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诗文修改例话

2019-06-24 03:08朱永芳
党史文苑 2019年6期
关键词:郭老婵娟黄继光

朱永芳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郭沫若,无论是作诗,还是写剧本,常常是“妙思泉涌,奔赴笔下”。就是这么一个才子诗人、文坛巨擘,也是非常重视修改这一重要环节的。他写《孔雀胆》“虽然只费了五天,但改却费了二十天以上”。写《蔡文姬》“费了七天工夫。但其后在上海,在济南,在北京,都修改过多次”。而剧本《武则天》自初稿发表的近兩年半的时间里,则“进行了很多次的修改”。他认为“文章写好后,要翻来复去地推敲一下”,要“多读几遍,多改几遍”。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的成功要诀。郭老有关修改的“理论”与实践,再次雄辩地证明了认真细致的反复修改对于精品佳作的“出炉”,是何等的重要与必要。才情横溢、著作等身的郭老在为我们创作了数量可观的经典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修改佳话。

1942年春夏之交,郭沫若的大型历史剧《屈原》在山城重庆公演,反响强烈。作为编剧的郭沫若自然要常去观摩。在剧本上演三四次后的一个晚上,他与扮演屈原侍女婵娟的张瑞芳在后台谈起了第五幕第一场中婵娟满怀愤懑痛斥背叛老师的宋玉的一句台词:“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说:“在台下听起来,这话总觉得有点不够味。似乎可以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再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张瑞芳没有马上回答。她站起来,学着舞台上的动作和各种语气表演了一番,最后摇头道:“好像还是不大够味儿!”“还是不大够味儿?”郭沫若似乎有点为难了,他一时实在找不出更满意、更恰当的话来代替它。正在一旁化妆的张逸生(剧中钓者的扮演者)插话说:“‘你是不如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那就够味了。”郭沫若听了大受启发,觉得这一个字真是改得非常恰当。从语气的角度来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是单纯的叙述语,缺乏强烈的感情色彩。而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则成了坚决的判断句,省略了“你真该死!”“你真不是东西!”或“你真是禽兽!”之类极度强烈的语句,就像是指着宋玉的鼻子痛骂他的卑劣无耻一样,当然比一般的陈述句感情强烈而语气有力。改“是”为“这”,的确增强了语势。同年5月30日,郭沫若在《瓦石札记·一字之师》一文中特地记载了这段修改佳话,附在《屈原》剧本之后,盛赞张逸生为“一字之师”。

6月26日,郭沫若应邀从重庆天官府到北碚去观看《屈原》演出。他抱起自家插花用的大瓷瓶,准备给剧中的婵娟当道具用。途中不巧遇雨,赶到剧社,诗兴顿生,脱口吟出一首打油诗。诗曰:“不辞千里抱瓶来,此日沉阴竟未开。敢是抱瓶成大错?梅霖怒洒北碚苔。”演员们听后,有人风趣地向他建议说:“两个‘抱瓶重复了,不太好。不如把第三句改为‘敢是热情惊大士。”理由是郭“把观音大士惊动了, 所以才下雨啦”。饰演婵娟的演员张瑞芳也插嘴道:“这‘怒字太凶了一点。”郭马上高兴地表示:“好的,我要另外想一个字来改正。”趁演员出场之际,他提笔沉吟:先是将“怒”字改为“遍”字,似觉不妥;继而改为“透”,仍感不好;最后决定改为“惠”字。张瑞芳下场一看,连连称赞说:“对啦,这个字改得蛮好蛮好。”过了不久,雨停了,《屈原》顺利地演出五场。郭非常高兴,风趣地说:“农人剧人皆大欢喜,惠哉,惠哉。” 一个“惠”字很好地表现了观音大士赐予的恩惠,这样与第三句的感情基调协和。“作诗安能落笔便好?”郭沫若精心选词的改诗逸事,再次为“好诗是改出来的”作了一个形象注脚。

1962年夏,郭沫若收到四川省中江县(现属德阳市)黄继光纪念馆筹委会邀请其为烈士题词的信函。收到邀请函的他很快完成了对联创作:

血肉作干城,烈忾在火中长啸;

光荣归党国,英风使天下同钦。

上联的最末两字原为“永在”,写好后作者发觉上联里出现了两个“在”字,不妥,需要改。郭老感到“永在”是死字眼,而英烈是永远活着的,永远在呼啸前进,于是改作“长啸”。这一改就使全句变活了。郭老对此修改还比较满意。

对联写出来了,匾额写什么呢?郭老为此煞费苦心,颇费周章。他起先想用“永垂不朽”“浩气长存”“气壮山河”等现成词语,觉得这些太俗套、缺乏新意,弃而不用。接着想了个“藩翰中朝”,又感到“藩翰”(喻捍卫王室的重臣)虽典雅,但生僻,圈去未用。后又改为“火中凤凰”“青年师表”“人民模范”,又觉空而不切。再又改为“血铸和平”“国际英雄”,依然觉得和联语扣合不紧,也不称意。就这样,郭老前前后后共拟了20多个,最后才确定用“凯歌百代”作为匾额。这四个字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写出了黄继光精神的内涵和深远影响,与联语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郭老手书的那四个雄劲豪放、苍劲有力的鎏金大字——“凯歌百代”至今仍然在纪念馆黄继光雕像后面的白色照壁上熠熠闪光。郭沫若精益求精,不厌其烦,琢磨推敲题词的佳话确实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古人云:“世人之著述,不能无病……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文章不厌百回改,像郭沫若这样才思敏捷的大手笔犹能“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于屡改”,更何况我们这些初学者呢?郭沫若一丝不苟、不惮屡改的写作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要想诗文写得好,多写多改不可少。“改之又改,方成无瑕之玉。”请记住郭沫若的谆谆告诫吧——“改,改,改!琢磨,琢磨,再琢磨!铁杵是可以磨成针的。”

责任编辑 / 陈 洪

猜你喜欢
郭老婵娟黄继光
千里共婵娟
致敬英雄黄继光
相思无限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75年的党龄 一生的信仰
黄继光连:英雄精神将永远传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忆郭启儒
我的忘年之交郭布罗·润麒先生
战友给黄继光起绰号“八大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