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振兴背景下全域统筹建设策略研究
——以宁海县越溪乡为例

2019-06-17 02:13唐晓璇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0
安徽建筑 2019年5期
关键词:村庄旅游

唐晓璇 (武汉华中科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当前,宁海越溪乡正按照“全域治理、全面提升、全景打造、全民共建、全体共享”的要求,以美丽乡村建设升级版为抓手,聚优势、补短板,做强农业、做美农村、富裕农民,打造“美丽乡村示范乡镇”升级版。

1 乡村振兴的背景

1.1 不断发展着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

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历史,我国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从农业角度来看,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2018年粮食总量已达到13158亿斤。从农民收入来看,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正在逐渐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2.71∶1。从乡村旅游到“互联网+”到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乡村正经历着新产业的出现,新业态的转型。

1.2 重要政策的施行

2018年2月4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20个,新世纪以来第15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

2 项目简介

越溪乡位于宁海东南部,距中心城区仅12km,是宁海城区至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的连接走廊。根据总体目标,将努力打造基础服务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文化特征彰显明显的美丽乡镇,努力建设城乡一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美好生活。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打造特色风情,避免千村一面。

3 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利条件

3.1 政策机遇优势

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政策资金扶持,着力打造美丽乡村统筹发展升级版。并借助南部滨海新区的开发,适度开发旅游会展功能。

3.2 近郊优势

越溪乡区位良好,位于宁海东南部,白峤港畔,东临沿海,南连一市镇,西交跃龙街道,北靠茶院乡。省道盛宁线、县道亭柳线穿境而过,乡政府所在地越溪村距县城12km,至同三高速公路15km,境内拥有1000t梅岙货运码头。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的沿海乡镇。

3.3 产业基础优势

3.3.1 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

以王干山为依托,以“沧海桑田”为特有的旅游品牌,打造山海旅游胜地。通过农旅联动,发展农业观光、特色餐饮、生态休闲、宗教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综合旅游度假产品。

3.3.2 林果、水产基础雄厚

越溪乡依托现有近2000hm2海塘资源,充分发挥越溪作为全省主要的养殖基地的优势发展垂钓、捕捞等休闲渔业,实现渔业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拥有丰富的林地资源,着力打造以白枇杷、猕猴桃等为特色,水稻种植为主、其他经济作物为辅的综合性农产品种植基地。

3.4 消费升级优势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游对人们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越溪乡通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构建良好的农村旅游环境,依托王干山开发和全域乡村旅游精品线打造,对景区景点的道路、停车场、游客中心、沿线绿化公厕、观光亭、登山建设步道、广场、标示标牌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过举办沧海桑田节、跳鱼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越溪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乡镇全域统筹建设策略

4.1 生态建设

4.1.1 保护山水林田,优化生态格局

根据越溪乡现状生态格局,划分为山、水、林、田四类资源要素(图1)。

图1 山水林田格局

通过强化山体生态涵养、封山育林,以保护天然林木。并开展山体修复工程,对于裸露山体进行覆绿。同时提升王干山等部分山体景观特色,打造自然人文景区。

对河流水库进行综合治理,以保护现状水系格局。通过对农户海产养殖进行规范引导,保护海田格局,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保护滩涂植被,防止乱采滥伐,着力稳定滩涂地貌,禁止采挖作业。

对乡镇内森林树种进行美化、彩化、香化,形成良好的生态背景。对乡域内林果种植进行统筹规划,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

4.1.2 水系综合治理,清三河灭五水

越溪乡水资源丰富,北部有白溪穿越,东部是大面积湿地海塘,西部有数座较大型的水库。本次规划强调对水体质量进行综合治理。

首先从源头治理,防止水体污染。治理水系污染,尤其是饮用水源,保证饮用水水质达标,禁止在其附近设置排污口。同时开展河道生态化治理,清理村庄内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定期清理河道,提高河流的蓄水能力。对农村河道、沟渠及小微水体进行包括清理疏浚、河道护砌、农村截污纳管等在内的剿劣综合整治,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处理合格后,再进行排放。

4.2 风貌提升

4.2.1 片区风貌指引,构筑总体意向

越溪乡山水田园小镇总体风貌构建中应针对不同的空间特征,在同一框架体系内采取差异化的管控方式,形成五个风貌片区(图2)。

图2 风貌分区规划图

①以良好的山水生态环境为依托,打造集行政办公、居住、综合服务、旅游集散为一体的现代集镇风貌片区。

②依托现有工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营造一个以生态化、高品位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业园区。

