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给一个村带来的“蝶变”

2019-06-13 06:43汤世亮
农家之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李云蝶变村委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栗田村以村风文明建设为抓手,成立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联合会,以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为宗旨,挖掘村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感染、引导村民向善、向美,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通过重塑村民的精神面貌,找到了适合本村的脱贫之路。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瑶山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4月初,和煦的春光洒在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栗田村的土地上,一条水泥路从开满油菜花的田野中蜿蜒而上,远远望去好似一条银灰色的带子。重新粉刷过的房屋白墙上画着古代耕读图,新建的3层村委大楼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几名放学归来的小学生在新建的球场上追逐嬉戏,一旁的传统文化长廊里张贴着近两年来栗田“春晚”评出的“最美栗田人”的图片和感人事迹。

栗田村坐落在都庞岭下,是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辖下的一个行政村。栗田村现有8个村民小组,人口不到1100人,其中95%是瑶族。历史上因交通不便,山多田少,村民只靠传统的耕作方式生存,发展相对落后,成为自治区“十三五”时期整村推进扶贫村。栗田村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5亩,之前村民种田除了糊口,口袋里几乎没有什么余钱。“这里由于多年的闭塞,大家找不到赚钱的门路,很多人闲在家里赌博,养成了好吃懒做的陋习。”对于村里之前不好的风气,李云直言不讳,“以前正月没过完,人们是不会下田干活的,大家都聚在家里喝酒赌钱。”

在以前,不仅产业发展不起来,栗田村里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搞不起来。“就拿我们现在这个村委大楼来说,以前这里是个臭水塘,村委想在这里新建个办公楼,但涉及征地村民就不同意。”李云说,原来的村委办公楼是上个世纪80年代修建的土砖瓦房,时至今日已破旧不堪,村委多次想新建大楼,但都因土地问题而不得不搁置。

栗田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部分成员在参加公益活动前合影。

然而,这一切,因为在村里发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激活了深植于村民心中的传统美德,栗田村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在2017年迎来了美丽蝶变,栗田村也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如果不改变村民的精神面貌,我们村的脱贫梦想就无从谈起。”李振杰在栗田村出生长大,如今虽然在县社科联工作的他,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尝试在栗田村建立全县第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试图通过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村民的精神面貌。“通过弘扬‘忠孝仁义礼智信’中华美德为宗旨,挖掘村里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感染、引导村民向善、向美,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从而推动栗田村的发展和脱贫。”李振杰说。

李振杰的想法得到栗田村委干部的积极响应。“我们村要脱贫正愁找不到一个突破口,从‘扶志’做起,既带动了脱贫,又培育了乡村文明,一举两得。”李云说。就这样,栗田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在2017年5月19日成立。在乡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开展系列敬老慰问、道德表彰和先进奖励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核心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村风文明,构建和谐村屯,凝聚全村力量,促进全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2017年国庆节,倡议人员建立了一个微信联络群,命名为“栗田村忠孝仁义联合会”群,把有意加入联合会的人拉入群里,并把联合会章程草案发布在群里让大家了解并提出建议。章程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大家纷纷提出建议,群成员很快发展到130多人。在香港工作的栗田人李天秀看到章程后,率先捐款500元,掀起了捐款开展公益活动的热潮,在外工作和创业的人纷纷捐款。短短10多天,捐款人数超过100人,捐款两万多元。

2017年重阳节,联合会开展第一次活动,对栗田村籍及实际在栗田生活的20位80岁以上高龄老人进行慰问。活动方案发布后,本村的青年积极报名当义工,参与慰问活动。义工们为老人们送上了慰问金、慰问品,还与老人聊天、为老人梳头。参与活动的村医还为老人作免费体检,真正把温暖送到老人及其家属身边。沿途,义工们还顺手捡拾了村道上的垃圾。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在联合会微信群看到义工慰问自己的父母,在群里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称为他们这些不能回家陪同老人过节的游子尽了一份孝心。

