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公望到乾隆:所谓《富春山居图》真伪考论(上)

2019-06-18 02:49徐迅
中国画画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文/徐迅

徐迅

文化学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术图书策划、出版家

世上本没有所谓的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自乾隆十一年丙寅(1746)乾隆皇帝杜撰此名,后世信以为真而沿用之,至今已二百七十四年。

黄公望原本有至元四年戊寅(1338)《山居图》,又有至正七年(1347)以后之《富春山图》,此二图相隔十数年,相互之间没有关联,均为黄公望亲笔。三百年后,乾隆皇帝指认《山居图》为《富春山居图》之本真,《富春山图》为仿《富春山居图》之赝品。后世之人反乾隆之道而行之,多指认《山居图》为仿《富春山居图》之赝品,《富春山图》则为《富春山居图》之本真。此所谓“有一真必有一伪”,凡如此论证者,皆误。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别号大痴道人。陶宗仪(1329~约1412)《写山水诀》云:“黄子久,散人公望,自号大痴,又号一峰,本姓陆,世居平江常熟,继永嘉黄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永嘉今浙江温州市。公望晚年自称“平阳黄公望”,平阳今亦属温州。

至元四年戊寅(1338),黄公望送画给王子明。其题跋曰:“子明隐君将归钱塘,需画山居景,图此赠别。大痴道人黄公望。至元戊寅(1338)秋。”钤白文“黄子久氏”。因题跋有“子明隐君”,此卷后称“子明卷”,因题跋有“需画山居景”,又有称“山居图”。以后子明卷上历代题跋、印鉴,均见《石渠宝笈》卷四二“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条。

“子明”者,见顾复《平生壮观》卷九“黄公望”条:“子明画绢,中幅。款题甚长,水墨,不作大树重山,水中一泒低小连山,前人笔所未有。题云:‘无尘真人领致道,而余留杭,及至琴川,而真人又回钱塘,独乃弟子明留。方丈比来,假榻两旬,朝暮与子明手谈之乐,临行出此幅征拙笔,遂信笔图之,以当僦金之酬,他日无尘老子观之一笑云。至元戊寅(1338)闰八月一日,大痴道人静坚稽首。’”致道,致道观,在常熟。琴川,常熟的别称。无尘真人去常熟管领致道观,黄公望留在杭州。后公望到了琴川(常熟),而真人又回钱塘,他的弟弟子明则留在致道观。方丈留宿两旬。公望与子明颇有手谈之乐。子明临行讨要画作,公望遂信笔画之,充作两旬房租。静坚,公望原名陆静坚。此画和子明卷一样也作于“至元戊寅”,“闰八月”也正是秋天,两画均作于琴川。

秋岩叠嶂(局部一) 元·黄公望

“子明隐君”即荆溪王子明。至正三年癸未(1343)夏,柯九思在宜兴王子明环庆堂写《苏文忠“天际乌云卷”九首》,跋曰:“此卷天历间得之都下,余爱坡翁所书之事,俊拔而清丽,令人持玩不忍释手,故侍书学士虞公见而题之。余携归江南,会荆溪王子明同余所好,携之而去。他日再阅于环庆堂,俯仰今昔,为之慨然,因走笔尽和卷中之诗,以舒其悒郁之气。傍观者子明之兄德斋、淮南潘纯、金坛张经、长安莫浩。至正三年夏五月丹丘柯九思书。”(陈衍《元诗纪事》卷十六)荆溪即宜兴。子明有兄德斋。