③依托越溪西部丰富的林地资源,结合绿道、步道的布置,打造与自然和谐的“山林-村庄”景观风貌片区。

④中部的丘陵田园片区,结合农事体验和农家乐活动,倡导田园生活方式,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田园风貌片区。

⑤在乡域东南部,依托现状湿地、海塘和滩涂,结合湿地渔村,打造滩涂湿地风貌片区。

4.2.2 村庄绿化整治,提升生活品质

以进村道路、环村道路、河道两侧为重点,按照景观要求,对村庄进行绿化美化彩化,实现“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提高绿化覆盖率,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

4.2.3 环境卫生整治,实现庄村洁美

①保持村庄路面、田间、庭院洁净

通过加强环卫巡查,提升村民环保意识,保持庭院洁净。同时提高保洁强度,增设垃圾收集点并实现垃圾清运率达到100%,以全天保障村庄路面洁净。合理规划公共厕所,对已有旱厕进行改造提升,全面实现水冲式厕所。

②村庄内水体整治

保持村庄范围内河流、沟渠、水体等水面及水岸无垃圾,加强污水排放口的监控。实现雨污分流,使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80%以上,着手推进生态手段处理污水。同时在保证行洪排涝的基础上,对水体进行景观化打造,美化水体。

③环境管护机制

为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水平,实现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目标,越溪乡全面建立三级环境管护机制——环境保洁机制、水体整治机制、卫生乡镇创建机制——有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

4.3 产业发展

4.3.1 产业发展思路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越溪乡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条件,产业选择既要考虑区域的资源禀赋,又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同时注重区域错位发展,实现区域发展协同。

越溪乡现状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和科教资源,通过分析现状资源、挖掘产业优势,以山海联动发展、全域旅游引领和城乡统筹示范为区域协同发展目标,构建产业体系,进行产业规划。

4.3.2 产业体系构建

充分发挥越溪乡农业、文化等资源特色,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引领,联动一、三产业,以全域发展视角统筹全要素资源,融合文化、生态要素,推动全域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打造创新的、可持续的、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体系。

4.3.3 产业发展路径

①现代农渔业强基础

以水产养殖、林果种植为主导的农业发展仍然是越溪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产业富民的重要依托。应继续保持农业发展的基础,推动农业的特色、绿色化,推进农业与旅游发展相融合,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建设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②观光体验旅游增活力

依托山、海、林、田资源打造丰富的休闲观光旅游项目。以独特的沧海桑田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强化“沧海桑田”这一IP主题形象,打造王干山全天候、全要素山海观光旅游项目,塑造越溪乡旅游知名品牌。

面向旺盛的康体健身市场开发户外康体运动旅游项目。随着越溪乡工匠小镇的建设,越溪乡青年人群、学生人群将快速增加,形成旺盛的户外运动康体旅游市场需求。结合人群旅游需求,设置户外康体健身项目,增添全域旅游活力。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多样的文化体验产品和业态,给予游客深刻文化体验;建设创意动漫景观基地,让人们体验创意景观;举办丰富的创意文化活动,如沧海桑田节、跳鱼节、山地自行车比赛等,让游客感受创意活动的活力与文化魅力。

③职教培训产业塑品牌

以职业教育培训产业为核心,融合科技创新孵化、创意文化体验、科普教育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打造产业特色鲜明、人文和创新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塑造越溪职教培训知名品牌。

4.3.4 产业空间布局

结合越溪乡山、海、田、城的空间格局,按照不同产业发展特色和主题,打造“双核,四区,多点”产业布局,实现山海联动,全域开发(图3)。

图3 产业空间布局图

4.4 交通建设

4.4.1 完善交通网络

优化完善、车行道路系统、步道系统与绿道系统。对现状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规划两条公交线路,分别设置主线和副线,结合村庄居民点,合理布局公交停靠站,实现行政村公交站点全覆盖。对接宁海县域登山步道,完善乡域步道系统。并对现状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规划两条公交线路,分别设置主线和副线,结合村庄居民点,合理布局公交停靠站,实现行政村公交站点全覆盖。

4.4.2 完善公交体系,保障便捷出行

对现状公交线路进行优化,规划两条公交线路——山林田园旅游线和山海湿地旅游线,分别设置主线和副线,结合村庄居民点,合理布局公交停靠站,实现行政村公交站点全覆盖(图4)。

