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方言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2019-06-11 06:34付华邵宾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2期
关键词:幼儿园活动传承创新

付华 邵宾

【摘要】方言儿歌是重庆幼儿童年生活的重要一部分,在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儿歌承载的当地文化内涵又对幼儿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生活、游戏和教学活动中都可以广泛应用。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方言儿歌与当前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脱节,在具体运用中可能遇到适应性不良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注重文化传承的同时,结合幼儿园实际进行适当创新,使之更符合时代和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重庆方言儿歌;幼儿园活动;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儿歌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早在孕期母亲便为胎儿哼唱儿歌进行互动,出生后幼儿更是在各种类型的儿歌相伴中成长。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生活环境的变迁,重庆方言儿歌正在快速消逝。笔者主研的一项关于重庆民间儿歌的课题调查报告显示:分别有11.11%的幼儿园教师和33.92%的家长对方言儿歌很陌生,66.67%的幼儿园教师和45.1%的家长只能回忆起3个以内的方言儿歌。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家长和教师对儿歌的认知、经验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儿歌在教育过程中的运用,加之灰色儿歌充斥,方言儿歌的教育价值被极大冲淡。

一、重庆方言儿歌的价值

学者罗章、张诗亚曾经对民间儿歌的功能做了以下描述:“‘多识是儿歌功能之一,道德教育是功能之二,民俗教育是功能之三。”[1]可见,民间儿歌在幼儿认知、道德、民俗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重庆方言儿歌囊括了重庆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促进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丰富认知,为认识周围世界奠定基础

方言儿歌以语言为载体,包含人、事、物等多种题材,唱诵儿歌可以帮助幼儿熟悉身边事物,为其认识世界奠定认知基础。以《月亮》为例:“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打烧酒;烧酒辣,卖黄腊;黄腊苦,卖豆腐;豆腐薄,卖菱角;菱角尖,尖上天;天又高,好耍刀;刀又快,好切菜……”儿歌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描绘出一副夜晚人们忙碌的生活状态图:打烧酒、卖黄腊、卖豆腐……,唱诵儿歌可以帮助幼儿习得大量生活词汇,同时感知儿歌中事物的特征:烧酒的“辣”、黄腊的“苦”、刀的“尖”……,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对于丰富幼儿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交往,为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人际交往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重庆人民喜欢用朴实的儿歌语言传达亲子、同伴、夫妻间的相处之道,唱诵这类儿歌,可以帮助幼儿学习人际交往的方式,为其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如儿歌《蒸馍馍》:“鸦雀窝,板板梭;杨二嫂,蒸馍馍;二哥闻见馍馍香,清早起来推豆浆;馍馍香,豆浆甜,孝顺爹妈端床前;再给幺儿舀一碗,吃完好去把书念。”儿歌向大家展现了一对夫妻清晨分工劳动、制作早餐的情境,秉持“长者先、幼者后”的原则,将早餐首先孝顺给爹妈,其次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夫妻和睦、孝顺父母、关心孩子的生活场景图。唱诵儿歌,可以将弟子规中“首孝悌”“兄友弟恭”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达给幼儿,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三)培养优良品德,为个性发展奠定基础

许多方言儿歌在描述身边人、事、物的同时,还蕴含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重庆人民在长期劳动的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了许多优良淳朴的品质。以《摘瓜》为例:“金瓜瓜,银瓜瓜,田头瓜棚摘瓜瓜。瓜瓜打倒小娃娃,娃娃痛得喊妈妈,包包散包包散,回去不让妈妈看。”儿歌表现了一个娃娃在摘瓜的劳动中被瓜砸到的故事,运用大量叠词呼应幼儿学习语言的心理特征,跌宕起伏的情节既可以让幼儿感受劳动摘瓜的乐趣、被瓜砸到的疼痛,又能学习主人公勇敢、坚强的品质。这些传扬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儿歌,能为树立幼儿的良好个性奠定基础。

