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调查研究

2019-06-24 09:02杨佳佳彭亚东于天菲
商业经济 2019年5期
关键词:知识产权素养大学生

杨佳佳 彭亚东 于天菲

[摘 要] 當代大学生是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后备力量,其知识产权文化素养高低对于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综合国力提升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对黑龙江省部分高校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群体的知识产权行为具有滞后性、排他性,但其对知识产权情感认同度高,情感需求强烈。基于此矛盾现象从文化、社会氛围、法制建设、高校教育四个方面做出了分析,并提出加强政府在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中的主导地位,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等相关建议,以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文化素养。

[关键词]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

[中图分类号] D923.4;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6043(2019)05-0014-02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1978年,知识产权制度在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被引进中国,作为“借鉴他国经验”的产物,知识产权制度是一个十分纯粹的“舶来品”。而如今,知识产权制度的地位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性战略资源而日益提升。2018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布宜诺斯艾利斯G20峰会,在第一阶段会议中发表演讲并指出:“中国将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形势,以人口红利来突出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复存在,唯有技术创新方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高经济实力,鉴于此,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地区,是国家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基地,为资源发展型省份。经过长达几十年的开采,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几近枯竭,经济发展乏力,就业形势严峻,导致人口流失严重,人才竞争力急剧下降。纵观国内外经济发展进程,提高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是黑龙江省实现经济增长新发展的主要出路,而高校大学生作为知识和科技进步的主体、科研队伍的主要后备力量,知识产权素养是其综合能力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一、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

为直观的展示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现状,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工具为《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研究调查问卷》,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回收率为99%。本次调查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等因素,最大限度的保持抽样样本的可研究性和代表性。

(一)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较低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是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和行为选择的一种综合能力。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养高低决定了其对知识产权相关事件的态度看法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作为国家日后科技创新以及科研后备力量,其知识产权素养对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影响。

1.大学生知识产权认知程度低

据调查分析显示,40.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了解知识产权,48.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知识产权了解程度一般,比较了解知识产权的被调查者仅占3%。

2.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行为具有排他性

据调查,有40%的被调查者表示当其知识产权受到他人侵犯时会到法院起诉,31%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通过双方协议的方式解决。但是当被调查者被问及如何看待盗版现象时,43.4%的被调查者表示坚决反对但不会举报,23.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应该侵犯但能够理解。大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行为是从自身出发的。“小民”思想亦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在千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下,“独善其身”使国人的“自保”思想极为突出,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学生群体应该提高自身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与情感认同具有不一致性

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是大学生为预防或正遭受知识产权侵犯事件所采取的行动和能动的参加打击知识产权侵犯活动、获取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行动等一系列社会活动的总称。大学生知识产权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建设、国家政策、侵权行为等的评价与态度。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与情感认同的不一致是当代大学生群体在知识产权认识领域中意识与行为的错位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注重提升大学生群体在知识产权相关活动中的实践能力。

1.大学生知识产权情感认同程度较高

在问卷中对于“知识产权制度对大学生群体来说有无必要”一题,92.9%的被调查者表示有必要,96%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群体有必要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另外,94.4%的被调查者认为知识产权制度有利于社会进步,并且有92.9%的被调查者对“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一题回答正确。

2.大学生知识产权行为具有滞后性

据调查,有82.8%的被调查者在过去的三个月中没有浏览过国家或黑龙江省知识产权局网站,14.1%的被调查者仅浏览过1-4次,43.4%的被调查者认为坚决反对盗版现象但不会举报,23.2%的被调查者表示盗版行为不正确但是能够理解,并且有45.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不会参加打击盗版的活动。

(三)大学生知识产权情感需求强烈

根据调查显示,60.6%的被调查者比较赞同将知识产权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2%的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将知识产权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9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应该推出有关知识产权知识的公开课。对于“当前有关知识产权方面的教材和专题作品对自己需求的满足程度”一题,14.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能满足,而有53%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一般。

二、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现状原因分析

(一)传统文化的羁绊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我国传统文化深受孔孟文化的浸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深入人心,家国情怀使人们总是将自己置身于社会之中,而怯于表达个人需求,羞于将个人拥有的思想意识作为一种物品专利化、产权化,逐渐这种怯于、羞于慢慢变成一种潜意识,使人们难以意识到这种本就存在的权利。而当代大学生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文化的稳定性使其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非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知识的敏感度依然较低。

