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传播到公共外交:让 大工程 设成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良好载体

2019-06-14 06:13米金升
中国记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蒙内肯尼亚铁路

□ 文/米金升

内容提要 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工程建设,既是一种深刻的产品服务技术的交流沟通,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沟通。在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中,中国企业通过大型工程建设推进互联互通的同时,通过多层次的沟通交流让中国产品、服务、文化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本文以中国交建为例,讨论了“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的传播问题。

共建“一带一路”中的重大工程建设,既是一种产品服务技术的交流沟通,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交流沟通。大型工程因投资大体量大而天然具有重大影响,在时间空间上成为一个强大的综合交流场域。大型工程建设一般持续较长时间,既是一种物质载体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其间伴随着大范围的持续交流,其深入程度远超日常通商易货中的沟通,因而被寄予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

一、媒体沟通公开透明,形成广泛传播力

毫无疑问,媒体传播是大型工程建设方与所在国沟通的重要方式,这是媒体传播优势和现代社会信息消费方式所共同决定的。一方面,中国企业海外的媒体传播正在经历由被动向主动的过程,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媒体沟通活动,借用“外媒”“外嘴”发出自己声音成为常态;另一方面,采取多样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借鉴和交流融合,也成为中国企业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化解矛盾、跨越障碍的重要手段。

(一)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与当地媒体积极沟通,是中国企业在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新实践

肯尼亚蒙内铁路是东非铁路网北部走廊第一段,连接东非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是一百年来肯尼亚最大的工程。但是,蒙内铁路始终面临两个方面的舆论影响:一是一些西方国家媒体长期对中国企业抱有偏见、持续对蒙内铁路进行批评攻击,二是蒙内铁路因工程量大、采用中国贷款而常常被当成肯尼亚本国政党的政治竞选工具。

面对复杂多元的媒体外宣环境,承包方中国交建所属中国路桥借用本国资源,从“自说自话”向属地化推进。中国路桥始终保持和当地官方的充分沟通,面对重大问题努力以当地国家政要发表重要观点为传播依据。例如,面对西方舆论关于“一带一路”给沿线带来“债务危机”的攻击,肯总统在答CNN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蒙内铁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的债务,但在合理的可控制范围内。更重要的是,蒙内铁路为肯尼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促进了肯尼亚经济的发展。”

中国路桥与肯尼亚各大主流媒体建立了定期沟通机制,多次策划媒体及记者团来项目进行实地采访。同时,尽量选择当地人做新闻发言官,侧重从热点民生问题发声,选择当地公关公司开展项目品牌推广、媒体关系维护及活动策划方面的合作,发挥专业化本土化优势。中国路桥团队也以开放、自信的姿态与当地媒体积极沟通,有理有节地回应不实报道。2019年1月,肯尼亚的《民族日报》刊登了关于相关工程局部设计变更带来较大交通风险的问题。项目部深入研究决定在社区原有道路上新加一座交通涵道,以满足社区需求。在此基础上,项目积极策划标轨铁路正面报道,在肯尼亚主流媒体《旗帜报》《民族日报》等发表系列文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018年3月10日,马克威尼郡郡长在媒体上指责中国路桥破坏环境,这一言论属于道听途说,无理无据。项目部在当地媒体上连续进行有理有节的回应和澄清,消除了不良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各类中肯知名媒体对蒙内铁路项目的各类报道迄今已超过18000余次(不包括转载报道)。在所有报道中,正面报道居主流。整体上各类媒体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对蒙内铁路项目进行了全过程全方位的报道和传播,为蒙内铁路项目被社会各界全面认识、逐渐树立深层次影响创造了重要条件。

(二)主动邀请外国媒体走近工程、走进中国,“走出去”和“请进来”相辅相成

在蒙内铁路建设中,针对2018年4月27日《Daily Nation》关于铁路桥涵质量问题的不实报道,项目部与业主肯尼亚铁路局及监理联合体一起,组织来自肯尼亚主流媒体近20名记者来到铁路沿线重要工程点以及轨枕厂等处进行实地考察采访,用事实回应了媒体对工程质量的质疑,此后再未出现有关工程质量的负面报道。

中马友谊大桥是中国交建参与“一带一路”沿线的重大标志性工程,也是商务部首个援外成套项目管理改革试点、示范项目。中国交建项目团队在争分夺秒建设的同时,施工技术组从2016年开始持续一年多,每月举行一次“营地开放日”,向媒体和各界展示大桥建设实况。2017年7月,项目团队配合中国驻马使馆组织200余名中小学生与大桥零距离接触。与之同时,中国交建近年来多批次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团,包括东南亚媒体团、文莱媒体代表团、南亚媒体记者团和东北亚国家媒体记者团,参观走访中国交建承建的苏通大桥、沪通大桥、洋山深水港等项目。这些超级工程给外国媒体记者带来了“震撼”效果,他们对公司承建的工程奇迹表示惊叹。巴拿马《新闻报》记者表示:“中国的工程建设充满了奇迹,中国的建设者也充满了奇迹!”回国后,多家媒体刊发报道,对所在国公众进行传播,扩大了公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公共外交聚焦民心,形成深厚理解力

