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技巧与方法

2019-06-14 06:13陈健丽
中国记者 2019年5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农垦党代会

□ 文/陈健丽

内容提要 新闻导语是一篇消息重要部分,好的导语,往往浓缩了新闻最精华、最核心的事实,达到吸引受众进一步深入了解的目的。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介绍了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一些技巧与方法。

导语是一条新闻的中心思想,是记者最想向受众传达的信息。新闻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如果写得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能更好地引起受众注意,吸引他们看下去。本文结合《海南新闻联播》的制作,以及央视《新闻联播》和部分省级台新闻节目,谈谈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穿衣戴帽,凸显新闻报道立意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系列重要讲话、国家和各省区的各种报告,如政府工作报告、党代会报告等,往往是国家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航向标”,也是各省区新闻联播节目宣传报道的“富矿”,特别是重大主题报道或头条策划新闻,往往需要加以引用,以更好地凸显新闻报道的立意,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就像一个人,把靓衣新帽穿戴起来,可以大大提升“颜值”。

在没有重大时政新闻的情况下,央视《新闻联播》采制的头条,导语往往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这些导语高度浓缩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报道的主题,概括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极大地鼓舞了民心。

2017年4月召开的海南省第七次党代会,是海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提出,今后五年海南的奋斗目标,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海南的重要指示,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生态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围绕这一指导海南今后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宣传好党代会精神,无疑是海南主流媒体的一大中心任务,“党代会报告”,也成了《海南新闻联播》头条导语里的高频词。

深化农垦改革一直是海南改革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在《海南农垦农场转企改制全面完成 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这条新闻中,记者原来的导语是“今年上半年,海南农垦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3.73亿元,同比增长46.35%。1—6月实现盈利1.11亿元,增盈约4.19亿元。这意味着多年来亏损的海南农垦实现扭亏为盈”。作为头条,后期编辑认为这个导语点其然,不点所以然,没有概括出取得这一喜人成绩背后的深层原因,缺乏厚重感,因此播出的时候,改成了“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深化新一轮农垦改革,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推进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把农垦打造成海南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国家热带特色农业示范区。通过持续改革攻坚,好消息传来,今年上半年,海南农垦控股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3.73亿元,同比增长46.35%。1-6月盈利1.11亿元,增盈约4.19亿元,扭转了多年来长期亏损的局面,实现了职工增收、垦区增效。”导语戴上“党代会”这顶“高帽”, 更好地凸显了曾经占海南经济半壁江山的农垦改革的重要性,和改革攻坚取得成就的不易。

二、跳出会议,提炼观众关心的信息

会议消息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各地的新闻联播,更是避免不了。看似枯燥的会议新闻,其实往往蕴含着关乎民生的各类信息,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

一名合格的记者,应该从会议中挖掘出受众感兴趣的内容,使之有效传播。这一点,往往从导语上就可以体现。

比如2018年1月7日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办)在海口举办的督察工作动员会暨督察系统培训会这条消息,某电视台《直通自贸港》栏目采写的新闻标题是:《自贸进行时:海南省委深改办(自贸办)督察工作动员会暨系统培训会在海口举行》,导语为:海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1月7日在海口举办督查工作动员会暨督查系统培训会。

而有家媒体的标题是《我省将出台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督察办法 确保中央赋予海南的改革开放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导语为:记者1月7日从省委深改办(自贸办)在海口举办的督察工作动员会暨督察系统培训会上获悉,我省已基本建成省委深改办(自贸办)督察系统,准备出台改革督察办法,通过制度建设、系统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强化督察工作,力推中央赋予海南的各项改革开放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并在重要位置播 发。

会议本身不是新闻,会议要传达的信息才是新闻。前一个导语,记者没有深入思考,简单地就会写会,未能提炼出会议的有效信息。而后一个导语,记者从标题到导语,都抓住了海南建设自贸区背景下督察创新的成效、目标、意义等关键内容,从传播效果上看,明显要胜于前一个。同一个会议,不同呈现,记者捕捉信息、提炼新闻的能力,立判高下。