荆溪王氏先祖为南宋将领。郑元祐(1292~1364)《王氏彝斋记》载:“……宋渡南诸帅臣以功名显者固不一,若王襄愍抗节以死于苗刘之难,赐葬义兴山中。其五世孙觉轩先生,宋亡后以文儒起家,官至兰溪州判官,当盛年即委政归兰溪。君之子子敬与其昆季仲德、子明皆克力学,以世其家,文献之传有可稽可法。重以三昆季,博洽以考索,嗜古而识精,于是其家书传子史百家之言,三代、两汉尊彝罍鼎之器,六朝以下图、史、绘画之属,象犀玉石制作之粹,在他人代有一二物,犹可哆然自足。若兰溪君之家,殆所谓如行山阴道中,千岩万壑,使人应接不暇。”(郑元祐《侨吴集》卷十)王觉轩有三子,长曰王仲德,次曰王子敬,季曰王子明。柯九思所说“子明之兄德斋”即王仲德。“兰溪君”,即王觉轩。王觉轩入元后曾任兰溪判官。荆溪王氏称文物大家,郑元祐有诗《向年与岳汉阳、赵宛丘同登荆溪王氏仁寿堂……》赞曰:“……周情孔思蔼胸臆,商彝洛鼎陈宝藏。名画珠官启丹碧,法书金薤垂琳琅。官窑器列八珍馔,博山炉焚三杰香。稽经考史发言论,跨秦越汉谭文章。……”(郑元祐《侨吴集》卷二)陶宗仪说及王子明:“义兴王子明,家饶于财,所藏三代彝鼎、六朝以来法书名画,实冠浙右。”(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鼎作牛鸣”条)

黄公望有《仙山图》,署“至元戊寅九月一峰道人为贞居写”,侧有倪云林题句。子明卷为戊寅年(1338)“秋”,“子明画绢”戊寅(1338)闰八月,《仙山图》为“戊寅(1338)九月”,时间相近,三卷约略作于同时,均作于常熟。“贞居”即张雨(1283~1350),茅山派道士,旧名张泽之,又名张嗣真,字伯雨,号句曲外史,钱塘人,有诗集《贞居集》(又名《句曲外史集》)。张雨与王子明熟识,其有《王子明求题高侍郎雨竹》诗。(《句曲外史集》卷上)王子明又与倪瓒相友善,倪瓒《义兴王子明以竹菌馈余口占谢之》:“竹下拾烟菌,筠篮初送将。亭亭似三秀,楚楚异众芳。犹带雨露气,更怀泉石乡。此日山中客,笋蕨得新尝。”(倪瓒《清閟阁全集》卷三)实则,黄公望、倪瓒、柯九思、虞集、张伯雨、郑元祐诸人,以至于王子明,互相常有诗词唱和,书画来往。

至正三年癸未(1343),杨维桢《题黄大痴〈山居图〉》,即子明卷。其曰:“井西道人七十三,犹能远景写江南;筲箕屋下非工锻,自是嵇公七不堪。”(武进陶湘涉园刻本《草堂雅集》卷后二,杨维桢《东维子文集》卷七)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自题:“至正元年(1341)十月,大痴道人为性之作《天池石壁图》,时年七十有一。”黄公望七十三岁时是至正三年癸未(1343),其距王子明得画已三年矣。

杨维桢(1296~1370),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会稽(今绍兴)人。杨维桢与黄公望过从甚密,杨维桢曰:“余友海内奇士,屈指不能四三人。其一曰‘茅山外史’张公雨,其一曰‘大痴子’黄公望。”(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二十八“鲁钝生传”)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 元·黄公望

富春大岭图(局部之一) 元·黄公望

“筲箕屋”,即杭州筲箕泉之黄公望结庐之地。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记:“黄公望,字子久,自号大痴哥。富春人,天资孤高,少有大志。试吏弗遂,归隐西湖筲箕泉……”翟灏《湖山便览》卷八“筲箕泉”条载:“筲箕泉,出赤山之阴,合于惠因涧。《辍耕录》作‘箫箕泉’。云黄大痴所尝结庐处。《清河书画舫》有黄公望《筲箕泉图》。”又录张雨书于黄山人屋壁之《筲箕吟》:“石为箕,不可以簸。扬箕盛水,瓢饮足滥觞。一嗽一咽洗髓肠。……”

可以推知,至正三年癸未(1343),黄公望、杨维桢、张雨、王子明诸人俱在杭州,某日诸人聚黄公望之筲箕屋,王子明出示黄公望所赠之子明卷,杨维桢欣然命笔。于是有《黄大痴〈山居图〉》诗。黄公望之筲箕屋聚会,抑或有王蒙。至正元年辛巳(1341),黄公望在杭州与王蒙(1308-1385)合作《山水图》,王蒙跋曰:“至正辛巳(秋)八月,黄鹤山樵王蒙戏学大痴老人画,经营位置间,大痴适至,遂启玄钥,示其□(突)奥,□相与共成此图”云云。黄鹤山在今杭州东皋亭山、半山附近。

