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

2019-06-11 09:54宁肯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图鉴金瓶梅小说家

说句实话,我没有看过《金瓶梅》。我会觉得读一本不全的节本有心理障碍,读不全就不想读,因此就没有特别主动找这本书,而且这本书又不是特别容易碰到。要是特别容易碰到,我也就买一本了。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讳莫如深,所以到现在我也没有读过这本书,但是听说过这本书的很多事情。

我要讲的主要有两点。第一,我要用“神奇”这个词来概括我的感受。一是《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是一本神奇的书,再一个是作家华栋本身是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尤其是对《金瓶梅》的收藏和研究,更增添了他身上博学的、无所不通的现代性。就我们中国作家来讲,能体现出充分的现代性的作家非常少,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家,身上的现代性不是特别丰富,他们在某一方面非常深入,是个天才,这都没有问题,但是他的整个精神背景、兴趣范围一直都没有达到现代作家的层面。

第一个“神奇”是关于《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书。它是关于《金瓶梅》的,又是关于《金瓶梅》版本的历史流变的。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它的整体构架、思想和内容。文字不多,大部分是封面,各种年代的封面,不同的版本,据说有四百多种,得有几千个封面,很厚重。这样一本书对我来讲真的是前所未见,这种陌生感、冲击力,打开了我的知识面,让我了解了那四百年的历史,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历史。

从版本学,或者说从《金瓶梅》这样一部作品的角度切入历史,它所展现出的历史的缝隙里面的精神性的东西、信息性的东西,真的让我一下子进入了一个虽然很碎片,很斑驳,但是却蔓延了整个四百年的空间。

这是第一个神奇的感受,给了我全新的刺激。整本书有很完整的体系,分了五个层次,比如最早的词话本、崇祯本,然后是第一奇书本,张竹坡点评的,再后来是图像本。最后是更增加了本书神奇性的翻译本。从不同的时间、空间角度来阐释,相当于某种涉及中外的四百年的文化路线图,并通过图片及部分解释,通过这种“链条”,形成了类似于百科全书式的历史线索。

《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架构,一个谱系,这个谱系我觉得是特别重要的。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关于明清文化史我完全处在一种不自觉的、支离破碎的、没有被串联起来的状态,通过邱华栋的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把这段历史串联起来了。这一点是特别神奇的地方。

最神奇、最有意思的地方是什么呢?在书里面我读到了我熟悉的人,有古人,有收藏各种版本的藏书人。但最神奇的,我觉得还是邱华栋。

我在这本书前半部分的某个地方看到“刘心武评点,邱华栋点校”的字样,我突然觉得邱华栋活生生的一个人,昨天还在我身边,怎么突然就变成一个“古人”了。他好像是生活在某个年代,比如清末,或者民国。这就产生了一种非常神奇的效果,好像华栋不是一个人,而是变成了两个人,让人想知道前世的邱华栋是什么样子的。活生生的当代人也能纳入到四百年间众多已故的人当中。包括我非常熟悉的朋友余泽民,他是一个匈牙利翻译家,非常有名,他也出现在这本书里,这都是让我感到很神奇的地方。

我还想说点私房话,就是这本书里的封面和插图,我想看看有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金瓶梅》的场景,我看得很仔细,隐约中还能看到一些禁忌的一面。当然这不是重点。我特别认真地看了书里面的插图,我觉得胡也佛画得最好。胡也佛是1980年去世的,他的《金瓶梅》插图在20世纪40年代就画好了。他的插图是最美的,受油画透视法的影响,空间感很强,和比较扁平的中国传统画是不一样的。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色彩和线条,那种宝蓝,像青花瓷一样的色调,以及妖媚的感觉,特别符合我对《金瓶梅》以及以《金瓶梅》为代表的那一支传统文化的想象。它的插图让我感到很神奇。

我还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本书所描写的《金瓶梅》在国外的流传。《金瓶梅》的存在,不仅牵动了无数中国人,也牵动了世界上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能够翻译《金瓶梅》的都是些非常奇怪的人,翻译《金瓶梅》的命运也很有趣,在我看来他们都是偏执狂。

这里面第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英译本的翻译埃杰顿。老舍当年在英国留学,跟埃杰顿住在一起,他们互相学习,埃杰顿跟老舍学中文,老舍跟埃杰顿学英语。他们在一个学校,在这个过程中,老舍建议他翻译《金瓶梅》,埃杰顿就开始翻译,他有什么问题就问老舍。在这种关系下诞生了英译本,埃杰顿也说,如果没有老舍根本不可能翻译《金瓶梅》。书中的这些故事我看得特别认真,它们附着在《金瓶梅》版本的历史里面,非常有意思,甚至带有某种寓言性质,像中国和世界的本身的交织一样,我们都交织在一起了,这种交织在那个年代就已经产生了。

还有一个老外叫芮效卫,他的故事也特别具有寓言性质。芮效卫翻译《金瓶梅》将近三十年,出版的时候已经快八十岁了。他得了一种病——我关心这种细节——叫作肌肉萎缩渐硬症,慢慢身体就动不了了,最后连嚼东西、说话都不行。他翻译完《金瓶梅》就变成了这样一个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件事情本身我觉得就有一种特别的寓意,我们可以用文学的方式来理解,为什么他会变成这么一个人,是不是由于翻译《金瓶梅》呢?这里面可以有很多的隐喻。还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就是他在哈佛上学,后来在芝加哥大学教书,开了一门《金瓶梅》的课却只有一个学生听课,他给这个学生上了两三年的课,一对一,每天讨论《金瓶梅》,你可以想象这两个人上课的情景,这也是非常有趣的地方。

