有相同的目的。而且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培养,这并不意味着将学生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完全抹去,而是有选择地去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地获得能力的培养。

(四)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重要体现

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因材施教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的集中体现。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因材施教,就是理解学生的差异,感受学生的不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特点的培养。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教师更好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因材施教。在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通过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这里面同时强调了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感知,一个是知识。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引领孩子积极地参与课程,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地丰富优化课程内容,让孩子切实地获得知识,达到以因材施教为方法,连接学生与知识的目的。小学生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丰富多彩的内容本身就具备趣味性。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种类的教学素材,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不同的知识的同时对语文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新内容的期待,能够更好地让学生记住知识,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而不同种类的活动模式,则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容易找到学生的长处,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因材施教的主体也是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被淡化,相反,这样将会更加突出教师在学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应该在语文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教师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组织者和设计者的作用。知识与课程的区别在于,课程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简单的知识的堆积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因此在语文课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课程的内容讲授有一个相对具体的计划。综合学校、社会和学生发展等多方面考虑,为课程的开展制定主题,做出相对应的课程计划。并且根据情况的变化,对计划进行及时的调整。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有所取舍,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师在因材施教的进行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学生是一棵长得很快的树,如果要想长得很直,需要教师经常的修剪。在语文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的引导、提示,比如学生应该将字词、文章掌握到什么程度等。而且,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将课堂上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与自身特点相结合。

(三)注重学生的立体发展

因材施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成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各项能力,帮助学生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发掘课堂中积极的教育因素。在新课标中指出,孩子在探索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积累生活经验。因材施教的进行,我们不应该仅仅局限学生课本知识的培养,更应该看到学生在课程开展过程中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通过语文课程,通过因材施教,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探索的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发现自己的长处。

四、结论

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育方法,是学生发展的教育诉求,符合社会对高端专业人才的需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发现学生的长处,教师应该积极地发挥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完成立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额尔登托娅.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15(9).

[2]夏斐娜.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6(2).

[3]曹相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亚太教育,2016(2).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心得因材施教小学语文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初中历史教学心得点滴谈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