至正七年丁亥(1347)或稍后,萨都剌跋黄公望《山居图》,即子明卷。其《为姑苏陈子平题〈山居图〉黄公望作》:“尘途宦游廿年余,每逢花月满幽居。烟萝荦确走麋鹿,云壑窈窕通樵渔。那如隐君不出户,读尽万卷人间书。有生穹壤贵自摅,布韦轩冕奚锱铢。便当买山赋归欤,石田老我扶犁锄。”(萨都剌《雁门集》卷一三)此诗有“黄公望”,又“山居图”, 又“隐君”,若非子明卷,安得有如此巧合?!

萨都剌(约1272~1355),字天锡,号直斋,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晚年居杭州。萨都剌有《丁卯年及第谢恩崇天门》诗,虞集《寄丁卯进士萨都剌天锡》“江上新诗好,亦知公事闲”云云,泰定四年丁卯(1327)进士及第,萨都剌《为姑苏陈子平题〈山居图〉黄公望作》此诗作于至正七年丁亥(1347),首句云“尘途宦游廿年余”,至正七年(1347)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计二十年矣。

姑苏陈子平,徐显《稗史集传》“陈谦”条载:陈谦,字子平,平江人,“其乐府歌诗,尤能追古作者,而其一篇出,人多传诵之。蜀郡虞公集、金华黄公溍、晋宁张公翥,咸所推重。”张羽《静居集·后志》:“吾吴之诗,自唐皮(日休)、陆(龟蒙)唱和为一盛,再盛于元季。自王元俞、郑元祐、张天雨、龚子敬、陈子平……释道衍辈附和而起,故极天下之盛,数诗之能,必指先屈于吴也。”萨都剌与张伯雨、杨维桢、郑元祐诸人均有来往,萨都剌《雁门集》中有《将游茅山先寄道士张伯雨》《酬张伯雨寄茅山志》《宿玄洲精舍芝菌阁别张伯雨二首》《和韵三茅山呈张伯雨外史》诸诗,郑元祐有《与张天雨、杨廉夫、陈子平诸公游虎丘次东坡韵》(《侨吴集》卷一)、《和吴宗师寄张贞居》(《侨吴集》卷四)、《和萨天锡留别张贞居寄倪元稹》(《侨吴集》卷四),杨维桢《西湖竹枝集》记有萨都剌,等等。诸人又与王子明熟识,故子明卷经萨都剌转手至陈子平,当可以想见。而萨都剌以“隐君”喻陈子平,亦是其证。此萨都剌所跋黄公望《山居图》,即至正三年癸未(1343)杨维桢所题《黄大痴〈山居图〉》,即子明卷。

云护读书(局部一) 元·黄公望

云护读书(局部二) 元·黄公望

至正七年丁亥(1347),黄公望到富春山,于南楼作画。至正十年庚寅(1350),黄公望于此卷题跋曰:“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云云。此卷后称“无用师卷”,又因其题跋中有“富春山居”,又称“富春图”,“富春山图”。“无用师”见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之七:“道士郑樗,字无用,号空同生,盱江人,性秉刚劲尚气。作古隶,初学《孙叔敖碑》,一时称善。后乃流入宋季陋习,无足观者。”

至正十年庚寅(1350),黄公望于无用师卷题跋。自识云:“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劄,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敓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下钤白文“黄子久氏”、朱文“一峰道人”二印。以后无用师卷上历代题跋、印鉴,均见无用师卷。

黄公望常云游在外,至正七年(1347)到至正十年(1350),“阅三四载”,仍未能完稿。今在“云间夏氏知止堂”,特取出《富春山居图》草稿,“早晚得暇,当为着笔”。当此之时,无用师担心,此卷延宕时日,恐他日生变,所以请黄公望在草稿上先作题跋,“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以免他人“巧取豪夺”。

青龙,或指松江青龙镇,在青浦县东北境,北滨青龙江。青龙江为古松江(今吴淞江)故道。明嘉靖年间(1522~1566),曾设县治于青龙镇。庚寅,即至正十年(1350)。歜节,即五月初五端午节。