(二)社会未形成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在改革開放之初,在围绕“要不要建立知识产权制度”这一问题曾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虽然如今我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但可以看出的是,公众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认识与认可还有待于提高。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究竟是否是给绝大多数人带来了便利?韩秀成教授在《沧桑巨变——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四十年》一文中讲到“知识产权建立后给当时对知识产权普遍无知或意识淡漠的我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冲击。我国专利法的颁布,意味科技大锅饭、无偿占有他人智力成果历史的终结。”[1]不言而喻,相对于直接挪用他人科技成果,有偿的使用他人的知识成果在生产成本上是会有一定的提高,然而部分公众将知识产权看作是一种对知识垄断,这就导致他们无视知识产权制度,甚至于憎恶知识产权制度。并且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想潮流犹如洪水般涌入我国,经济的非正常极速增长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也同时扭曲了部分公众的心理,那些曾出现于18世纪大英帝国的社会问题在中国一一浮现,拜金主义、社会公众道德滑坡、利益至上等等。笔者认为,在单位时间范围内,如果出现了与之不相匹配的效益,势必会导致问题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知识产权制度或者是法律都终将会被逐利者抛之脑后,因为在商业的世界中,利益才是最高的。

(三)相关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缺失

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相关法规建设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然而在法规实施形势复杂的中国,当前的法规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例如,当前人工智能不仅被广泛应用在传统的技术领域[2],而且已经对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构成极大的挑战。公众涉嫌侵犯知识产权问题如何定性、由相关部门发现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诉讼方界定问题以及知识产权认定成本问题等等在我国都还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并非知识产权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在面临知识产权侵犯问题的时候显得更加手足无措。

(四)高校知识产权相关教育存在缺陷

现行的高校知识产权相关教育存在较大缺陷,大多数高校并未开设知识产权相关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就算开设课程,走形式的现象在目前也是屡屡存在。据我们调查发现,75.8%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自己所在高校是否设置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74.7%的被调查者对本校是否安排了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表示不清楚,77.8%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本校是否设置了知识产权教学与研究中心,82.8%的被调查者对于本校是否设置了知识产权研究基地表示不清楚。这就说明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在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相关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缺陷。

三、提升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在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中的主导地位

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的提升,必须加强政府在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应高屋建瓴的对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素养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顶层设计,把握住工作的发展方向,发挥对工作的建议者、执行者与监督者的多面角色,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以经济、法律、教育和文化建设为基础点,着重培养和发挥地方高校自主性和创新性,以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导带动自下而上的创新发展,立体式的引导大学生提升知识产权文化素养。

1.完善制度与加强立法。国家的制度与法律法规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准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已经提出,国家要做到“有法可依”,在1999年时,第九届全国人大就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了宪法。“有法可依”是“有法必依”的前提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因此,要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文化素养就必须从制度和法律法规层面上得到保障。

2.积极建设与推行知识产权相关文化。要提升大学生知识产权文化素养,政府应积极发挥文化建设的职能,在全社会兴起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作为一种引进的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在短短的几十年中还未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融合,并且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的资源大省,必定有其特殊性,因此,要想知识产权制深深根植于当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就必须结合我国国情与黑龙江省本地特殊性,发展有本地特色的知识产权文化,致力于黑龙江省大学生知识产权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完善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

基于本次调查结果,发现黑龙江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建设极为薄弱。高校教育具有正规性、系统性与连续性。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部分高校甚至于连相关课程都还未开设,因此对大学生的知识产权教育应采用“实践+理论”的模式开展。开设知识产权文化方面的必修课,使大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其相关理论知识。结合大学生本专业的学科特色开设相关选修课,利用大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其了解到知识产权与其专业的相关性。在实践方面,引导大学生建立知识产权社团、兴趣小组或者协会,以大学生自治组织为依托激发他们对知识产权制度文化的学习兴趣,并定时的安排大学生到知识产权相关机构参观,如知识产权局、各研究所、省市研究孵化基地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知识产权文化。

[参考文献]

[1]韩秀成.沧桑巨变:知识产权与改革开放四十年[J].知识产权,2018(9):18-28.

[2]季连帅,何颖.人工智能创作物著作权归属问题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8(10):106-110.

[责任编辑:史朴]

猜你喜欢
知识产权素养大学生
论比例原则在知识产权损害赔偿中的适用
保护知识产权 激发创新动能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2019年度PALM展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获奖单位名单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大学生就业趋势
中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