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偏苗族文化在陶塑创作中的表现

2019-06-11 12:29闫婷张光远
天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俗创作

闫婷 张光远

[摘 要]广西是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自治区,比如壮族、瑶族、侗族、仡佬族等。但苗族分布得比较广,各个分支也比较多,比如花苗族、偏苗族,他们的服饰也有明显的差异。创作研究对象是偏苗族,他们衣着风格朴素大气,短上衣,花色众多,下身为直筒状裤裙,服装的主要材料为麻织土布,大多数装饰为蜡染和刺绣工艺。如果想真正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核,需要长时间对这个民族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最终表达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节。

[關键词]民俗;陶塑;创作

一、对地方性民俗文化(广西偏苗族)的了解和调查

2017年广西隆林县德峨少数民族乡进行艺术考察。隆林各个民族自治县属于广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处于海拔比较高的云贵高原的东南边缘,山路崎岖,有土楼和质朴的民风。不同于北方的赶集,这里的圩日人们穿上美丽的民族服饰,笔者偏爱偏苗族的朴素与大气,黝黑的粗土麻布的裙子。来往的人,络绎不绝的各种少数民族,赶圩不仅仅是当地人采购的集市,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个平台。他们间的传统市集,自古到今在传承与继承,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特点。

二、个人创作的情感与民族元素的融入

当地民俗民风的质朴与纯粹,与今天发展的快节奏的生活场景产生了强烈的反差。情感的表达往往需要最真挚的情感和诚恳的内心,这也是艺术创作的精髓所在。

如今当代艺术对传统艺术有很大的冲击,致使我们冷静地思考应该用怎样的呈现媒介来充分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情感。表现手段的选择,不是顺应当下的潮流趋向,更多的应该适合本身的情感诉说。对于自身来说,运用陶土这种“土”的呈现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想。陶具有纯粹的性质,与“土”生“土”长的鲜活人物个体相互映衬与烘托。《圩日》展现隆林少数民族赶圩的场景,通过再现的手法直白地展现了当地人生活中的趣味场景。这种热闹的情景正是当地人交流的方式。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性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广西隆林偏苗族等人物形象特征需要很好的了解与把握,比如说服饰的特点、头饰的特征、生活习惯,如何恰当地呈现在陶塑上。这需要对人物像认真观察,包括细节上,才能更充分、更贴切地体现当地人的人物特征。

三、个人创作思路的归纳和总结

创作需要情感的表达,情感是真挚地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点的激情与感悟。情感媒介就是泥土,比较古老的艺术传达的媒介。对于泥土最初的认识是源于泥土的一种亲切感,比较纯粹,也比较质朴。泥土本身也有着生命,有着它独特的艺术语言。瓷泥的白皙,搭配釉料的选择的不同,带给人们的感受自然不一样。釉料的颜色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就不尽相同。

“泥”普遍说法就是和着水的土,就是在土里面加入水,中国的五行当中也有“土”即金木水火土,土亦平和,存实之意。泥的可塑性非常强,手感饱实。泥土有黑陶、红泥、黄泥、匣钵土等都是创作材料的选择。釉料商店有琳琅满目的釉料,其名字也异常“美丽”。“一帘幽梦”淡淡的奶白色和其他一点颜色的混合,是清新淡雅的美;“岁月”曾经尝试的釉料,颜色偏厚重,犹如铁锈般暗淡,似乎岁月的痕迹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沉重而清晰,带有时间感和故事性;“星空”名字中带有那份浩气磅礴,是无垠的边,也是无边的想。

陶塑作品的神韵不光来自人物形象的把握,精神面貌的把握同样很重要。了解人物的故事才能更好地把握对象的精神内核,对人物的动作细节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要求创作者要有比较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思想和所创造出的艺术的意境相统一。“火”即温度,窑炉的温度也是作品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综上所述,创作情感来源于对一个曾经未知的民族的发现与体会,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形式的选择和艺术的表达能力完全取决于自身熟悉的方式和自身最擅长的方式。灵感的寻找需要创作者的体会与感悟,经历与实践的对话。并从中发现探索的趣味性与可行性,从而静下心来进行创作。可以说第一次来到广西隆林的大山,纯粹的笑和都市生活紧张快节奏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思考—生活的真正目的在于什么?也许只有这种满足便是好的心境才可以完全解读。

参考文献:

[1]黄冈.浅析中国存在民族问题的原因[N].魅力中国2011(2).

[2]普丽春,袁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主体及其作用 [N].民族教育研究,2012(1).

[3]霍金林.抓住机遇 蓬勃发展[N].民间对联故事(上半月),2015(1).

[作者单位]

1.江西应用科技学院艺术设计学院;2.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张俐)

猜你喜欢
民俗创作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Jazz
小艺术家大创作
寻梦江南春 热闹的民俗节日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