“云间”,即松江府。黄公望《华顶天池图轴》和《水阁清幽图》题“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画于云间客舍”,《题梅花道人(吴镇)墨菜诗卷》题“大痴学人平阳黄公望书于云间客舍”,等等。刘崧(1321~1381)《题吴教授所藏黄大痴画〈松江送别图〉》“……问君此图作者谁,浙东老人黄大痴。松江先生旧知己,眼明为写秋江姿……”(刘崧《槎翁诗集》)黄公望来往于云间,客居甚久。

“夏氏知止堂”。杨维桢《东维子集》卷一三“知止堂记”条:“云间老人夏谦斋氏,为某监漕官,年未致仕也,即勇退归里,名其燕处斋之堂曰‘知止’。”云间夏氏,始于湖州长兴夏杞,世居吴兴。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夏杞携家至华亭。夏杞弟夏椿(1246~1320),字寿之,有子男四人,女七人。长子世泽,号谦斋,即“云间老人夏谦斋”。

夏谦斋其“知止堂”匾,为赵孟頫所书。黄公望自称是赵孟頫弟子。黄公望于至正七年(1347)题赵孟頫《行书千字文卷》谓:“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黄公望或常往来于松江知止堂。李日华(1565~1635)《六研斋三笔》卷四:“予所藏黄子久《溪山长卷》款云‘作于云间夏氏知止堂’者,此也。”

富春景色

富春景色

黄公望作无用师卷跋时八十二岁,此卷“未得完备”,在以后何年完成,难以推断。王原祁(麓台)认为黄公望当年画了七年之久,其《仿设色大痴长卷》云:“古人长卷皆不轻作,必经年累月而后告成,苦心在是,适意亦在是也。昔大痴画《富春》长卷,经营七年而成。想其吮毫挥笔时,神与心会,心与气合,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绝无求工求奇之意,而工处奇处斐亹于笔墨之外,几百年来神采焕然。”(王原祁《麓台题画稿》)

明永乐戊子(1408)以后,孔谔题诗于子明卷。诗曰:“痴翁洒翰成山水,逸趣天然妙无比。毫厘分寸界吴眉,咫尺如同千万里。烟霞浓淡有无间,林麓参差如何攀?菰蒲带雨通花渚,松萝耸翠侵云端。苍岩秀嶂宛如屏,髻挽螺旋不可名。南岷西华与东岱,嵯巍峭立相峥嵘。滚滚江流与湘汉,风停波静澄如练。天光一色浩无涯,鲁卫青齐俱可辨。高人□趣江天晓,万壑阴森凈如埽。平林远树间桑麻,楚甸巫峰青未了。侍御昔年持此看,观风壮志非尘凡。而今骢辔巡行发,须使生民同此欢。宣圣五十七代孙、河南提刑按察司佥事孔谔书。”

孔谔,见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八“特赐出身”条:“宋制:大臣或有不由科第者,特赐于某人榜出身,或用累举恩赐第。国朝无之,唯永乐间,曲阜孔谔以举人至京,中副榜第一人。谔,宣圣后。皇太子召见,特赐进士出身,授左春坊左中允、侍讲读。”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二:“孔谔《中庸补注》一卷。字贞伯,至圣裔。永乐戊子(1408)举人,会试擢乙榜第一。”

“侍御昔年持此看”一句特可注意。“侍御”或指萨都剌。萨都剌曾为侍御史,干文传《〈雁门集〉序》载:“(萨都剌)升侍御史于南台……以弹劾权贵之不法,左迁镇江录事宣差。”唐代监察御史可称“侍御”,后世因沿袭此称。赵璘《因话录》卷五略曰:御史台三院,一曰“台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二曰“殿院”。其僚曰“殿中侍御史”,众呼为“侍御”。三曰“察院”,其僚曰“监察御史”,众呼亦曰“侍御”。如此,孔谔跋子明卷时,萨都剌《为姑苏陈子平题黄公望〈山居图〉》题诗犹在。