还有翻译德文版的祁拔兄弟,同样极其神奇。哥哥在一戰的时候来到中国,在青岛,一看《金瓶梅》写的简直就是自己家乡的事,于是对《金瓶梅》产生了特别的好感,就要翻译这本书。他给弟弟写信——当时弟弟还在德国——告诉他这件事情,希望弟弟能跟他一块儿翻译,而弟弟又来不了中国。可弟弟居然答应了,就在德国开始自修中文,然后与哥哥一起翻译《金瓶梅》,耗时十多年,中间经历了纳粹时期,文化遭到破坏,包括他们翻译的《金瓶梅》的前几卷也被烧了。然而他们丝毫不气馁,又重新开始翻译。二战结束以后,苏联占领了东德,他们是在东德把这本书翻译完的。外国人的偏执简直就无法理解。

通过翻译《金瓶梅》,我们能感受到这其中充满了故事,充满了不可思议和神奇。所以我觉得,《金瓶梅版本图鉴》这本书所附着的故事,不仅是《金瓶梅》本身的丰富性,还有很多古今中外的神奇故事,这些都是非常神奇的,是我从来没有读到过的。

看了这本《金瓶梅版本图鉴》之后,我特别想要强调的是邱华栋的神奇。作为一个人能够收藏这么多版本,几乎有六百多种,我觉得这是很伟大的事情。我觉得华栋可以跟张竹坡媲美了,张竹坡点评“第一奇书”,而邱华栋是收藏“第一奇书”的第一人。

关于《金瓶梅》的版本收藏,我特别想说明的是邱华栋的作家身份、小说家身份。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他的身份让他有了这么巨大的收藏。如果他不是一个作家,他可能就像其他藏书家一样,执着于又收到了某个版本,仅此而已。但因为他是一名作家,他能够从一个作家的视角看世界,而对于《金瓶梅》的探索,他不仅仅是从某一个层面来钻研,而是要关心所有和它相关的领域,所以他又要研读文本,又要收藏各种各样的版本。这是他的一个特点。

刚才我也说过,邱华栋作为小说家,是非常充满现代感的。他著述超过八百万字,这里面有小说、诗歌、散文,有电影理论,还有建筑研究。最近网上流传的他的一本介绍拉美思想者的书,书名叫《作家中的作家》,写全世界的十三个作家,但华栋对世界文学的了解不仅仅是这十三个作家。我跟他在一起最开心、最快乐的就是听他说最近又读了什么书。他总会给我介绍一些书,一些看法,他的阅读量太大了。我读过他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小说系列叫《北京时间》,由四部长篇小说组成。我很喜欢智利小说家波拉尼奥,我觉得邱华栋就是中国的波拉尼奥。波拉尼奥有一个小说叫《荒野侦探》,可以和邱华栋的《白昼的喘息》相互对照。波拉尼奥的意义在于什么地方?在于他走出了拉美的爆炸文学时期、魔幻现实主义。如果想看马尔克斯、博尔赫斯之后的新一代拉美作家是怎么展现拉美文学的,我觉得可以看波拉尼奥。他把拉美文学推进了一步,就是面对当代生活、当代世界,应该如何表现,怎么去写。你看马尔克斯、福克纳、博尔赫斯,他们都是五六十年代的,那么八九十年代以后的世界该怎么展现呢?我觉得非常困难。因为世界越来越趋同,越来越物质化,越来越全球化,全球化的情况下该怎么去表达、展示我们的生活?波拉尼奥给出了非常好的回答。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波拉尼奥写出了《荒野的侦探》,华栋写出了《白昼的喘息》,展现的都是90年代的风貌。波拉尼奥给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写像咱们这样的会议。会议是非常难以描写的,我一般写作绝对要回避会议,而波拉尼奥把会议写得非常飞扬。他对会议的刻画让你觉得感同身受,人家连会议都可以写得这么精彩。邱华栋也写到了会议,写得很好,比如《教授的黄昏》等。他们几乎是同时代的,事实上,也是华栋最早向我介绍波拉尼奥的。他最早发现了波拉尼奥,也发现了他与波拉尼奥之间很多的相似之处,所以才会这么敏感。

邱华栋身上的神奇性,他的驳杂的现代性,赋予了他作为一个现代小说家在未来的巨大的可能性,包括这本《金瓶梅版本图鉴》。也许将来他会把收藏《金瓶梅》各种版本的经历写成一部小说。其实我自己都想写一部以邱华栋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写一个作家如何搜集历史。他进入历史,进入四百年前,进入现代,发现老舍和埃杰顿,又找到德国的两兄弟……把古今时空都联系起来,通过华栋这样一个人。他也不是只有五十岁,他得有四百岁了,他身上的时间和别人不一样。所以我对邱华栋有一个期待,他收藏这些版本看起来只是一个爱好,但最终会因为他的文学与视野,为他的写作开辟新的路径。我觉得这也是天作之合,上天就是这么安排的。

我一边读這本书,一边对于邱华栋作为一个小说家充满了期待。最后我想特别强调两点。一、只有作为小说家的邱华栋,才能写出这么权威、这么全面的一本书。二、由于这样一本书,使邱华栋身上的神奇色彩更增添了一层,甚至是魔幻的。

我觉得特别开心,我读这本书增长了很多知识,我也特别感谢这本书。

宁肯:作家,《十月》杂志副主编。

猜你喜欢
图鉴金瓶梅小说家
《金瓶梅》里的水产:餐桌上的游龙戏凤(下)
《刺杀小说家》 分镜故事板
濒危生物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1949年后《金瓶梅》的几次出版情况
小说家的才智是什么
中国人吃饱吃好图鉴
拥有小说家的眼睛
被视为“禁书”的《金瓶梅》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