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迷林深处的匿藏地

2019-06-25 10:13严欢
星星·诗歌理论 2019年4期
关键词:阴历四楼事物

严欢

这五首诗是哑石的组诗《匿藏地》的一部分。

这几首诗似乎有着某种明显的内在联系——当然,它们的内涵,大概是难以完全一目了然的。许多细节,那些私人化的经验,融合着时而迸发出的形而上玄思,像数学算式一样精密罗织在绵长的充满隐喻与象征的句子里。作为诗人经验之外的读者,我们能够从中知道些什么?细抠每个词句,来揣摩每首诗隐藏的含义吗?那样未免太“不解风情”。诗歌——尤其当代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当它首先作为一种言语的“游戏”和“技艺”的结合体时,我们何不首先去寻找诗的语言和形式本身所构造起来的审美维度?

在这个方面而言,无疑,哑石的这些诗都显示了作者词汇量的丰富和语言上的老练。

当我在阅读它们时,最先感受到的,是诗中那些“硌人”的部分——阅读体验中,那些“突兀”的语句。如果阅读如同开车,而诗歌文本是公路,那么这些“硌人”的部分就像横在路上的减速带,时刻提醒着读者“文本”本身的存在。比如《感谢万有》中“当有热气隐隐粗朴的事物”和“短裤裹着迷茫的大卵”,前一句妙不可言,在语法上作了“手脚”,“粗朴”本是形容词,在这里兼任动词和形容词,这句话蛮不讲理地把生命的力量感和那股时时躁动不安着的“热”呈现了出来,极为生动,而那“迷茫的大卵”既真实又俏皮有趣。又比如《阴历》中的“那里,涌片光海”,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十分口语化的表达——它保留了量词而直接省略数词,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人们日常对话中才会采用的,像是“来支烟”“吃个苹果”——这句诗跳出来的瞬间,似乎真的也让那片光海的“涌”具有了动态感,而且这种日常口语也让该句子变得形象、生动,又亲切。又比如《甜时辰》里“因为人,本身乃一果实”,和“甜是黑暗规训不了的”。前者,这个“乃”字不复杂,它通常是古代汉语或至少是半文半白的语境中才常用的词,在这句话的上下文都是标准的现代汉语的情况下,突然吐出个“乃”字,便带来一种郑重其事的俏皮。为什么要说它有郑重其事的一面?因为诗人在吃梨的轻松甜蜜气氛中,探讨了“人是什么”这样的话题,也道出了果实(和宝石)之“甜是黑暗规训不了的”箴言……总而言之,这些硌人的地方,虽然少,却很妙,它们不仅使得这些句子更具深意,更加生动、有趣、俏皮,对诗歌整体的语言节奏而言,也都是十分机巧的装置。

在这五首诗中,都有这样一种现象,异质性的语言相互交叉:朴实的和晦涩的、口语的和书面的,相间排列,让诗在节奏上充满变化和起伏。在《封》中,诗的前半部分还在隐隐慨叹着那些“不能触碰,不可触碰”的头顶的“抽出白色细碎花束”,当读者跟随节奏去思索诗人所说“那些振响于未来却又死在过去的事物”到底是何物时,后面的文本却并未给出答案,而且立马转向日常语言式的朴实叙述,讲“我的朋友/刚从大洋那边归来/就急忙赶回老家盖房子/为留守那里的老人”,紧接着,诗歌再度回到晦涩的谜团中——“披头散发的洋流/模仿了被斩首的蜂鸟的意志”“而倒退着悬浮的粗壮磁针/打算用棘刺/密封一些事情”,留下一片让读者似有所感又不可言说的形而上迷雾。同样,《阴历》一诗也拥有类似的节奏。诗人“早上起来”,因“瞳孔上细碎的鳞片”和射进窗户的阳光,引发了“亘古的/无物,新生的傲慢,心物/纠缠中吞吐着,舔舐墙角亮斑/晦涩的甜”这一系列形象又形而上的想象。而接下来的大量篇幅都用极为日常化的语言,细致地描述着诗人在阳光下为自己准备早餐,又不小心被烧烫了的汤锅烫到手指的情景。然后这个烫伤经由水龙头中“遥远”“深邃”“黑暗”的管道中涌出的某种力量的提醒,诗人才想起了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接下来又是一段关于“将翻身把我吞噬”的“大鱼”,和“即将到来的夜晚”的晦涩玄想。这是十分精彩的一段,极富想象力。