富春山居合璧卷(局部) 元·黄公望

富春景色

富春景色

成化二年丙戌(1466),刘珏收藏子明卷,题“成化丙戌(1466)九月,完庵刘珏鉴藏”,钤朱文“刘廷美氏”,又朱文“完庵”。

刘珏(1410~1472)字廷美,号完庵,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正统三年(1438)举人,授刑部主事,迁山西按察司佥事,有《完庵诗集》。刘珏有《清白轩图》轴,钤“刘廷美氏”印。刘珏《夏云欲雨图》轴,钤“刘廷美氏” 印,有沈周题识云:“右原本为《夏云欲雨图》,实出梅花道人(吴镇)之笔,所蓄夏太常所,刘完庵佥宪假临几月始就绪,当时示余,为之叹赏夺真,佥宪公亦自珍爱。”

刘珏有黄公望子明卷《山居图》,众友知之。沈周有《有竹庄图》,徐有贞(1407~1472)有诗云:“风逆客舟缓,日行三里余,遥知有竹处,便是隐君居,诗中大痴画,酒后老颠书,人生行乐尔,世事其何如。余与廷美同访启南亲家于有竹别业,舟逆溪风而上,卯至酉乃达。主人爱客甚,尽出所有图史与观,乐而赋此。识岁月云。成化三年(1467)长至日天全公有贞书。”(卞永誉《书画汇考》卷五十五“沈启南有竹居图卷”条)成化三年丁亥(1467),即刘珏题子明卷《山居图》第二年夏至后某天,徐有贞与刘珏访沈周。徐有贞诗有“隐君居”、“大痴画”,明指子明卷《山居图》也。以“隐君”喻沈周,与萨都剌《为姑苏陈子平题黄公望〈山居图〉》用“隐君”喻陈子平同也。

富春大岭图(局部之二) 元·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元·黄公望

成化二十二年(1486)前,李应祯(1431~1493)跋无用师卷。张丑《清河书画舫》(1616)卷十一下“黄公望”条载:“黄子久《富春山图》,水墨,纸本,袖卷,今在宜兴吴氏。后有李贞伯、沈启南二跋,极称许之。”李应祯跋今不见于无用师卷。李应祯(1431~1493),初名甡,字应祯,更字贞伯,号范庵。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1453)举人,选授中书舍人,迁南兵部郎中,以南京太仆少卿致仕。与吴宽相过从。张丑所云“富春山图”即无用师卷,其时仍有李应祯跋。

成化二十二年(1486),沈周(1427~1509)收藏无用师卷。弘治元年戊申(1488)沈周跋无用师卷“(无用师卷)后尚有一时名笔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旧在余所”云云。

沈周(1427~1509)一生隐居不仕,日后有“身居林下,名满天下”之赞誉。沈周与李应祯相过从,或通过李应祯得无用师卷。李应祯行书《致沈周信札》曰:“……应祯拜复石田先生,汝弼有一草字轴寄杭州,并望发来,童中州来常齐一了,早见付好意取去。石田先生,应祯拜护。”

同年,沈周失无用师卷。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沈周跋“沈周背临本”“此卷(无用师卷)尝为余所藏,因请题于人,遂为其子乾没”,弘治元年戊申(1488)沈周跋无用师卷“(无用师卷)旧在余所,既失之”,隆庆四年庚午(1570)文彭跋无用师卷 “(无用师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沈周背临无用师卷,淡设色,称“沈周背临本”。沈周款识:“大痴翁此段山水,殆天造地设,平生不见多作,作辍凡三年,始成笔迹墨华,当与巨然乱真。其自识迹甚惜。此卷尝为余所藏,因请题于人,遂为其子乾没。其子后不能有,出以售人,余贫又不能为直以复之,徒系于思耳。即其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远失真,临纸惘然。成化丁未(1487)中秋日长洲沈周识。”隆庆四年庚午(1570)文彭跋无用师卷曰:“(无用师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遂还旧观。”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1487),苏州樊舜举收藏沈周背临本。隆庆四年庚午(1570),文彭跋无用师卷曰:“(沈周)既失去(无用师卷),乃想象为之,遂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岁(1487)也。”樊舜举,不详。

