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认知策略在舞蹈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19-06-27 00:17张志雄
读天下 2019年13期
关键词:认知策略概念应用

摘 要:舞蹈专业的学生一般都需要学习舞蹈理论知识,学生只有掌握了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将其转化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当前我国高校舞蹈理论教学现状还不太乐观,其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能力的提升,影响舞蹈理论教学效果。本文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相关原理与方法分析高校舞蹈专业群体的舞蹈理论学习质量,并就舞蹈理论教学中“概念”认知策略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此为提高高校舞蹈理论课的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概念”认知策略;舞蹈理论;应用

舞蹈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其需要达到身心合一的效果,舞蹈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学生的肢体语言及其思维、心理素质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师应结合理论与实践,以此使学生将所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活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与学的相互协作是教学的核心,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知识与能力之间有着直接联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因此,教师应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 高校舞蹈理论教学问题认知

(一) 舞蹈理论及舞蹈理论课的概念与内涵

舞蹈理论具有抽象性特点,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舞蹈理论来源于舞蹈知识、舞蹈经验。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是舞蹈理论的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将舞蹈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知识传授的目的是为了构建能力与素养。知识是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世界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正是由于这一理念存在矛盾性,才能使个体深入的探究知识,从而使得这一知识点得到更新。学生接受舞蹈理论知识主要是来源于教师对知识的传递,学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时需要建立在先前知识水平与经验的基础上。

(二) 舞蹈理论课内容的设置与安排

学生在舞蹈理论课当中接收到的信息主要为陈述性知识,学生在构建这些知识库时必须确认与激活这些信息,在将这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时,尤其要主要这三个方面,即如何获得、如何存储、如何应用。

1. 如何获得:舞蹈术语、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是舞蹈理论的主要内容,这些知识的掌握应追溯到符号、概念、命题三个方面。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就是所谓的符号表征,教师第一步应讲述概念与符号的意义,并从学生熟知的特定事物出发,对相关内容进行讲解与传授,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大脑记忆。

2. 如何存储: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性、构建性,并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复习阶段可以采用以往规律特性展开教学,并从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兴趣出发讲授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升;为了使学生的回忆思维被调动,可以设计与以往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让学生巩固与复习以往所学的知识。

3. 如何应用:知识向能力的转换过程就是所谓的知识应用,知识转化为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抽象知识转为具体化的过程;只有对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才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

(三) 舞蹈理论课的地位的作用

当前各类舞蹈院校都开设了相关理论课程,在高校专业舞蹈课程当中,舞蹈理论课占据重要地位,虽然各高校舞蹈理论课程教材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都是与概论性、史论性、应用性相关内容。舞蹈实践是构建舞蹈理论的前提条件,理论课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先验知识与经验的传授方面,其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学生思维构建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打破以往对理论的认知,在教学中结合实践指导学生,以此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

二、 高校舞蹈理论教学认知的策略

(一) 策略运用对象群的先验知识与认知水平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其知识构建也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 不同环境导致概念认知水平的差异:高中生由于学习环境被框定,学生主要通过课外时间学习舞蹈课程,艺校生将主要精力花费在舞蹈专业的学习上,文化课程的学习花费的时间很少。学生由于长时间进行舞蹈学习,其思维与形象思维逐渐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较差。另外,由于舞蹈训练过程中采用了传统的技能训练方式,其会影响学生舞蹈心态思维的灵敏度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的整体能力有待提升。

2. 因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环境不同,其舞蹈认知水平也有所差异:高中生学习舞蹈主要是通过艺考班或课外兴趣班,由于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课程学习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学生主要学习舞蹈技术知识,而在舞蹈动作方面只会一味的模仿,无法将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创造。且由于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意识存在差异,高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搭建知识体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

(二) 策略运用于对象群的动机激励

舞蹈教师在对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想使学生发自内心的自主学习,应当采取有效的激发策略,促进学生产生行为动机。动机诱导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动机与需求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行为动机是建立在人的需求基础上,为了使学生自主概括与整合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比较,让学生区分、了解共性,从而使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的实践中;为了发挥动机激励的作用,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比如,表扬、反馈等方式,以此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三) 认知策略与舞蹈“概念性”知识

认知策略是为了达到自身认知操作水平的提高,而采取有效措施调控自身的认知。认知策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舞蹈概念的认知策略;二是舞蹈技能的认知策略;三是舞蹈概念认知、技能的认知的迁移式认知策略。

舞蹈知识与技能是舞蹈理论课的主要部分,而概念间的组合是舞蹈知识的主要来源。“概念”认知策略是指在头脑中可以用符号表征的、具有共同本质特征的一类事物或属性。舞蹈理论中存在较多的陈述性概念,这种概念定义是学生心智思维培养的主要元素,应当对其進行纵向、横向的挖掘与扩展,深入分析概念中的核心词汇。名称、定义、例子、属性是构成核心词汇的主要部分,概况事物共同本质特征就是所谓的概念例子,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就是所谓的概念属性,因此,对于舞蹈理论中的概念来说,其与一般知识中的概念具有共性特性。

认知策略中的舞蹈技能与舞蹈技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前者是指在舞蹈肢体上应用舞蹈心智思维的能力;后者是指心智活动与肢体动作,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动作认知和概念认知的统一就是舞蹈知识和经验的迁移过程;心智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身心结合的状态,其需要建立在知识的构建以及经验的训练基础上。

三、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理论知识讲授的概念认知策略不仅能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构想,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积累更多的舞蹈知识技能与动作技能。教师在舞蹈理论课中通过引入“概念”教学,将核心概念或概念群的讲授作为重点内容,让学生自主的采取有效方式记忆概念、练习概念,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提升,为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性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陆璐.高校舞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8(19):103-104.

[2]唐甜甜.提高高校舞蹈教学课堂实效性的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226.

[3]李静.舞蹈专业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多元建构[J].时代教育,2016(19):13-15.

[4]陆璐.舞蹈理论课在高校舞蹈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7(10):182.

[5]赵阳.高校舞蹈理论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J].北方音乐,2017,37(16):82-83.

[6]邓捷.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舞蹈动作表征及教学策略探究[J].龙岩学院学报,2010,28(4):125-129.

作者简介:

张志雄,山东省青岛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

猜你喜欢
认知策略概念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认知策略在关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古代的时间概念
认知策略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