“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民心沟通是多方面的。但是,实事求是地面对许多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发展理念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沟通。这是中国企业对民心相通所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除充分利用中国功夫、中国戏曲、长城、故宫等传统元素,以及中国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等传统要素,还可以利用具有时代气息的新文化载体,利用中国四十年来发展所创作的产品,与沿线国家分享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精神。

(一)以特色文化活动增加中外文化相互理解

中马友谊大桥建设中,施工技术组经常与当地民间组织开展文化交流。举办或参与了国际友谊日、共庆中秋节、篮球友谊赛、乒乓球锦标赛等活动。当年7月开始,技术组持续一年多,每月举行一次“营地开放日”,向各界展示大桥建设实况。几年来,学用中国筷子、学写中国汉字、学说中国话、学习脸谱化妆、学跳兔子舞等活动吸引了近千名当地民众参加。2017年春节,项目部策划活动让当地员工感知中国春节文化。除夕之夜,他们在海边铺开几十张整齐的桌子,组织了有中国特色的盛宴——坝坝席,邀请所有外籍工人共同品尝中国风味除夕大餐。初一早上,项目管理人员为一线工人发放新年红包。马尔代夫籍员工阿米拉说:“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公司过年,中国同事热情友好,很有家的气氛。”中国港湾在斯里兰卡参与当地节日庆典,每年举办佛牙节布施活动,组队参加当地十分流行的板球比赛,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积极融入当地主流文化。每年元旦,区域公司都会按照当地习俗,为当地员工举行点灯祈福仪式,举办中外员工聚会。

□ 图1为2018年6月1日,列车停靠在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站。(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 图2为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站(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 图3为肯尼亚蒙内铁路蒙巴萨站(航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腾/摄)

(二)把中国发展经验与沿线国家分享,致力于解决发展的根本问题

很多共建“一带一路”的企业体会到,推动发展、消除贫困同样是重大工程的首要任务。中国企业通过多种模式建设的重点工程,既是解决发展燃眉之急的关键工程,也是为发展注入长久动力的基础工程。重大工程背后,蕴含中国人几十年来发展的两个宝贵经验。一是“要想富、先修路”的直观经验,一是“特区新区、先行先试”的发展模式。在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建设中,马尔代夫住房与基础设施部部长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马尔代夫的地形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大桥的建设将打开我们的发展大门。”在喀麦隆克里比深水港建设中,喀麦隆公共工程部技术设计司总司长说:通过港口起步,让克里比像深圳那样发展。在肯尼亚蒙内铁路建设中,塞内加尔总统萨勒说:“中国帮助非洲提升基础设施水平,为非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渴望飞速发展的其他非洲国家来说,是一种巨大鼓舞。”

把基础设施和特区新区联系起来,是中国交建的“笑脸模式”:把中国交建集团实施的每一个单元的由海港或陆港+产城一体构成的,以及由滨海园区或内陆物流中心+产城一体构成的项目比作眼睛,两只眼睛分布在两个区域,再把两个区域间的公路、铁路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比作微笑的嘴巴,在空间布局上像一张笑脸,既有符号象征意义,又是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笑脸模式”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肯尼亚、塞尔维亚、喀麦隆、孟加拉、马来西亚等国有了成果的典型应用。

(三)推动海陆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中外民心的“软联通”

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工程建设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围绕社会责任的具体实践开展沟通交流活动,在推动海陆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的同时实现中外民心的“软联通”。在蒙内铁路建设中,尽管前期做了大量工作,由于沟通和宣传不足仍然产生阻碍:铁路线路经过内罗毕国家公园,建设初期遭到肯尼亚环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质疑焦点是对动物自由穿行的疑虑,以及列车轰鸣声对动物活动的影响。针对质疑,中国路桥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沟通,给民意代表们详细展示设计和建设方案:跨越公园的铁路大桥可以保证园内动物无障碍穿行,不改变寻水觅食路线;考虑到园内动物种类,大桥最低处可以保证长颈鹿自由穿行。与此同时,在线路两侧加装隔音围挡,尽可能降低列车噪音对动物的影响。在铁路建设期间,项目团队积极投入当地公益事业、真诚服务和回馈当地社会。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建设期间共组织社会公益活动超过220次,包括为沿线居民打井取水、捐资助学、道路救援、修建地区道路、保护野生动物、参与环保事业等,以实际行动回馈和造福肯尼亚人民,有超过13000名肯尼亚人从中获益。通过沟通和一系列扎实的应对措施,项目终于获得了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人际沟通强化纽带,实现持久凝聚力