弘治元年戊申(1488),苏州樊舜举购得无用师卷。樊舜举请沈周在无用师卷上跋云:“大痴黄翁在胜国时,以山水驰声东南,其博学惜为画所掩,所至三教之人,杂然问难,翁论辩其间,风神竦逸,口若悬河,今观其画,亦可想见其标致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此卷全在巨然风韵中来。后尚有一时名笔题跋,岁久脱去,独此画无恙,岂翁在仙之灵,而有所护持耶?旧在余所,既失之,今节推樊公重购而得,又岂翁择人而阴授之耶?……弘治新元(1488)立夏长洲后学沈周题。”。

嘉靖末年或隆庆初年,无锡安绍芳收藏无用师卷,图上有“安绍芳印”“懋卿父”二印。安绍芳《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画心左上方有安绍芳题识:“万历己丑(1589)拟倪迂《疏林远岫》笔法”,后款署“西林安绍芳”,下钤“绍芳”朱文正方形印和“懋卿父”白文正方形印。

安绍芳(1548~1605)字懋卿,号砚亭居士,无锡人,有《西林全集》。姜绍书《无声诗史》卷四“安绍芳”条载:“安绍芳,字茂卿,居无锡之胶山,山有涤砚亭,因自号‘砚亭居士’。……所居有‘西林一片石’,多伟木寿葆……春秋惮五十……百家六籍中过目成诵,字临《曹娥碑》,书摹大痴、懒瓒,旁写兰竹,别具一种清芬,姑以自寄其潇洒标韵而已。诗名《青萍集》《二京集》《芳草编》《西村纂》行于世。”

九峰雪霁图(局部) 元·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局部) 元·黄公望

隆庆四年庚午(1570),无锡谈志伊自安绍芳收无用师卷。

谈志伊,字公望,又字思重,号学山,无锡人。谈志伊请国子监博士文彭跋曰:“右大痴长卷,昔在石田先生处,既失去,乃想象为之,遂还旧观,为吾苏节推樊公得之,是成化丁未(1487)岁也。至弘治改元,节推公复得此本,诚可谓之合璧矣。今又为吾思重所得,岂石田所谓择其人而授之者耶。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为题其后。隆庆庚午(1570)四月后学文彭记。”“思重来南京,出二卷相示”,即谈志伊有无用师卷,又有沈周背临本,或均来自安绍芳。无锡安、谈两家有姻亲关系,如安绍芳叔安希范为谈修的女婿。谈修与谈志伊的关系难以确定,但应相去不远。

隆庆五年辛未(1571),王樨登在谈志伊家阅无用师卷。题曰:“隆庆辛未(1571)中秋后三日,敬观于梁溪谈氏澄怀阁,太原王穉登。”王穉登(1535~1612),字百毂,居苏州,有《王百毂集》。梁溪在无锡,其源出于无锡惠山,北接运河,南入太湖。

隆庆五年辛未(1571),周天球在谈志伊家并观无用师卷和沈周背临本二卷。题无用师卷曰:“百毂阅后四十二日,周天球在天籁堂得并观二卷者弥日。”

周天球(1514~1595)字公瑕,号幼海,太仓人,迁苏州。徐沁《明画录》卷六记周天球“以诗文书学名世。墨兰一种,自赵松雪后失传,惟天球独得其妙”。姜绍书《无声诗史》卷七“周天球”条载:“(周天球)少与文太史(徵明)游,因以书名吴中……画兰石墨花颇佳,写兰尤得郑思肖标格。”

万历十一年癸未(1583),莫云卿见谈氏无用师卷及沈周背临本。莫云卿跋周砥《宜兴小景》曰:“余自癸未(1583)从梁溪道中,见谈氏携黄子久画一卷。后复有沈征君周摹子久笔意一卷,遂成合璧,常徘徊叹赏,以为不可复得……甲申春月(1584)云卿题于木兰舟上。”(《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藏八》续编534页)莫是龙(1537~1587),更名云卿,字廷韩,号秋水,松江人。

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至万历二十六年丙申(1598),谈志伊将无用师卷送给周台幕。无用师卷“周炳文印”,或即此人。有“八士之印”,或为周台幕之印。

天启七年(1627)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跋曰:“黄子久《富春大岭图》,沈石田家物也,后为闽司理所有,无锡谈思重复自长安得之。谈以贻周台幕……”董其昌将黄公望《富春山图》为《富春大岭图》,谈志伊将无用师卷送给周台幕。