(四)建立家乡认同感,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学者孙若穷指出:“民间儿歌是构成民族内部人们的心理联系的媒介,同时又起着激发民族内部成员共同意志的作用。”[2]重庆方言儿歌是本地居民生活的写照和缩影,唱诵儿歌不仅能帮助幼儿广泛认识家乡的生活面貌,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数地名》为例:“一走易家坝,二走二炮台,三走三井观,四走泗王庙,五走五马石……”儿歌把涪陵的标志性地点以数字的方式串联起来,让幼儿在感知数字的同时,形成对家乡地名更系统的认识,能有效帮助幼儿形成家乡的概念,萌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庆方言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重庆方言儿歌可以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广泛应用,在兼顾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使重庆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得以传承和延续。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许多原有儿歌与幼儿实际生活经验脱节,内容无法反映当前时代特征,在具体运用时,还需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儿歌适当改变和创新,将其教育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一)重庆方言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的传承

1.生活活动中的方言儿歌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在园的一天中,包含大量的生活活动,如进餐、盥洗、如厕、午睡等,教师需在这些环节中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将描述规则、习惯等的方言儿歌随机渗透在幼儿园各类生活活动中,可以有效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生活认知、行为和习惯。如儿歌《月亮》:“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篾匠,嫂嫂起来打鞋底,妹妹起来舂糯米,舂的舂,剥的剥,团团鸡娃捡一颗,猫煮饭,狗传火,老鼠开门笑死我。”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机器代替了大量传统的手工劳动,许多幼儿对传统生活方式缺乏准确认知,利用儿歌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学篾匠、打鞋底、舂糯米、传火煮饭等传统生产、生活活动,同时,儿歌中鸡娃、猫、狗等动物都加入劳动行列,十分生动有趣,在幼儿园劳动环节时运用,能增加劳动的趣味性,培养幼儿热爱勞动的品质。

2.游戏活动中的方言儿歌

李红艳在对土家族儿歌的研究中发现:“土家族民间儿歌往往和游戏连结在一起,既能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也能促进幼儿个性的激发和张扬。”[3]事实上,重庆方言儿歌也大多如此,许多方言儿歌都与游戏息息相关,在传统民间游戏中也多有体现,如常见的《跳绳歌》《翻豆腐》《盘腿歌》等,这些儿歌与游戏紧密结合,让幼儿在玩中学儿歌,在玩中获发展。在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作为游戏内容的儿歌

教师可将儿歌直接用于游戏,在自由游戏、区域游戏、户外游戏等游戏中灵活运用。如《打老虎》:“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要吃人,黑老要关门,门对门,虎对虎,刚刚抽到中指拇。”就可以在自由游戏时间进行,无需准备任何材料,不受地点、环境限制,在两两互动中,幼儿借助自身的观察与判断,运用策略进行游戏,抽中指拇的幼儿结合五指在长短、粗细、位置上的特征进行准确判断,而被抽中指拇的幼儿则需变换五指的特征,运用技巧迷惑对方,游戏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又能增进与同伴的友谊,让幼儿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与发展。

(2)作为游戏规则的儿歌

规则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许多方言儿歌都注重规则、秩序的描述。如《问答歌》:“你在河坝做啥子?检石板;石板捡来做啥子?磨刀刀;刀刀磨来做啥子?砍竹子;竹子砍来做啥子?划蔑丝;蔑丝划来做啥子?织兜兜儿;兜兜儿织来做啥子?装碎米;碎米装来做啥子?喂鸡娃儿;鸡娃儿喂大了拿我吃不?不拿给你吃!”儿歌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时候就常常用到,先由“老鹰”与“母鸡”就儿歌内容对话,在“母鸡”不允许将鸡娃给“老鹰”吃后才开展游戏,儿歌对话情境不仅可以使游戏更加生动有趣,也能让游戏更有秩序,让幼儿在儿歌的伴随下游戏,既能发展他们的认知、语言表达能力,又发展跑、躲避等运动能力。

