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豇豆的雄起之路

2019-06-13 06:43刘光琳
农家之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合浦北海市东江

本刊记者:刘光琳

通讯员:韩作敏 吴优利

说起北海的特色农业产业,合浦豇豆闻名遐迩,它是我国重要的豇豆产区。2018年,北海市种植豇豆面积达21.7万亩、产量40多万吨、产值20多亿元,15个乡镇有11个乡镇超过28万人从事豇豆种植,开设了近300多个收购点。如今,北海豇豆已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及区内各地市场……这组数据表明:北海市豇豆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产量方面,足以被称为“豇豆之乡”。带不走的是银滩,带得走的是豇豆。

合浦是我国重要的豇豆产区。

名响全国“广西豇豆村”

北海市位于广西南部,日照较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肥厚的土地很适合果蔬种植。每年4月,北方还是雪花纷飞,低温寒冷蔬菜稀少时,北海已经暖如初夏,因而很适合豇豆种植。

每年的四五月间,正是豇豆收获季,穿行在合浦县的石湾、石康、常乐、廉州等乡镇,连片的豇豆蔚为壮观,一垄垄的豆角透出水灵的嫩绿,一条条翠绿的豆角在微风中摇曳,田垄间采摘豇豆的农户掩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而在这些乡镇的道路两旁,每隔几十米就可看到豇豆收购点,一筐筐刚刚摘下的新鲜豇豆在农户们娴熟的配合下,有条不紊的进行过秤、捆绑、冷冻、装车,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热闹的丰收景象。这些豇豆主要销往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上海、武汉、北京、广州等省市。

“种豇豆辛苦,但是赚钱多。”在合浦县金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豇豆收购点,石湾镇东江村农民庞旺信正在将自家豇豆卖出去,他说,家里3亩地中有2亩种了豇豆,“主要是忙不过来,不然的话我会把3亩地全部种上豇豆”。

庞旺信所在的东江村位于合浦县石湾镇南流江上畔,现有农户1200多户共5300多人。该村有着种植豇豆的传统习惯,全村每年春种豇豆面积在3500亩左右。

在村里,记者见到了金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阳桂春,阳桂春种植豆角已有十多年。作为广西女婿的阳桂春是湖南人,早年间从事蔬菜批发生意,主要以辣椒、瓜类等蔬菜批发为主。由于长期在全国各地跑市场,对市场需求比较了解,综合各地市场需求,认为种植豇豆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于是阳桂春在东江村试种豇豆获得成功,有了不错的收益,便组织村民一起种植豇豆。

“在种豇豆之前,村民大多种的是水稻和黄麻,一亩地一年的收入仅有几百元。”东江村村民黄志培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他种植的春种豇豆亩产3000公斤左右,平均每公斤能卖到5元,除去各项成本,每亩纯收入能有1万元。

优越的地理条件,为豇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个地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必然要立足于其区域优势和自然禀赋。北海交通便利,且气候适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豇豆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5年,北海市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瞄准市场行情,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豇豆的无公害种植,抓住时机,错开其他产地豇豆上市时间,占据北方市场豇豆空档期,市场销售价格高,经济效益明显,因而豇豆在当地被广泛种植,造就了独特的产业,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贸易商前来收购,豇豆因此成为广西“南菜北运”的主要菜品之一,有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据北海市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科副科长韩作敏介绍,北海的豇豆一般都是在12月下旬开始播种,次年4月上旬开始收获上市。这个时候刚好海南的豇豆已经下市,而北方的豇豆还没有上来,为北海豇豆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加上北海的温、光、水条件非常适合豇豆生长,农民有多年的种植传统,适合南菜北运和外销嫩豆荚的销售习惯和当地的消费习惯。

为了更好地种植豇豆,2011年东江村成立合浦县金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给社员提供良种,定期请农业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并实行保底价和浮动价结合的回购方式,农民开始种植时就签订一个保底价,成熟时如果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回购,以此保障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该村联合周边的村子,通过合浦县金源农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浦县绿健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流通组织,申请通过无公害产品认证,注册豇豆产品商标,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浙江等省市及区内各地市场,高峰时期,每天收购外运豇豆超2000吨。

目前,东江村是石湾镇豇豆种植最多的村,也是北海最大的豇豆交易集散地。进入东江,最显眼莫过于道路两旁堆放着的新鲜豇豆,妇女们坐成一排,一根一根地挑选,包扎成一小捆整齐码放在一起;男人们则往大卡车上放置冰块后,再将豇豆装上去。一车接着一车,源源不断地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

豇豆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在该村的示范带动下,豇豆生产在合浦县全面铺开,豇豆种植以南流江沿岸的石湾镇、石康镇、常乐镇、廉州镇等镇为主,面积占全县种植面积的85%以上,辐射带动星岛湖镇、沙岗镇、乌家镇及西场镇、曲樟乡、闸口镇等乡镇。据了解,目前北海市豇豆种植面积21.7万亩。