所谓“周台幕”者,即董其昌题无用师卷“……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无用师卷)一观,如诣宝所……”无锡锡山有八士桥、八士村、八士镇,“八士之印”或与此有关,即某士族居住在锡山八士桥,故有“八士之印”。 无锡有《锡山周氏世谱》,称始祖周敦颐,始迁祖周应,或周应高,或周应辰。或周台幕即此锡山周氏。董其昌记“……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无用师卷),泾里即今无锡张泾。后原八士镇、张泾镇合并组建现锡北镇。有《锡山顾氏支谱》、《顾氏分编泾里支支谱》,以此可知,“泾里”古已有之。古泾里与八士桥不远,均在无锡锡山附近。如此,周台幕或为无锡锡山士族,则“八士之印”为周台幕之印鉴。

黄公望隐居地结庐处—小洞天

富春景色

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董其昌收藏无用师卷。董其昌跋无用师卷曰:“大痴画卷予所见,若槜李项氏家藏《沙碛图》,长不及三尺,娄江王氏《江山万里图》可盈丈,笔意颓然,不似真迹。唯此卷规摹董、巨,天真烂漫,复极精能,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是子久生平最得意笔。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请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脾俱畅。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友人华中翰为予和会,获购此图,藏之画禅室中,与摩诘《雪江》共相映发。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丙申(1596)十月七日书于龙华浦舟中董其昌。”(无用师卷)

所谓“忆在长安,每朝参之隙,征逐周台幕”,即董其昌在京期间。万历二十一年癸巳(1593),董其昌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七品)之职,任职六年。后充皇长子讲官。万历二十四年丙申(1596),董其昌四十五岁,赴任湖广按察司副使路上,取道无锡泾里,华中翰从中斡旋,董其昌遂购得无用师卷。后董其昌于天启七年(1627)题《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亦谈及此事:“……无锡谈思重复自长安得之(无用师卷)。谈以贻周台幕,华中翰为余和会,余宝之。”董其昌“顷奉使三湘,取道泾里”之时,得到华中翰之助。明季无锡华姓为鼎盛大族,是江南最大的收藏家。安绍芳《仿倪瓒〈疏林远岫图〉》(见《中国古代书画目录》)有“锡山华氏珍赏”印。所谓“华中翰”或即锡山华氏中人。

“龙华浦”即华亭附近的码头。董其昌《容台诗集》卷一载诗,其题曰“丙申(1596)闰秋,舟行池州江中……”云云。董其昌此年于役长沙后,沿江东下回,十月七日到达华亭附近的龙华浦,由于有闰月,此时已至初冬。

董其昌得无用师卷,视为“神交师友”,其《画禅室随笔·画诀》云:“董北苑《潇湘图》、江贯道《江居图》、赵大年《夏山图》、黄大痴《富春山图》……宋元人册叶十八幅,右俱吾斋神交师友。每有所如,携以自随,则米家书画船,不足羡矣。”董其昌首次记无用师卷为“富春山图”,此前诸家只略记为“大痴翁山水”“大痴长卷”“黄子久画”“大痴画卷”,等等,并无图名,所谓“富春山图”,盖取自黄公望题跋“仆归富春山居”之语,乃行文之便宜也。此后诸家多以“富春图”“富春山图”名无用师卷。

万历四十四年(1616)三月,董家某些行径激起民愤,导致“民抄董宦”事件,住宅被焚,家业一空,董其昌不得已避走他乡,后避迹湖州、镇江、苏州、宜兴等地。

万历四十四年(1616)或万历四十五年(1617),董其昌将无用师卷抵押给宜兴吴正志。无用师卷上有 “吴氏藏印”“吴之矩”“正志”印,以及“枘公”印。

吴正志(1562~1517)字之炬,号澈如,与董其昌是同年(1589)进士,二人交谊甚笃。万历四十五年(1617),吴正志去世。董其昌《祭吴澈如年丈文》“……忆在壮岁,同举南官宏词之试。角力争雄,余已自比于不材之木。而公独抗论……而余所恸者,良友之私悰。感逝波于川上,怀绝调于郢中” 云云。(董其昌《容台文集》卷九)