3.教育活动中的方言儿歌

儿歌以生动有趣、简单朴实的语言为载体,承载重庆地域生活和文化,配以适当的旋律和节奏,在幼儿园五大领域都可以运用,实现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学者庞丽娟提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保持民间儿歌的原生态魅力,引导孩子去感受、学习,又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大胆表现,允许幼儿对民间儿歌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领悟。”[4]在具体运用时,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作为教育内容的儿歌

方言儿歌内涵丰富、类型多元,可以根据儿歌内容进行五大领域教学。如《颠倒歌》:“正月十五桂花香,贼娃子翻墙偷水缸,聋子听到忙起床,哑巴一路喊出房,跛子赶忙追出去,爪手赶紧来帮忙……”儿歌反映了正月十五的一起偷盗事件,教师可以组织一堂语言领域的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在认识各种人物特征的基础上,理解儿歌的内容及语言特征,颠倒着叙述故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对儿歌内容的理解能力,感受儿歌的趣味性和语言的魅力。

(2)作为教育手段的儿歌

“教师应以民间儿歌为切入点,有机地融合民间传说故事、民间工艺、生活习俗等内容,构建民间文化的教育主题,有机地渗透到其他领域活动中。”[5]由于方言儿歌大多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主旨明确,可唱可诵可玩可演,运用形式丰富多样,因此,还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利用儿歌引入活动主题、掀起活动高潮、念唱儿歌结束等,推动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以儿歌《蛤蟆》(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蛤蟆不吃水太平年)为例,教师在组织科学活动《认识蛤蟆》时就可以有效利用:(1)以儿歌导入,吸引幼儿注意力,进入活动主题;(2)认识蛤蟆特征时,唱诵儿歌,进行理解巩固;(3)以儿歌律动结束,总结提升,在唱唱、跳跳中结束活动。

(二)重庆方言儿歌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创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该“既体现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又注重幼儿学习的必要性、可能性”。部分反映重庆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儿歌逐渐与幼儿当前生活相去甚远,已不适合直接运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因此,教师需结合幼儿生活实际对儿歌进行筛选,必要时对儿歌进行适当改变和创新,使之更贴近幼儿生活。

以《黄丝黄丝蚂蚂》(黄丝黄丝蚂蚂,请你尕公尕婆来耍耍,坐的坐的轿娇,骑的骑的马马)为例,这是一首反映蚂蚁搬家过程的儿歌,教师可对内容做适当增加,将儿歌变为:“黄丝黄丝蚂蚂,请你的尕公尕婆来耍耍,坐的坐的轿娇,骑的骑的马马。大哥不来二哥来,敲锣打鼓抬起来,抬起来。”改变后的儿歌情节更加丰富,将儿歌组织成一个音乐活动,让幼儿在唱儿歌的过程中,用肢体动作表现儿歌内容和节奏,分组角色扮演抬轿子,在唱、做、演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其韵律。

三、结束语

唱诵重庆方言儿歌不受时间、空间、人数、材料的限制,是幼儿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的重要部分。教师应选择一些优秀方言儿歌作为教育内容和手段,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年轻一代的幼儿园教师对方言儿歌知之甚少,运用方言儿歌进行教育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具有很大挑戰。这就需要幼儿园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专业能力,转变观念,认识到方言儿歌的教育价值,将方言儿歌充分运用到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让幼儿在传承与创新重庆地域文化的同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章,张诗亚.教育自觉:以“诗经”之耳倾听土家山歌[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

[2]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316.

[3][5]李红艳.土家族民间儿歌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0.

[4]庞丽娟.文化传承与幼儿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343.

作者简介:付华(1991-),女,汉族,重庆,教师,助教,本科,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邵宾(1975-),女,汉族,重庆,讲师,本科,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猜你喜欢
幼儿园活动传承创新
略谈幼儿手工活动的指导策略
谈幼儿园晨练活动中的图标的运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幼儿园活动中提高幼儿素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