合浦豇豆以上市早、品质优、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等优势,成为了广西特供上海世博会的5个农产品之一。作为合浦县著名的蔬菜生产示范村,东江村也因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广西豇豆村”。

为什么是北海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

豇豆在北海的成功,除了当地农民的努力,离不开“遵循市场”这个铁律,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北海豇豆产业在发展中,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同时,也注重发挥好政府这只手的作用。首先就是优选品种,推动科学种植。通过建立高产创建基地,提高了豇豆种植科技含量,扩大了生产规模,豇豆发展势头良好。

作为重要的富民产业,北海市高度重视豇豆产业发展,在石湾、廉州等镇建立了豇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户三级示范网络,通过大力开展良种良法,豇豆小拱棚覆盖薄膜直播育苗栽培技术覆盖率达100%。

在品种选取上,农业科技人员多年来不断地引进和筛选“北豇1号”“农丰5号”“源丰6号”等豇豆优质高产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农民的增产增收。

近年来,东江村种植豇豆选用长势强、抗病力强、耐储运、商品性好的品种,大力推广豇豆小拱棚覆盖无公害标准化直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并按照当地政府统一规划,从2006年起,推广无公害种植,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并在栽培、施肥、用药等方面严格把关,出产的豇豆达到了无公害以上标准。因而被确定为北海市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乡镇。

同时北海制订和实施了绿色食品(A级)豇豆生产技术规程、豇豆有害生物防控技术规程等两项自治区级地方标准,力推合浦豇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并申报合浦豇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正是因为北海豇豆过硬的品质,2010年被作为特许产品走进了上海世博会,这也令北海豇豆品牌一炮打响,使得北海豇豆产业发展迅猛。

连片种植的豇豆蔚为壮观。

北海地方政府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大了对质量的监管和品牌的塑造,进一步推动了北海豇豆的发展。使北海豇豆产业呈现规模化、高效化、标准化发展态势,形成了集种植、储藏、加工、保鲜、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一系列举措让合浦豇豆种植风生水起。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合浦县春秋两季种植豇豆15万亩,平均亩产2230公斤,总产33万吨,全县豇豆平均收购价达4.2元/公斤,总产值达14亿元。豇豆产业发展不仅增加了种植户收入,还带动物流、餐饮、制冰等其他产业发展,每年农民通过豇豆收购务工收入超过5000万元。

一业兴,百业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北海市的豇豆产业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东江村户户都从事豇豆种植,近两年来全村豇豆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70%,从事豇豆种植收入占全村家庭经营收入的65%,带动了物流、餐饮、制冰等其它产业发展,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每年4~6月,合浦形成以石湾、石康、常乐3个乡镇为中心的豇豆北运市场,合浦豇豆远销上海、北京、湖南、湖北、四川以及东三省等10多个省市。由于外省客商到合浦收购豇豆北运,涉及代购、包装、饮食、装运、冷冻等一系列服务,带动了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发展,旅馆、饭馆、货运、冷冻、竹器编织、场所租赁等行业十分兴旺,出现了“一业兴,百业旺”局面。同时,豇豆北运需要大量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约10000个,缓解了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压力,收到了“兴一个产业、育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随着北海豇豆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市场逐渐开始趋于饱和,我国其他一些地区也在积极发展豇豆产业,导致北海部分种植户的亩均收益与往年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很多地区的特色产业在发展中都会遭遇类似的问题,没有规模不成气候,一旦上了规模,却又难免在阴晴不定的市场前,面临“增产不增收”的风险,陷入“多的少下去,少的却又多上来”的拉锯战。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一些有实力且市场敏锐性高的大户和合作社,开始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一方面大力提升豇豆的品质,“通过调整优化豇豆品种结构,组织大家发展大棚蔬菜,采用新技术种植,提高豇豆种植品质,把豇豆卖到国外去。”阳桂春告诉记者,北海豇豆应该从强调规模到提升品质上来,提高豇豆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北海豇豆远销10多个省市区。

豇豆产业的发展,直接和间接为当地农民提供季节性就业岗位。

另一方面进行多样化种植。“我们从以往单一种植豇豆,把品种扩展至彩椒、甜瓜等市场比较紧俏的品种,不要把鸡蛋都装在一个篮子里。”阳桂春说。

猜你喜欢
合浦北海市东江
合浦绒螯蟹研究进展
沿岸而生
北海美 北海靓
最早记载合浦的文献之我见
北海市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
北海市社保网上经办系统正式上线
原因
合浦汉墓群 见证汉代的繁荣“海丝”
合浦珠母贝肉酶解产物的抗氧化稳定性与功能特性
北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行“2013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