富春景色

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跋曰:“黄子久《富春大岭图》,沈石田家物也,后为闽司理所有。”所谓“闽司理”,即指吴正志。司理,明朝省级地方官员可称为“司理”。闽,即宋代理学之“濂洛关闽”之“闽”,朱熹理学是也。明朝张夏有《洛闽源流录》,四库提要略曰:是书取有明一代讲学之儒,分别其门户,大旨阐洛、闽之绪,列为洛、闽之学者,分正宗、羽翼、儒林。《洛闽源流录》有吴正志小传,略曰:吴正志,字之矩,南直宜兴人,初任刑部主事,才三月,上疏尽发诸要臣私状,当轴大怒,旣附重比,赖台省公救释,为宜君典史。再起淸河典史,移饶州司李,召为仪部主事,坚卧不出,与远近乡达为会讲学,力持正论。转精膳员外郎,改光禄寺丞,复与朝议枘凿,谪湖州司李,擢南刑部主事,晋郎中,迁江西按察司佥事,出镇湖西。政暇偕二三同志寻安节公讲堂旧址,商略学问而已。学者称彻如先生。

“枘公”,即吴正志之印,与“闽司理”有关。吴正志曾“移饶州司李”,“谪湖州司李”。 司李即司理。《洛闽源流录》归吴正志为理学,则为“闽司理”也。吴正志“复与朝议枘凿”, 枘,指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枘凿,“方枘圆凿”,喻格格不入,或吴正志自况为“枘公”,即吴正志收藏印鉴之本义。

关于董其昌将无用师卷抵押给吴正志事,见沈颢(1586~1661)《摹大痴〈富春山图〉》自跋云:“……问卿(吴洪裕)语余曰:此卷系玄宰年伯(董其昌)质余先太仆(吴正志)千金,惜玄老旋即仙去,永为吾家甄叔意珠,作难遭想也。”(秦炳文《曝画纪余》卷一“沈石天摹大痴《富春山图》”条)沈颢,一作灏,字朗倩,号石天,苏州吴县人。董其昌卒于崇祯九年(1636),沈颢误记吴正志为“玄老”(董其昌),应为“志老”。吴正志得无用师卷后,旋即去世,此图遂为其子吴洪裕所有。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则记曰“……子久《富春卷》,亦为余同年荆溪吴光禄所易”。“易”,以物易物也。

吴正志去世,无用师卷留给了他的儿子吴洪裕(问卿)。吴正志有三子,依次为洪亮、洪昌、洪裕。长子吴洪亮(1583~1613)字允执,号石芝,万历三十七年举人。吴洪昌(1593~1642)字与京,号亦如,崇祯七年进士,吴贞度(1628~1707)为其独子。吴洪裕(1598~1650)字问卿,号枫隐,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人,娶宜兴亳村都御史陈于廷之女。陈维崧《湖海楼诗集》卷四“吴问卿孝廉”诗自注云:“孝廉吴洪裕,余姑丈也。祖达可,父正志,皆万历间名公卿。孝廉甫成童,即登乙卯贤书。貂蝉棨戟,甲于吾邑。家蓄法书名画,下及酒抢茗碗,陆离斑驳,无非唐宋时物。城中别墅曰‘云起楼’,极亭台池沼之胜,面水架一小轩,藏元人黄子久《富春图》于内,邹臣虎先生题曰‘富春轩’……孝廉无子,死之日,舍南岳山房为枫隐寺。”吴洪裕“甫成童即登乙卯贤书”,万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取得举人。吴家“富春轩”之名由邹之麟(字臣虎)题写,收藏无用师卷。邹之麟,字臣虎,号衣白,自号逸老,又号昧庵,江苏武进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弘光时官至都宪。

宜兴吴氏藏无用师卷多有记载。张丑(1577~1643)《清河书画舫》卷一一上“黄公望”条载:“大痴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近见吴氏藏公《富春山图》一卷,清真秀拔,繁简得中,其品固当在松雪翁上也。”《清河书画舫》卷一一下“黄公望”条载:“黄子久《富春山图》,水墨,纸本,袖卷,今在宜兴吴氏。”(未完)

猜你喜欢
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富春山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愿君读读黄公望
杭州 富春江边富春山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旧事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