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反杜林论》真理观及现代意义

2019-06-25 00:36孙学凤
青年时代 2019年10期
关键词:杜林反杜林论真理

孙学凤

摘 要:恩格斯《反杜林论》“道德和法·永恒真理”针对杜林关于真理的观点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这对于我们今天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关键词:恩格斯;杜林;真理

真理是永恒不变的还是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这是真理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着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然而杜林认为真正的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主张真理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恩格斯对这一观点进行了严密充分的驳斥,在批判中相应的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一、杜林真理观的错误观点

杜林认为,在“一般知识的世界”里有“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其“恒久的原则”是:“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在杜林看来真理是不受时间限制的,任何把真理看作是受时间和现实性变化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所以严谨知识的可靠性和日常认识的充足性,不容许我们在深思熟虑的情况下对知识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同样,杜林指出,否定道德的一般的永恒的原则,是真正的虚无,甚至实质上是比“单纯虚无主义更坏的东西”,是大错特错的。杜林还诡辩说,悟性在认识中可能会发生错误,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去获得真理,并不排斥对自身规律性的绝对认识。

二、恩格斯对杜林真理观的批判

杜林先生论证永恒真理是以永恒道德為基础的,所以如果真理不是永恒的,那么建立在永恒真理观上的道德观也不会是永恒的。为此,先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他的永恒道德观也就站不住脚了。

(一)人的思维是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辩证统一

要了解认识的产物即知识是否能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首先要看人的思维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点。这就是思维是否至上的问题。在研究该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回答这样问题:什么是人的思维?它是单个人的思维吗?答案是“不”。人的思维不是单个人的思维而是个人思维与人类思维的统一。一方面,它是由人类个人思维构成的,另一方面,是人类思维的结晶。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认为人类思维是至上的,绝对的。但认为个人思维是至上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如果跳到另一个极端,“只要人类足够长久的延续下去,只要在认识器官和认识对象中没有给这种认识规定界限”,只从人类无限延续来论证个人思维的至上性,恩格斯认为自己只是说了一些空话。“因为很可能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会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从人类社会的延续性看,任何一个时代的知识都不会是固定不变的,即任何一个时代的认识都是有限的知识,这样杜林鼓吹个人思维是至上的,是绝对的,混淆了个人思维与人类思维。

恩格斯由此出发,认为人的思维既有至上性也有非至上性。思维的至上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性质上,人能够认识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二,从认识发展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随时代发展不断变化。所谓思维的非至上性是指:第一,对客观认识的反映总要受到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第二,从认识过程来说,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受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的影响。

(二)人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对的

杜林只从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出发,以一些相对简单的事实为依据,如二乘二等于四,三角形三内角的和等于两个直角,巴黎在法国等等来论证永恒真理。恩格斯认为这是玩弄永恒真理的字眼。如果有人企图把它们夸大到适用一切科学领域,那是反科学的。

首先,恩格斯从人类对非生物界的科学认识史说明认识的相对性。以数学为例,以前人们认为数学中只有保持取一个数值的量即常数的原则,任何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例都是3.14159……,但自从17世纪法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迪卡尔创建了“解析几何学”,把变数引进数学领域,后经牛顿和莱布尼茨的研究,出现了微积分学的体系,把变数推广于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研究,推翻了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原则。总之,人类对非生物的领域研究证明,前人的认识中虽然含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但并不是永恒真理,随着时间的发展,后人总要纠正前任的不足。

其次,恩格斯对生物科学的研究来论证人的认识相对性。在这一领域中,发展着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每个已经解决的问题都会引起无数的新问题,而每一问题往往需要几百年的研究才能解决,谁要在这里确立永恒不变的真理,必定是陈词滥调。

最后,恩格斯用社会历史科学的发展史来证明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在这些学科中永恒真理的情况最糟。其一,在有机界中,至少是研究一些依次相继的过程,这些过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在社会历史中情况则相反,即使在某个地方发生过重复,但也不是同一时间完全相同的重现。“因此,我们在人类历史领域中的科学比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科学还要落后的多。”其二,一旦人们认识到某种社会形式和政治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时,这种社会形式却已处于半衰退和濒于瓦解的境地。“因此,谁要在这里猎取最后的终极的真理,猎取真正的、根本不变的真理,那么他是不会有什么收获。”

(三)真理和谬误辩证关系

杜林承认永恒真理,把永恒真理看作是永远的、不会变的真理,否定真理和谬误的联系。恩格斯批判了这一形而上学的观点,阐述了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首先,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对客观事物正确的反映,谬误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反映。真理和谬误有着本质区别。其次真理和谬误是相对的。即真理和谬误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的,超出了这个范围,离开了这个条件,就表现出相对性来。因此,任何真理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最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能转化成真理。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成真理。

三、《反杜林》真理观的现代意义

(一)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提供方法论指导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作为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也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离开马克思主义谈发展是改旗易帜,离开发展谈马克思主义是抱愚守迷。但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恰恰出现了两种对待马克思主义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是“过时论”,认为马克思主义年代久远,不符合现在的潮流。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金科玉律,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自己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说过自己的理论可以解决所有国家的情况。这两种态度都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从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在于它的实践性,即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动力。

(二)为人民的斗爭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什么?20世纪17年代人们对此问题有过强烈的争议。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出现为人民的斗争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它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结束了中国百年来屈辱的历史,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为指导,重新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科学的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经验,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钢”的基本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转到经济建设上来,成功的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些成就的取得从根本上说都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南

习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党和人民将马克思主义真理观指导中国实践,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出现为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杜林反杜林论真理
《反杜林论》中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反杜林论》中的平等思想
浅析《反杜林论》的平等观及其当代价值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当代价值
“无籍”大学生杜林之死
潜伏在应试教育背后的“真理”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permeability of hydrogen isotopes in molten-sa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