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的目的

2019-06-17 01:26木灯
中关村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者道德精神

木灯

在古代,我国古人的教育大多通过收受弟子、门徒来传授思想、经验、方法。大教育家孔子一生收了三千多名弟子,其中七十二名学生成为贤达,被称为“孔门72贤”。他的学生们将孔老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及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于后世。可以看出,我们古人的教育大体是指教书先生循循善诱的教诲和他们以身作则的典范行为,而我们今日的教育依旧包含这些意思。今日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重在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体力。不同于古人的私塾学堂,我们现在建立了专门专业的教育机构—学校,除此之外,今日的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孟子·尽心上》最早提出教育一词,“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涵盖着为什么而教育和应该怎么教育的意思。但是在历史的长河里,教育者对教育的目是什么却有各种流派的不同看法。在中世纪的西方各国,宗教作为一种深刻的信仰普遍存在于大众的生活里,那时的教育目的是主张人们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生活理想,把人们培养成虔诚的宗教人士。在不同的历史时空里,柏拉图等教育家却以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他们认为既然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就应该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社会成员是教育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当众人还在讨论何为教育的目的时,美国教育家杜威却提出无教育目的论,他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存在于生长、生活中,教育并没有一个特定的目的……

的确,“一千个莎士比亚的读者心中有一千个不尽相同的哈姆雷特。”教育研究者在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中用不同角度观察教育之后提出不同的教育目的,这些观点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都具有存在的土壤和环境,因此这些观点本身没有是与非和绝对的对错,它们存在于观察、研究教育的教育者各自的理念里,各有其赖以存续的相应条件。现阶段,我国提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基于教育的受众是人,这样一个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深远的探讨空间。

今日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针对的对象是人。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備“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教育者应从几个方面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看待、对待学生: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要求教育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育者应该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学生是具有个性差异的人”要求教育者承认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发展,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即个别对待,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求教育者摆正自己的位置:确认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育者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总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育者应把学生当作一个一个独特的有血有肉的人,教育应发现和遵循人的特点和规律,并根据这些特点规律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一步一步落实在教育工作当中。“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理念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要求教育者看待学生的方式是将其视作个体人,而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灌输的被教育者。而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完善”正与强调教育对象的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个人这一特点互相对应契合,这比柏拉图的“合格公民论”减少了个人社会性的重要程度,又比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增加了教育引导个人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成长的作用成分。

“使人完善”是一个美好的动词,它预言人们在教育中会变得比以前要完整、良善、美好,它是往前走的进步,是今天比昨天好的积累,它让教育载满了憧憬,像一艘远航的船,目的是到达比从前更好的彼岸。然而“使人完善”不应单指一个方面,还是立体的集合,它包括“道德的完善”、“智慧和能力的完善”、“精神及言行的完善”。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提出要求,然后运用教育内容和方法,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因此,促进学生“道德的完善”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即德育来实现。学生的道德品质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组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简单的说,道德认知是指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自尊感、羞耻感等;道德意志表现为信心、决心、恒心,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心理的外部表现,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德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道德,分辨自己和他她人的是非对错,成为一个“明白人”;德育还能帮助受教育者立志,树立信心、决心、恒心,并且约束促进他她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实现行为道德。柯尔伯格将道德发展理论分为三个阶段:“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具有前习俗水平道德观念的是儿童,他她们为了免受惩罚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扮演“好孩子”角色:处于这一阶段的少年儿童尽量以一个“好孩子”的标准来行动;二是遵守法律法规次序:少年儿童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次序。从前习俗水平到习俗水平,德育的对象从儿童逐渐过渡到儿童和青少年。而第三阶段后习俗水平是指大家(多指成年人)一起遵守社会契约和以公平、公正等原则或者良心作为行为的标准。科尔伯格认为,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后习俗水平的道德水准,他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是人们经过教化过后呈现的理想状态。在三种习俗水平的理论中,我们看到了“顺从行为规则,做好孩子,遵从法律次序,公平公正和良心”等准则。道德教育在教育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果教育者进行德育后能让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达到柯尔伯格的理论水平,使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趋于完备,帮助受教育者意识到他她们自己的责任义务,启发他们立志做道德高尚的人并将道德行为落实在平常的生活中……这样的德育就是成功的,这样的德育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使社会朝有序的方向发展。

智慧通常被理解为聪明才智。今日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直在为提高学生们的聪明才智做不懈的努力。从学校设立的課程来看,走的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为重点,努力提高各个学科智慧”的路线。我国的学校教育秉持学科中心课程制,不同的学科设置相应的课程,老师上课的内容以教材为基础,督促学生掌握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思考方法,使学生的头脑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随后的检查考核体系也以试卷为主,通过解题的方式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中考高考的录取标准也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定。这样的学校教育既培养了大量科学、技术人才,也造成分数至上的现状,学生努力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提高分数,能在考试中排名靠前,能力反而不如分数那样被重视。但是若将教育目的定位于使人完善,智慧和能力的完善应该是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的。能力一般指做事的本领,既包括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包括生活中的实践能力。就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如果分数是浮在海面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小部分冰山一角,学习能力则是隐藏在海里的坚固而庞大的大部分冰山。即使学生目前成绩不好,但只要对症下药,对粗心大意的学生培养细致谨慎的能力;对基本知识弄不清楚的学生训练记忆能力:对不能较长时间学习的学生培养专注能力……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就会看到效果,并且在分数上体现提高。而在教学中也是这样,有时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不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反思能力、纠错能力。知识的灌输的确实现了教师知识的传达,但是传达一次是一次, 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会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能力可以用在学习一个知识点上,也可以用于学习其他知识。智慧和能力的同时完善使受教育者既学习到知识,而且掌握如何学习得更好的秘诀。

在中世纪的西方各国, 教育的目的附属于宗教,教育是为了培养虔诚的宗教信徒。时过境迁,数百年之后,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者精神的完善既是对过去教育目的的一定程度延续,也是今日教育的必须。我国的学校教育现状是,学生面临大量测验考试和升学排名,教育环境对学生造成了一定压力。不少学生在种种压力之下出现心理问题,这对他她们的精神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形成精神方面的疾病,比如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这些精神疾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医学术语,而是的的确确存在于我们一些学生身上。教师和家长面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尊重、鼓励、疏导的方式来给予学生支持,学校也应培养专门的心理老师并和开设心理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精神上的辅导,这是一个治疗、完善受教育者的精神过程。然而构建完善的精神体系不仅仅局限于治疗心理缺失的学生,它还应包括帮助学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促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此外,由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以前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和祖父母对孩子特别疼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但是现在的社会竞争又格外激烈,于是有些毕业的学生成年之后甚至出现“啃老”的状况。这些不良现象为教育敲响了警钟,它提醒人们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该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精神上的完善,如何建立健全的人格,这是一个值得一直被探讨的教育命题。精神是人的内在,而言行是精神的外在体现。言行举止透露了一个人的修养、品德,好的言行让人感觉相处愉快,坏的言行使人厌恶躲开。即使在今日,古人流传下的“温良恭俭让”也可以成为良好言行的范本。受教育者实现精神和言行上的完善需要时间和过程,而且帮助学生实现精神和言行上的完善不应局限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中都存在很好的“老师”,甚至有“一个好母亲是一所学校”的说法,我们应该抱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完善自我的精神和言行。

教育的重要性在当代社会日益增加,我们在关注教育本身时,如果能够考虑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各方面得到完善,我们将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关怀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帮助他们成为一个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

猜你喜欢
教育者道德精神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虎虎生威见精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拿出精神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教育者应当不断充实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