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宋词中意象的美学意蕴

2019-06-20 08:25刘莹莹
青年时代 2019年14期
关键词:斜阳词作宋词

刘莹莹

摘 要:宋词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蕴,是宋词意象内容的重要艺术影响。本文将对常见的宋词意象进行罗列和阐述,积极探讨不同意象所内隐的美学意蕴,为提供宋词艺术鉴赏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宋词;意象;美学意蕴

意象的出现,主要是源自于不同艺术作品的创造者内心,可视为是创造者的内心呈现。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全掌握宋词的架构,掌握宋词词文涵义,掌握宋词的研究习惯。从现阶段看,宋词中具有独特性,于词文中显示就是诚信啊不同意象。可以说,有了意象的修饰,宋词的意境更加丰富,情感交流更加饱满。总体上看,宋词中的意象可分为梦、月、草、梧桐、黄昏五类,通过积极作用使得词文富有美学意蕴。

一、意象之一:梦

宋词中所营造的梦之意象,可织造虚实相间的玄幻之网,彰显审美,镌刻出词作家在丈量生命长度、高度与深度中的不同经历与体验,成就词作家新的思想体系。对梦之意象的叙述与展示,常常侧面反馈中叙事者内心世界的较不平静的活动,不少宋词作品中,描述语言显得文笔润秀、情感细腻、态度含蓄、心绪委婉,因此,借用梦这一意象,让无形无影的心理思绪变得更加梦幻,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也变得更为朦胧。很多含梦幻意象的作品,作者总会将现实与虚拟世界共同杂糅成一个整体,在娓娓道来中可见若隐若现的情感。在现有宋词诗文内容的统计来看,收录多达19900多首宋词的《全宋词》中含“梦”为关键词的诗篇有3457首之多。而人们耳熟能详的苏轼、欧阳修、秦观、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诸多宋词大家,不同作品中都有梦境的描述。

二、意象之二:月

月是古诗文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意象,宋词中的“月”更是随处可见。月在宋词中的融入,让宋词更有艺术规格和审美气息。在词作家眼中,月是借物抒情的重要载体,月是文学意象的不二之选。通常,月意象在宋词中的表现,可按两种情况来研究。一种就是全篇以月入题,以月叙事,以月抒情,以月明志,以月收尾;另一种就是全篇中提及月之意象较少,但缺之少味,宜作点缀、补充。

在第一种情况中,典型的词作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此作品可堪称绝唱,在豪放漫歌中见月怀人。入文开篇就见“明月”,进而大胆发问“天上宫阙”是“何年”,寥寥数句,已显现作者之洒脱。后文谈广寒宫殿,已在神话描写中突出了中秋佳节月色美妙,词句之间正应洋溢着对人间之大爱。词作中的后半部分开始由月专转人的描写,虽然依旧提到月,但此月更多为心中之明月,而非天上之皎月。花好月圆本是人世间最常情的期盼,但此时月虽圆人难全,让人感慨。“不应”二字尽显语气之惆怅和情绪之无奈。对自然界的明月而言,其实与人的生活并无关联,也不应积累更多的离愁怨恨,但月之圆缺往往会在人的离合中对应起来,从而彰显了圆之渴求、离之痛楚。词作中的最后三句,是傳承度较高的千古名句,通过不同对象主体之间的强烈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心情变化,只有积极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保持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短暂的悲欢离合,始终坚信好日子的“长久”,分隔久远也不是问题。

当然,在很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著名宋词篇文中,还有不少专门咏月的词作,无论是婉约派还是豪放派,都习惯于通过咏月来提升词作文学艺术水平。

而在第二种情况中,有不少词作在全篇的描写中会出现个别“月”字眼,用途上并未有深意,但也难有调换,总会形成一定的意境。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近似月当怀,远似花藏雾。好是月明时,同醉花深处。看花不自持,对月空相顾。愿学月频圆,莫作花飞去”(向子湮《生查子》)等,均是此种情况的精彩词作。经过不断的品读,能够发现“月”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不同词作中,能够增强语境的宏观性、唯美性,又较好地传递了作者或显孤单、或显冷清等心情。