这种异质性语言的交叉,直接构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诗境。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诗人对生活场景进行了不厌其烦的细腻描绘,比如《微暖口脂融》中,“真清新啊。从居住的四楼阳台/探身向下望”,诗人甚至交代了“四楼”。一般而言,即使将其简洁为“从阳台探身向下望”也并无不可,诗人何必还要加个“居住的四楼”?只有当“四楼”二字出现,诗人身处的画面才更加具体而清晰——刚刚睡醒的诗人站在四楼探身往下望的模样如在目前,读者似乎就站在楼下的花园里,抬头就看见了诗人:他就站在四楼的阳台上。这种近乎超写实主义的态度,其实构建了一个更为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这种真实之上,诗人旋即又延伸出丰富的想象,使诗中的“场”不断地发生着的变化。文本中,诗人时而亲身在场,时而又抽离,想象之境和生活之景不断交织变换。比如《阴历》的回忆、想象和现实。比如《甜时辰》中我对绿宝石的遐想从可拟人到友人的劳动过程和果实的成长历程。这样,想象就切实建立在了真实的生活之中,也就成了诗人生命的一部分。而现实与想象的相互交替,也让文本显得丰富而紧凑。

这些诗歌还具有高度的完整性,首尾紧密呼应。《微暖口脂融》中首句“人,应有代替他者活着的责任”和末句“不介意冒领你踊跃的身份”;《感谢万有》首尾的“感谢万有”;比如《封》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密封”;《阴历》中,首尾出现的“光”和“瞳眸上的鳞片”。这些结构,使得每首诗都像是一幕幕简短的剧,剧中充满现实的经验与虚构的玄想,有游戏的姿态,有伤感的情绪,还有诗人的倔强……

即使不讨论诗歌的形式与结构,诗人的很多想象和修辞也十分漂亮。“树梢、头顶/抽出白色细碎花束/不能触碰,不可触碰/白头翁,已活到怀疑记忆的/年龄,向着晚霞倦意地/卷回花束”“他加入的、裹着夜行衣/披头散发的洋流,模仿了/被斩首的蜂鸟的意志/而倒退着悬浮的粗壮磁针/打算用棘刺,密封一些事情”(《封》);“你坚持着什么,而我绽放为人形”(《微暖口脂融》);“先于眼睛用途醒过来的/当有热气隐隐粗朴的事物”(《感谢万有》);“当淡青色/渔网从她翻波戏浪的腿上褪下/我就知道天穹会白夜一闪/那条摇动地基、又处处/隐匿的大鱼,将翻身把我吞噬/并潜回一个个白昼水底”、“当然还会看到更多,比如/许多意外遗忘的事物,比如/礼炮般轰鸣开放的,星辰、花朵”(《阴历》);“一颗宝石,拥有浸润的甜?/甜是黑暗规训不了的”(《甜时辰》)。

除了语言和形式,对于诗歌的意指、内涵,我想自己不能也无法作更多的解读——其实只能叫妄自揣测。“匿藏地”喻指什么?“那些振响于未来却又死在过去的事物”是何物?“被斩首的蜂鸟的意志”是什么意志?粗壮磁针、棘刺、将要密封的事情又隐喻着什么?“隐秘忠于自身的事物”有何含义?那“大鱼”呢?而大鱼摇动的“地基”和“匿藏地”是否有关联?……这些存在于诗人生命和生活经验中的诗性又形而上的事物,当然是诗人自己独有的隐秘事物,还是留给诗人独自去思索和面对吧。况且,神秘,也赋予这些事物以诗性。挖掘其意义,某种程度上,只能是一种对诗性的破壞。

猜你喜欢
阴历四楼事物
闰月的由来
1993:四楼的阳光温暖而明亮
阴历与农历
单独中的洞见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
腊八节
把四楼搬上去
怎么进来的等2则
一次苏州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