三、巧用数字,提升关注度

新闻报道离不开数字,数字有时候显得枯燥,但往往简单明了,更具说服力。把数字巧妙地运用到导语中,有时候胜过阐述性的解说,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比如,湖南卫视新闻联播《最美纪检干部·曾春元:坚守纪律审查最后一道防线》这条新闻的导语是:案件审理室是纪律审查的最后一道防线。14年来,耒阳市纪委案件审理室主任曾春元审理了一千余件案件,卷宗累起来有10层楼高,没有一起申诉复议。“14年、1千余件、10层楼、一起”,寥寥几个数字,就生动勾勒出了一个勤勉为民、清廉干事的纪检干部的形象。

再如《“机器人医生”来了 4.8秒诊断100份病例》的导语里说:“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推出一款机器人医生,它用4.8秒诊断出100份患者病例,准确率高达98%。”通过数字的描述,让观众对“机器人医生”的快和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如何让数据多一些形象,少一些抽象,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些窍门方法,比如说260万美元,要比2,611,423元简单清楚得多。如果某件事物增长了36.7%,换成“增长幅度超过了三分之一”;如果是增长了98%,换个说法“几乎翻番”等,这种简单、形象的数据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容易接受。此外,提供一个参照对象,可以让数字更具象。比如《海南新闻联播》播出的《农垦公务用车2019年全面置换新能源汽车》,提到首批置换的新能源汽车一年可以减少碳排放约1204吨,相当于植树造林658亩,再比如长度说绕地球多少圈,面积有多少个足球场那么大等,一个简单的转换,抽象的数字就变成了一幅形象的图画,深刻地留在观众脑海 里。

四、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可以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继续看下去。

在《贵州新闻联播》播出的大型系列报道《发现身边的贵州制造》中,这种导语写作方式体现明显:如《穿越!贵州全地形车征战南极》导语:

今天我们的“发现贵州制造”,要去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去看一个由3千多个零件组成、能在没有路的地方跑得飞快的“大家伙”。它是什么呢?让我们先跟记者一起去到地球的:南极。

《贵州钢绳:制造钢绳 制定全球的行业标准》导语:

有这么一家落户贵州半个世纪的老三线企业,企业本身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它的产品却是赫赫有名。它的产品不仅遍及全球40 多个国家,还跟着神舟飞船上过天、跟着远洋钻井平台下过海。它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制造的又是什么样的产品呢?

这些导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直接点破报道的对象,通过一个个设问,吊起观众胃口,引起他们往下看的兴趣,进而从报道中一个个可见、可感的实物,去感受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去体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善用比喻,让报道更形象

运用比喻手法,可以让导语更加好懂、好记,使受众更好接受新闻信息。

《湖南省财政厅:化“零钱”为“整钱” 构建扶贫新格局》的导语是:湖南省财政厅做活财政扶贫文章,去年起,通过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改革,化“零钱”为“整钱”,构建扶贫投入新格局。通过“零钱”“整钱”的比喻,使“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集中涉农资金办大事的扶贫方式更加形象。

《安庆:美丽乡村由“盆景”变“风景”》的导语:美丽乡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庆市在产业富民的基础上,加强旧村改造;同时有效开发农村优秀文化资源,着力以“文”化人,美丽乡村已由过去的单个“盆景”发展为一片“风景”。 “盆景”“风景”的比喻,生动地体现了安庆市美丽乡村建设由点到面,发展之快之美。

六、引用网络热词,让报道更具温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这些源于百姓生活的用语,蕴含人们对生活的感知,富有幽默感和时代特征,能迅速引发大家的情感共鸣。在导语中适当运用网络用语或热词,能让报道更接地气,传递出社会脉动。

《海南新闻联播》播出新闻的导语经常会用到“点赞”“打call ”等网络用语,让意思表达更贴切。在2019年元旦的《习近平新年贺词在海南引起热烈反响:当好新时代的追梦人!》导语中提到:习主席还“@”了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并道了一声“辛苦了”。生动地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民生的情怀,让奋战在一线的广大劳动者,倍感温暖。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几种技巧方法,导语的写作还经常运用到对比、引用名人语录、描写等众多方式。总之,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是灵活多样的,写法千千万万,不一而足,只要是可以准确传达信息,为报道定调,生动形象、有血有肉,可以迅速抓住受众的,都是好导语。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农垦党代会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一图看懂十三届市纪委向市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抖”起来了!央视《新闻联播》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新闻联播》 一路坚守 一路蜕变
热血奔跑的十年 浙江新闻联播团队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图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海南省农垦设计院
《新疆农垦科技》2014年(1~12期)总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