三、意象之三:草

宋词中草意象也是较为典型的存在,古人借助无边之草来寄托别离之情、惆怅之感、思念之苦。如见辛弃疾《摸鱼儿》中一句“天涯芳草无归路”,顿显萧条败落之象,春已远逝,草无归路,预示国已亡、家已残,纵有满腔拳拳之心欲抛身爱国,也仅能无处倾诉、郁郁不得志。再如范仲淹《苏幕遮》中描写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勾勒出好一副色彩艳丽的图画,夕阳下虽见水天相接,浩瀚缥缈,但远不及芳草蔓延至更远处无处寻根,而芳草隐没处之外才是家园,如何可归家,思乡之意浓。一句话显现出背井离乡、家园难归的痛楚。再看秦观《满庭芳》中所述“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依然看出了“草”的衰败萧瑟苍茫之感,是深秋季节无言的画作,是自身情怀难述的离恨。

四、意象之四:梧桐

梧桐出现在宋词中,往往得益于其高大笔直的形象,可视为专情之物,进而引深为因痴情而落寞、寂寥、清冷、愁肠等情绪变化。人们广为流传的“梧桐”意象主要是来自于南唐后主李煜的“寂寞梧桐”,以及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从创作背景下,这两首词均属哀吟,是面对国破家亡的痛心之音。对李煜而言,词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为亡国后成,梧桐意象出自绘景名句“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清冷月色下,人难眠,愁难消,深院内仅有梧桐,形单影只,着实寂寞,但在院中的人会更显寂寞。对李清照而言,词作《声声慢》属晚年佳作,同样在写深秋残景,期间弥漫着深深的哀愁,全篇多处使用描写天气变化的词语:“乍暖还寒”、“晚来风急”,又遇“满地黄花堆积”,使得这深秋之寒竟无法阻挡,周围一片凄清悲愁,整个篇章,透出较为强烈的艺术表达效果。此外,桐人意象还能够用于描写人物的愁情思绪,如晏殊词作《清平乐》中有述:“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开篇的“细细”之风,并未见到秋风之烈,倒显得心情的平和,可见作者的愁情并非一般的愁,而是另一种寄生于闲情雅致中的微愁。而“叶叶”作梧桐的修饰,在描写树叶坠落的场景中,让人看到了轻缓感或次序性,在阅读时凭增画面感与节奏感。

五、意象之五:黄昏

宋词作者在使用黄昏意象时,总会关联到“生命”、“死亡”、“离别”等意识,因此更易激发作者的情绪,在情境中发挥创作之思。黄昏注定是一个标志着白天即将结束、日昼时间即将流逝的特殊时间段,大量的古诗文中引入黄昏意象,都体现者浓浓的悲剧意识或色彩。如范仲淹《苏幕遮》中所描写的“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即为黄昏之景,两句描写是思乡之情的堆砌。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词作中写道:“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随着落日时间的降临,思乡感同样跃然纸上,难以自拔。柳永在词作《八声甘州》中写道:“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在《蝶恋花》中也有提到的黄昏之境“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在《诉衷情》中也出现了黄昏的字眼“思心欲碎,愁泪难收,又是黄昏。”,从三段描写看,柳永都习惯于将黄昏意象引入到思乡怀人的情感分配中,为文章的描写渲染了气氛。辛弃疾在词作《水龙吟》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而在《摸鱼儿》中也有述“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他词作中的黄昏,成为了自己对南宋故国故土的缅怀思念之寄托。

六、结束语

宋词是具有极高艺术水准的文学作品,其中大量针对性的意象描写,让作者的饱满情感深藏词中,吸引读者在合理意想中不断触及词人的内心,从而完成跨时空的审美对话。在丰富的意象描写中,词人释放出大量美学意蕴,足以让读者对词作百读不厌,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成英丽.论唐宋词中月意象的审美意境[J].作家,2009(4):135-135.

[2]刘璐.宋词梦意象探微[D].宁夏大学,2014.

[2]赵华凝.行走在宋词的万千雨境里——关于宋词中雨意象的审美文化浅析[J].神州,2017(36):8-8.

猜你喜欢
斜阳词作宋词
宋词里的中秋月
斜阳巷里
半小时漫画宋词
半小时漫画宋词
品读宋词
竹之韵
更 正
荷花开较晚,望断斜阳路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