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护理

2019-06-11 08:35廖小青黄刚谢卫勇管玉霞李晓春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9期
关键词:肩袖个体化肩关节

廖小青 黄刚 谢卫勇 管玉霞 李晓春

肩袖损伤属于临床常见骨科疾病,表现为不同程度疼痛,造成肩功能障碍[1]。引发肩袖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如肩峰撞击损伤、外伤、退变等,使患者产生痛苦,影响日常生活。临床对肩袖损伤常使用关节镜手术治疗,但其术后恢复效果受到心理、环境、康复指导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康复训练尤为重要[2]。大量临床实践表明,肩袖损伤患者在术后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促进恢复,具有积极意义。目前,临床缺乏肩袖损伤术后康复有关研究,基于此,本文将以我院近一年多(2017年1月—2018年2月)64例行肩袖损伤术治疗的患者为对象,探究肩袖损伤术后患者的个体化康复护理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我院行肩袖损伤术治疗的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干预组(32例)。对照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7例与15例,年龄为43~78岁,平均年龄为(51.73±4.58)岁;左侧病变与右侧病变分别为21例与11例;中小型撕裂、大及巨大撕裂分别为18例与14例。干预组,男女患者分别为18例与14例,年龄为45~79岁,平均年龄为(51.54±4.79)岁;左侧病变与右侧病变分别为22例与10例;中小型撕裂、大及巨大撕裂分别为19例与13例。纳入标准:资料齐全;使用肩关节MRI检查诊断为肩袖损伤;认知正常;熟知本次研究,并表示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手术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药物过敏;不配合研究者。在统计软件SPSS 19.0中将对照组与干预组患者的基本信息输入,组间差异呈P>0.05,说明数据结果统计学意义未产生。

1.2 方法

1.2.1 基础治疗 所有患者均行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补术治疗。

1.2.2 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临床症状,监测生命体征各项指标,指导患者保持舒适体位,提高舒适感,如平卧去枕,并行固定式肩颈腕托带,取上肢抬高垫于患侧的腋下位置横放,确保肩关节前屈约30°,外展约60°。加强并发症的护理如关节内血肿、伤口感染等,密切关注临床症状,若伤口存在积液或红肿现象,为感染发生前兆,需及时行抗生素治疗,避免发生感染;术后需行加压包扎操作,冷敷处理并加强止血,预防关节内血肿。指导患者的饮食,以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纤维等清淡食物为主,营养丰富且均衡,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表1 常规护理与个体化康复护理肩关节功能评分( s ,分)

表1 常规护理与个体化康复护理肩关节功能评分( s ,分)

组别 n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后6个月干预组 32 18.98±3.67 24.65±2.83 31.68±3.56对照组 32 16.87±3.84 20.56±2.64 26.56±3.21 t值 - 2.247 0 5.978 1 6.042 1 P值 - 0.028 2 0.000 0 0.000 0

表2 护理满意度比较[n(%)]

1.2.3 干预组 给予干预组个体化康复护理,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术后,评估患者的撕裂大小与撕裂组织质量,并了解手术效果,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等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康复护理。术后2周属于制动阶段,以缓解疼痛、减少修复组织张力、修补组织水肿与炎症为目的,肩关节保持轻度外展位,运用冰袋进行间断外敷,指导手指、腕、肘主动活动与肩外旋与前屈被动活动,以及肌肉训练,逐渐调整肩关节的活动度达到外旋45°、内旋45°与前屈120°,促进肩胛、远端肌力与活动度改善。术后2~6周属于保护性阶段,以防止肩周围肌群萎缩、促进组织愈合为目的,根据患者耐受性,适当增加助动、关节度范围等,并开始肩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术后6~12周属于恢复阶段,以促进肩关节稳定、加强主动活动、加强肌肉力量、恢复正常关节活动范围为目的,将肩关节的外固定架解除,在不引发肩关节疼痛情况下,最大限度的使肩关节平面活动范围增加,加强弹力带运用下练习,加强肱二头肌、肩袖肌的肌力抗阻训练。术后12~16周属于运动功能恢复期,以肩关节周围肌肉耐力与力量增加、恢复本体感觉、恢复关节运动功能为目的,逐渐增加肩周肌肌力抗阻联系,并加强柔韧性训练与全面力量训练。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肩关节功能评分:运用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3]进行评估,分别以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为3个时间点。护理满意度:在术后6个月使用护理满意度评估表进行评估,结果包含满意、比较满意与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将研究中的各项数据结果输入软件(SPSS 19.0)进行证实,护理满意度的表现形式以(%)为基准,组间予以χ2检验,肩关节功能评分的表现形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予以t检验,结果证实后差异呈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产生。

2 结果

2.1 常规护理与个体化康复护理肩关节功能评分

比对两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干预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改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常规护理与个体化康复护理护理满意度

比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呈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肩袖损伤属于临床常见骨科疾病,常采用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但其术后恢复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饮食、运动等[4-6]。近年来,临床大量研究表明,在肩袖损伤术后实施康复护理,可有效促进肩关节恢复,改善肩关节功能评分。个体化康复训练是根据患者疾病情况实施的一组科学康复训练,其将护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分别为制动阶段、保护性阶段、恢复阶段与运动功能恢复期,以主动活动结合被动活动开展,实施不同康复指导。肩袖损伤的实质为肌腱韧带损伤,其愈合时间为6~8周,因此在此阶段为限制康复训练阶段[7-10],需以减轻疼痛、消除炎症、促进组织愈合为目的,随后在病程延长的同时,进入强化康复阶段,此时则应以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为目的。由于不同肩袖损伤患者的撕裂大小、撕裂组织质量与手术效果存在差异,而实施康复护理需以疾病情况为基础[11-13],因此首先需对患者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本文对32例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其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肩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对此研究进行分析,干预组将不同阶段的护理目的做重点强调,围绕其实施护理干预,使整个康复过程具有规范性与严谨性,从而改善康复效果。与此同时,干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个体化康复护理得到患者的支持与认可,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综上所述,对肩袖损伤患者实施个体化康复护理,有效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肩袖个体化肩关节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干预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的效果分析
个体化护理干预在霉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肩关节外科新进展
肩袖损伤基因表达变化的研究进展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肩关节手术的神经保护
退行性肩袖撕裂修补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