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思辨(下)

2019-06-14 08:15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内因外因共性

现象与本质

思想1:现象富于变化,而本质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阐释:苹果落地是自有苹果树以来就有的现象,其现象背后始终包含着万有引力的本质,但只有牛顿最先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需要背景知识的储备,更需要積极的、持之处恒的思维状态。马克思能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现象背后的“剩余价值”本质与他在图书馆地板上踩出的那条小槽不无关系。

思想2:现象有真相和假相,假相具有迷惑性,只有认清真相,事物的本质才容易被揭示出来。

阐释:“口蜜”是假象,“腹剑”才是本质;《聊斋》中的恶妖往往都长着“桃花面”;《伪君子》中的达尔杜弗也有一副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孔。黑格尔在《小逻辑》中说:“汝须从行为的果实去认识人。”是的,言行都有假象的一面,但结果却是真的。由于现象的错综复杂性,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不断反复、深化的复杂过程;我们需要客观,需要理性,需要时间。

思想3:现象有主流现象和支流现象,支流现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只有抓住主流现象,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阐释:《庄子·秋水》中,河伯见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间不辨牛马,便欣然自喜,后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方才望洋兴叹。河伯欣然自喜,是因为只见支流现象,便以为是天下之至美,殊不知还有北海,主流现象更是浩瀚,所以后来望洋兴叹。只见支流,以小为大,及见到主流,知晓全局,方知天下有更大者,自己不过井底一蛙罢了。

对立与统一

思想1: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

阐释:英雄渴望战胜对手,但一旦把对手打倒,英雄反而怅然,陷入寂寞孤独,因为矛盾的对立面没有了。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但若只剩其中一虎,这只虎也会退化成病猫。国与国,人与人,要善于求同存异,承认差异,相互尊重对方,和谐共荣才是主流方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更是如此。

思想2:矛盾的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与人之间相处,应当以宽容为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我们要善于创造条件,把握机遇,使事物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思想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阐释: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老人说过一句话:“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换言之,人是为成功解决矛盾而生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由恐惧到顺从,由顺从到征服,由征服到合理改造和利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由斗争到宽容,由宽容到合作,由合作到无私帮助,人一天一天地高尚着;人自身也是,本我的恶与超我的善矛盾着,斗争着,但终有身心和谐的一天。

思想4:矛盾斗争的结果有三种:一是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二是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替代;三是矛盾双方融合为一个新事物。

阐释:矛盾双方势力悬殊,那结果多是一方克服另一方;如果势力相当,则多是两败俱伤;如果矛盾双方无本质的冲突,则容易走向融合。“不打不相识”,陌路人变成生死弟兄,这是融合;经济市场上强调的“双赢”,也是一种融合。

共性与个性

思想1:个性包含了共性,共性也包含了部分个性。

阐释: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经当过“宫廷顾问”,据说,有一次他在宫廷讲学,说“天上人间到处都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宫女们不信,纷纷走进御花园去寻找两片完全没有区别的树叶,想以此推翻这位哲学家的论断,结果可想而知。都是树叶,这是共性;但树叶各不相同,这是个性;任何一片树叶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思想2:个性与共性可以相互转化。

阐释:共性的成长依赖于个性的自由发展。个性越多、越优,则共性的根基越深厚越发达,发展的空间亦越宽广。因此,虽说社会是共性,但因为共性的发展又依赖于个性,所以,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社会乃是个性使然。个性并非社会的敌人,而是社会的逻辑前提。社会是人之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相约,个性相得;共性是社会的基础,个性是社会的灵魂。扼制个性便是扼制了社会之根本。个性的塑造须推陈出新,求异而不趋同。

内因与外因

思想1:内因与外因是辩证统一的,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阐释:同一块地上的草,牛吃了长牛肉,羊吃了长羊肉;同一块地,却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化肥给植物吃了可以果实累累,给牛羊吃了就会中毒;使牛羊膘肥体壮的青草给人吃大概是长不了膘的。原因就是各自的基因不同,即内因不同。

《蓝色狂想曲》的诞生有一段故事。一天,美国著名的乐队指挥保罗·怀特曼请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写一部“庄严的作品”,但格什温称自己对交响乐“一窍不通”,因而拒不从命。保罗·怀特曼想出一条妙计,他在报纸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三天以后音乐厅将上演格什温的交响乐新作,格什温看到这则广告后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埋头苦干,一个星期后,交响曲《蓝色狂想曲》问世,首场演出就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此曲也奠定了格什温在美国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蓝色狂想曲》的成功,无非两条缘故:一是聪明的指挥家登广告给格什温压力;二是作曲家格什温自身功底深厚。后者可以说是格什温成功的根本原因,即内因,而压力起到推动作用,即外因。

思想2: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外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阐释: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捡到一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魂归普陀”的姑娘,郭老当即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耐心地开导她,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姑娘当即作诗感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手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以此可见外因作用之重要。

量变与质变

思想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趋势和结果。

阐释:“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生活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失败在即将成功的那一瞬。有人把这种失败怪罪于命运,以为是命运在捉弄人,而事实上,是因为我们在临近成功的时候便以为成功的质变已经发生了,结果掉以轻心,甚至停止了量变,没有足够的量变,质变的成功便与我们失之交臂。

思想2: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阐释:万物唯度,过犹不及。做事要有度,做人也要有度:宽容而不失原则,和谐而不失个性。互联网能够提供容量大、速度快、内容广泛的信息,但是,互联网也与其他事物一样,如果对其过度迷恋,就会出现问题。

个体与集体

思想:只有在集体中,个体才能有真正自由发展的空间。集体依赖于个体而存在,个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对集体有影响作用。

阐释:“大河有水小河满”,但“浩瀚的海洋来自涓涓清泉”,绝不可忽视集体的力量,但也不能过分依赖集体的力量;个体是集体特殊化的表现,只有把个体放在同集体一样重要的位置时,集体才会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内因外因共性
书面表达中从内因角度分析的写作方法
“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引领和推动共性使能技术在中小企业推广应用
浅析如何使普通高中学困生爱上英语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煤峪口矿内因火灾隐患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侵华日军失败内因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