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近利带来了伪科技

2019-06-17 01:26陈海砚
中关村 2019年6期
关键词:巴铁招商以色列

陈海砚

“伪科技工作者”猖獗,除了自身对科技太缺乏敬畏,违法成本低下也是根本原因之一。

科技创新是国家实力最关键的体现。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就能在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处于高端位置,就能创造激活国家经济的新产业。科技创新是国家大力提倡的国策,从各级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对技术创新充满热情,不断产生科技新成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急功近利带来的伪科技。

“变种”伪科技源自急功近利

近日“水氢发动机”相关信息引发一波社会舆情。一个变种“水变油”、似乎经不起科学验证的“伪技术”,居然作为当地政府的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成为掌上宝贝。

一个多次失信的企业,带着一项无法验证的伪技术,却得到当地的大力背书,折射出一些地方政府的“招商饥渴症”。面对发展压力,一些地方无限放宽条件、放松要求,对相关企业资质的合法合规审查及项目可行性网开一面,导致蒙了双眼、失了底线、乱了章法。

其实,当地在几年前也曾准备引进另一个“神项目”,那就是被吹得神乎其神的“巴铁”——后来被证明是一个根本无法应用的“洋垃圾”技术。巴铁公司将巴铁炒火后,捆绑销售“巴铁”项目的投资理财产品,并且号称,100万元起投,年化收益12%,借此集资40多亿。

正是摸准了一些地方政府招商部门急功近利“招商饥渴症”的脉,一些人打着“高大上”产业的旗号,拿着模棱两可的项目,造概念、讲故事,到处拢钱圈地要支持。他们选择的地方,通常是比较封闭的三四线城市。这些城市在城市竞争中处于劣势,招商引资较困难,对引进这种能改变命运的企业,有着强烈的渴望。

只听雷声响,却始终不见项目真落地、见效益,不少项目甚至中途烂尾,投资打了水漂,遗留众多难题,搞得一地鸡毛。“招商饥渴症”背后也是“政绩冲动症”。地方招商部门试图押宝在一些企业或项目上,急于实现所谓的产业转型升级,甚至明知有问题,仍抱着侥幸心理硬上,想尽快做出亮眼的发展业绩。

对比起“忽悠”政府招商部门,伪科技忽悠起消费者来更是防不胜防,除了“水变油”,市面上的变种伪科技着实不少:“防脱发”的“暗物质”洗发水、“包治百病”的“量子”医疗器械……贴着“高科技”标签的产品频频出现,一些不法商家借助“高科技”标签,吹嘘产品有神奇效果,除了损害科技名声,更主要损害的是消费者权益。

让科技创新成为国民基本素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81.3%的受访者感觉现在“伪科技”产品多,86.3%的受访者称身边有人被“伪科技”产品“忽悠”过。

“伪科技工作者”猖獗,除了自身对科技太缺乏敬畏,违法成本低下也是根本原因之一。简单来说,需要国家法律加大处罚力度,让他们的违法违规成本增加,一次犯错,终身受限。

同时全社会要树立敬畏科技的风尚,树立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在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还要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教育。对比科技强国,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在这点上,科技强国以色列值得中国大力学习。以色列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科技创新生态。以色列科技创新的特点:原创性强(基于独特的科学发现)、起点高(全球顶尖教授+杰出工程师的完美组合)、产业化导向强(以解决真实世界的难题为导向)、商业价值巨大(面向全球市场) 。

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源自以色列盛产的全球一流水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全球一流水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完美合作,是以色列科技创新引领全球的根本因素,而这背后则是其科技创新教育的强大,教育让科技創新意识成为每一个国民的基本素养,这对中国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巴铁招商以色列
以色列家喻户晓的“中国奚”
伊拉克立法反对以色列
招商合作
以色列发现前年鸡蛋
园区项目招商
持续加持自由流,招商华软又添科技“神器”
巴铁测试还测出了什么?
巴铁为什么没有“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