对沿线公交站牌进行设计,体现越溪乡镇品牌,每个行政村的公交站点根据行政村品牌形象进行特色化设计。

图4 公交系统规划图

4.4.3 道路景观整治,提升线性景观

根据道路周边不同的环境,按周边景观特征将越溪乡内道路分为生态段和村镇段(图5)。

图5 道路景观分段示意图

①生态段

对于沿山道路周边山体进行生态修复,对裸露的山坡进行生态复绿;对沿线景区景点、村庄、农家乐等进行综合整治。

对于田园两侧道路,需做到保持田园环境美洁,田间无成堆弃物,设施农业用房保持整洁;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

对于处于湿地道路,应尽快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对环境质量进行严格把控,生活、生产污水做到统一收集处理;推行绿色农业,严禁倾倒垃圾、污水、废料等,减少养殖污染,做到保护环境。

②村镇段

村镇段风景线需对沿线村庄住宅建筑进行整治,使沿路界面整体协调统一,反映村庄特色。

丰富村庄绿化。进村道路、环村公路、主要河道、房前屋后等空地实现绿化美化。

4.5 设施支撑

4.5.1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越溪乡集镇区是越溪乡域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区域,但仍有配套不足的情况。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现状保留基础上,部分新增设施向中部集聚。

越溪集镇区公服设施,不仅辐射集镇区,还可服务于盘屿、下湾、越溪、信干山、兴农、梅枝田等村,可作为越溪乡服务的中心。

4.5.2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

①给水设施。通过加强排污口水质监管,并对水体及岸线垃圾及时清理并做好环境整治,保持水体清洁。并对所有村庄实行大管网供水,扩大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检查和改造,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

②排水设施。修建排水管网,完善排水系统,并接入市政管网。加快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推行雨污分流制,对部分区域推行截污纳管工程,雨、污各自形成独立系统。重启污水处理站,污水进行集中处理。

③电力设施。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建设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供电网络,保障用电安全,提高农村电压质量。利用新材料新技术降低能耗,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

④电信设施。合理布局通信设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通信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统筹建设、安排,实现通信设施、广电设施的统一规划与建设。

⑤燃气设施。提高设施保障水平,优化供气系统建设,提高天然气管道覆盖率。并加大用气安全宣传力度,对天然气管道与各站点进行定期安全检查,确保用气安全。

⑥消防设施。根据各村情况设立报警电话与消防器材箱,根据实际配置灭火器。

建立消防车道,其路面宽度不应小于3m~5m,转弯半径不应小于8m,净高不应小于4m。

确保消防水源。对于无供水管网的村庄,需充分利用河流、湖泊、水渠、海塘等天然水源,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车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天然水源需确保枯水期和冬季消防的可靠性。

4.6 文化建设

4.6.1 传承历史文化,彰显人文特色

①历史建筑保护更新

增加资金对油盐寺内建筑进行维护,并在各村积极开展四合院遗址的保护与修复,以唤起越溪早期的记忆。

部分村落保留有一定规模的历史街巷,有的两侧历史建筑中间已穿插新建了一些现代风格的建筑,破坏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需对其进行风貌修复,对其他老旧建筑予以保护修缮。

②展示平台构建

结合街道开敞空间,通过墙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将传统文化展示,设置与传统文化、历史渊源有关的主题公园等。

4.6.2 弘扬地域文化,丰富文化生活

①文化节庆推广

充分挖掘越溪民俗节庆活动项目,精心策划多样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包括文化讲堂、论坛交流、文化长廊,丰富民众生活,增强凝聚力。

通过举办多种文艺创合作比赛活动,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举办狮舞节、美食节、跳鱼节、越溪摄影展等文化节庆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②传统元素塑造

提炼具有代表越溪特色的传统元素,将其艺术化后体现在村庄建设标识标牌、街道家具等,塑造传统文化氛围。

5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红火发展,在乡镇全域统筹建设中,应从差异化、特色化、统筹化入手,立足地区特色要素,以乡村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支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旅游、田园旅游等,形成“以旅促农、以农强旅、农旅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本研究探索出一条滨海小镇的乡村振兴之路,对其他类似地区的乡村振兴将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
村庄旅游
我们一起“云旅游”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小A去旅游
村庄及其他
村庄
旅游
村庄在哪里
村庄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