(一)着重技能培养,形成牢固的心灵纽带

重大工程往往有着复杂的技术体系、面临着很多技术难题,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共建“一带一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就是,沿线很多国家既缺乏足够的技术人员,也缺乏成熟的产业工人。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重大工程,一方面要雇佣大量当地工人,同时要通过工程建设开展系统的技术培训。而培训的过程,既是面对面手把手的知识技术分享,更是肩并肩心贴心的文化交流。中国路桥在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建立本土人才“三级”培养体系,这种全产业链的技术转移或者“授人以渔”,是对外沟通交流最深刻的内容。第一层级是职业技能人才培养,共对超过3万余名当地工人进行了入职培训,介绍员工依法享有的权益及义务,了解文化沟通、工作纪律、安全生产规程等基本内容。在入职培训基础上,通过“导师带徒”、现场演示、视频教学、实践培养等多种方式,提升当地雇员的实操能力,在培养数以万计产业工人的同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第二层级是技术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合作办学和投资建设“中肯友谊-肯尼亚铁路培训中心”传播中国管理技术。第三层级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了培养肯尼亚铁路专业高端人才,形成更为深远的影响 力。

(二)中外员工并肩工作,实现生活方式的相互感染

2008年,中国交建所属中国路桥负责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喀喇昆仑公路改扩建工程。项目刚开始时,村民们都没有外出打工的意识和习惯。为了找到合适的巴方工人和队伍,项目当时费尽周折,通过当地的人脉并深入村庄动员劝说,才招来了20余名巴方劳工。如今,他们则主动找项目部要活干,领头人会带上一支队伍,学着中国人的样子递上一根烟,请求承包一些劳务:“我的劳工多多的,劳动好好的。” 中国员工也融入当地人生活中。在巴基斯坦海关小镇苏斯特,每年庆祝国家独立日仪式,总会邀请他们的中国朋友作为特殊嘉宾。除这种官方仪式性活动之外,当地老百姓家里有了喜事也会邀请中国朋友,乐器要等中国朋友到来时奏响,庆典要等中国朋友到来时开始。文化的交流也在具体的生活中开始体现出来。在中企工作多年,有的外籍员工们的生活细节有些变化。遇到别人帮着倒水,会用手指轻敲桌面以示礼貌;饭桌上推杯换盏,把酒杯压得很低;和家人聊天都用微信和QQ;甚至养成了阅读《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的习惯。

(三)骨干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由利益到命运的共同体

从事海外业务时间越长,中国企业越能体会到,属地化本土化发展是企业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中和本地雇员的融合是跨文化管理的关键,通过和雇员之间的利益纽带、情感纽带,能够释放影响更为广泛的文化力量。中国交建约有5万名境外员工,其中约有5千人从事管理工作,其中有500人在中高级管理岗位。“一带一路”重大工程建设中,聘用了一大批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外国人,这些员工有的成为项目管理人员,有的成为技术负责人,有的成为业务主管。这一大批员工成为民心沟通、民心相通的 “深度贡献者”。玫海瑞·菲塔是埃塞俄比亚的影视明星,拍过多部电影、电视剧,埃塞各地都能见到她的广告。她选择到中国交建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她的姐姐给她写信说:“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支持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修建了一条又一条宽阔平整的公路、一座又一座大桥。中国加速我们国家的发展,给更多的普通人带来生活便利,提高了我们的生活质量。”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的朱巴市爆发了战乱,部分冲突就发生在中国港湾南苏丹办事处的营地附近。南苏丹员工阿托伊由于担心营地里的中国同事安危,决定帮中国同事撤离危机四伏的战乱区。他在安抚好家人后,穿过交战区赶到公司营地,与中国同事一道商讨撤离方案,提出改走陆路并联系多位南苏丹国家安全部队中的熟人,详尽了解每一条路的安全情况。最终,阿托伊带着大家平安到达南苏丹与乌干达交界的尼穆莱小镇。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阿托伊选择再次回到处于战乱中心的公司营地,为确保营地设备和物资不被偷盗和破坏,他一住就是3个多月。在他的守护下,整个营地完好无损。

猜你喜欢
蒙内肯尼亚铁路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肯尼亚的奇妙探险
走进肯尼亚,拥抱大自然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蒙内铁路路基基床A料填筑施工技术
大选登记
微波技术在肯尼亚蒙内铁路临时通信项目中的应用
蒙内铁路33kV长距离贯通线电容效应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