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情思

2019-06-14 08:57董建盛
牡丹 2019年12期
关键词:甘薯家乡母亲

董建盛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过。以往的事情大都容易忘却,但有些事情依然记忆犹新。譬如甘薯(我们山东称之为地瓜),就时时撞击着我的记忆。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因为,甘薯伴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并进入了青年,早已融入了我的身心,让我形成了一种深厚而永远的甘薯情……

甘薯,是我感激不尽的“乳娘”

小时候,我的家乡山峦连绵,土地瘠薄,水源匮乏,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况且,那时候,生产队按劳力工分分配。我家兄弟姐妹多,且当时都在上学,母亲料理家务带孩子,父亲在济南一家公司工作,因此家里没有一个劳动力,每年都是“缺粮户”。虽然父亲每月从几十元的工资中省出大部分补贴家用,家里自留地也年年种植甘薯,但是家里生活依然比较清贫,特别是小麦更是稀罕,只有招待客人或是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平日里,只能依靠适应瘠薄旱地且又产量较高的甘薯填饱肚子。

那时候,为了保证全年有粮吃,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甘薯窖,将不切干的甘薯窖藏起来,慢慢食用。如果窖藏得方,来年麦收时节,仍可吃上鲜美的甘薯。所以,一年之中,至少要吃上半年甘薯,特别是每年秋冬季节,一日三餐几乎顿顿甘薯,真可谓:“一季甘薯半年粮。”

平心而论,无论是春薯,还是夏薯,味道还是蛮好的。且不说“其性味甘、平、无毒。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等保健功效,仅凭它粉糯香甜的口感即可足以征服你!然而,再好吃的食物,如果年年吃、月月吃、天天吃、頓顿吃,也会厌倦的。那时候,吃甘薯真的吃腻了,吃怕了。因此,我们这些孩子们天天盼着过年、过节,那样,母亲就会做点好吃的,改善一下生活,起码不用再吃甘薯了。

我们的心思,母亲自然明白。为了尽量不让我们厌食,母亲就像有着无穷的想象和超人的魔法,常常将甘薯(有时与其他粮食掺在一起),精心做成多种多样的食物,以增强我们的食欲。比如,甘薯面的馒头、窝头、饼子、煎饼、大饼、面条、水饺、包子、饸烙等主食;甘薯面的粥、菜粥、甜沫等粥汤;甘薯嫩叶嫩茎的炒菜、渣腐子、不烂子等副食。但是,无论母亲多么想方设法,也无论食物多么千变万化,一日三餐,总会带着甘薯的味道。

那时候,年少的我们,虽然也想抱怨,但是我们知道,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能够好好吃饭、快快成长,母亲已是费尽了心思,受尽了辛苦……可是,那个年代,就是那个条件,甘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它,否则就会青黄不接,食不果腹,甚至,枵肠辘辘,饥不可堪!“地瓜(甘薯)汤,地瓜馍,离了地瓜不能活。”这耳熟能详的民谣,即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1979年,我考上了高中。为了改善我的生活,全家人省吃俭用,让我在学校里吃馒头(掺上玉米面)。从此,我便告别了甘薯果腹的历史。生活的改善,使我更加懂得了感恩,更加认真地学习。三年后,我考上了大学。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回望历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甘薯一直是老百姓的果腹物,灾荒年的救命粮。“苦难贫穷救命时,香沙充饥立大功。”甘薯,就像大爱无私的“乳娘”,哺育了千千万万个你、我、他。因此,在那个年代,没有甘薯,便无以为农;没有甘薯,便没有千千万

万个生命!

甘薯,是我眷恋不已的“亲人”

“穷则思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了农村改革,农民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农业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白面、大米这些“旧时王谢堂前燕”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并日益成为千家万户的主食,昔日那种甘薯遍野、一望无垠的景象渐行渐远……甘薯,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士”俨然成为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悄然隐退了,隐退得几乎让人感觉不到它曾经的存在,让我和那些曾经被它哺育过的人们,时时在心底涌起缕缕怀念的情愫……

曾几度,我依旧回到那魂牵梦萦的家乡,在那甘薯秧蔓曾经匍匐过的地方祈祷……如今,太阳和月亮依旧轮流照耀着家乡那曾经的甘薯地,雨雪和冰霜依旧交替滋润着家乡那曾经的甘薯地,然而,父亲和母亲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不再守望家乡那曾经的甘薯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无情的岁月,带走了我的青春,也带走了我的容颜,但是无法带走我对甘薯的那份情思。因为,我的血脉里一直弥漫着甘薯的清香。甘薯之于我,就像哺育过我的“乳娘”,更像生我养我的双亲,在完成了使命之后,便悄悄地飘然而去,而且,“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留给我的,是那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甘薯,是我钦佩不止的“恩师”

小时候,通过参加甘薯移栽、锄草、割秧、收刨、窖储、切干及捞甘薯等农事劳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早已嵌入了我那年少的身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识也早已融入了我那幼小的心灵。

甘薯耐旱、耐瘠、抗逆,生命力极强。“不需天泽,不冀人工,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生,久不枯萎,能守气者也。”“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粪治之则加大,天雨根益奋满。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径寸围。”真可谓:“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甘薯这种韧如翠竹、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志激励我

自立自强!

甘薯秧蔓匍匐于地,默默生长;花儿素雅不艳,悄悄开放,果实深埋土中,静静膨大。甘薯出身寒门,却不攀龙附凤;浑身是宝,却不张扬炫耀;功勋卓著,却不居功自傲。它不卑不亢,心无旁骛,坚守着自己的本分,绽放着自己的精彩。真可谓:“红根绿叶垄中生,从不攀高匍地行。待到秋来出土后,香甜美味献真诚。”甘薯这种淡如清风、朴实无华的淳朴气质激励我踏实做人!

甘薯面对赞扬和荣誉,始终不矜不伐,不骄不躁,依然谦虚谨慎,勤勤恳恳;面对冷落和偏见,甚至是歧视和蔑视,始终不攀不比、不气不馁,依然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其豁达淡泊达到了那种“荣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真可谓:“蔓延垄亩绿峥嵘,根入泥中系众生。百卉邀功争宠闹,薯君务实不求名。”甘薯这种静如止水、荣辱不惊的豁达境界激励我淡泊笃行!

甘薯自被引入我国,就成为“杂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甘薯一直是老百姓的主粮,它救活了不知多少人的生命,养活了不知多少代人!此外,甘薯浑身是宝:块根可作粮食,嫩叶可做蔬菜,藤叶可作饲料。总之,只要人类需要,它便奉献全身。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甘薯这种爱如红烛、忘我无私的奉献精神激励我勤奋工作!

恍惚间,我已客居城市三十多年了。吃惯了白面和细米,久违了家乡的薯香,但是,那种甘薯情思总是挥之不去、日久弥新。因为,甘薯不仅给了我儿时的成长、家乡的味道、亲情的温馨,更给了我人性的启迪、人品的塑造、人生的感悟……

(济南市章丘区人大常委会)

猜你喜欢
甘薯家乡母亲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给母亲的信
甘薯抗旱鉴定及旱胁迫对甘薯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夏天的家乡
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悲惨世界
家乡美等
甜甘薯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