看到村里的青年热情参与,社会反响那么好,倡议成立联合会的人员受到了极大的鼓舞。2018年1月,联合会开展寻找“最美栗田人”活动,引起更大社会反响。活动面向社会,寻找评比表彰“首届(2017)最美栗田人”。活动发起后,引起了村民们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凡人善举的关注,引起了有关传承“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文化精髓的大讨论。他们纷纷推举自己心目中的最美父母、最美儿女、最美女婿、最美公益人。村民伍先群、黄治连夫妇无怨无悔照顾生病女儿55年;村民李继忠人海寻女,几个月昼夜不眠,照顾精神失常的孩子;村民邓子良待岳祖母如家人,悉心照料22载;村民李天佑坚持20年为村民做公益服务……这些之前默默无闻的村民,一下成了栗田村的“明星人物”,人人争相传颂他们的事迹。“做新时代的农民,不仅要有种养技术,还要有素质有文化”,已经逐渐成为栗田村民的共识。现年70多岁的老村支书伍先群及其老伴获得了“栗田最美父母”的荣誉。伍先群夫妇非常感动,他说:“联合会对推动村风文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年轻人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希望联合会能持续健康长久地发展下去。”

培育良好村风民风,铺就坚实脱贫路

联合会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良好村风民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良好作用。在微信群里,大家只讨论正能量的话题,不允许谈打牌、喝酒的事,不准发黄色段子。大家还积极推荐正能量的文章和视频。“联合会真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营造了好的氛围。现在,村里打牌的人极少了,大家都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事业。”栗田村党支部书记邓天辉说。

而在邓天辉看来,联合会更大的作用是推动了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联合会联合了‘栗田力量’,通过微信群,把本村在北京、昆明、香港、广州、南宁等地及县里工作的人士,与本村群众的力量连在了一起。大家在群里讨论,积极出谋划策,对推动本村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要致富,先修路。2018年,栗田村委决定拓宽环村道路,把原来3米宽的泥沙路改为4.5米宽的水泥路,但这样要动用28户村民的土地。“这要是在以前,要协调这么多农户,我们是想都不敢想的。”兼任联合会会长的李云直言,虽然动用每户的土地不多,但之前村民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无心村里公益事业,涉及到修路用地村民们几乎是寸土不让。“但现在不同了,村风好了,不用我们去动员,涉及用地的28户村民有一半主动到村委来签字同意让出土地,而且一分钱都不要。”李云高兴地说。

“路修好了,我们村的发展才搞得起来,是好事,我们应该支持的。”李瑞坤是这次义务拿出自己的土地来修路的28户村民之一。他告诉记者,村里成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会以来,大伙好像变了一个样,以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现在是村里有什么事,有人在群里一吆喝,大伙都争相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怕落在后面。“我的土地刚好在修路的线路上,让点出来不算啥。有的村民水泥路没有经过自己的土地,他们还主动拿自己别处的土地过来换呢。”李瑞坤说。

在好的风气影响下,栗田村村民如今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朝着全村脱贫摘帽的目标大步迈进。去年全村修筑水泥路5条,全长7600米,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据李云介绍,随着栗田村水泥路网不断完善,村里的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有了好的风气,做什么事都容易多了。”李云说。前两年,栗田村成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准备发展李子种植。村委好不容易把分散的100多亩田地集中起来,结果承包的老板遇到资金问题不做了。“如果是以前,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要黄了,但现在不同了。”李云踌躇满志,老板不干了,栗田村民自己干。联合会的成员知道此事后,24个成员很快入股,把这个差点“烂尾”的李子种植产业接了下来。如今130亩李子全部完成种植,长势良好。

“如今村里基础条件好了,主打产业也有了,下一步我们准备利用村里良好的自然和民俗资源,将农业和旅游结合起来发展。”说起接下来的脱贫之路,李云不再是一筹莫展,而是显得信心满满,“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在村里风气正了,大家心齐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全村脱贫摘帽是迟早的事情。”

李云把联合会捐赠的物品送到村里老人手上。

村民在观看村里的传统文化长廊。

猜你喜欢
李云蝶变村委
皖美出行“蝶变”
勇攀高峰,从“0到1”的蝶变
村委会作为行政诉讼被告地位的探究
农村土地征收关系和补偿标准浅议
喜爱的玩具
把“我”当它
中国制造“蝶变”40年
“蝶变”之城
羊羊变身
“函”原是箭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