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视角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概况

2019-06-27 00:40韩曜松余江维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19年3期
关键词:保护研究

韩曜松 余江维

【摘 要】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保护发展状况依然不容乐观,由于其涉及医药等专业性知识和复杂的民族文化背景,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会选择避开这一方向,这就造成相关文献的缺乏。文章从国内外研究概况及未来展望方面对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6-0036-06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

《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中也列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涵盖的六项内容,前五项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界定的五项内容是完全一样的,之外又列举了第六条“与上述内容相关的文化空间”。笔者认为的文化空间既包括横向的地理人文空间又包括纵向的时间历史空间。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我国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生存与发展中创造的和积累的医药文化。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区域化概念 区域化视角是指基于区域的视角,根据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各民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类别,并考虑行政区划因素和历史交融迁徙因素,建立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实现民族医药文化遗产的原地活态整体性保护和传承。具体来说指的是三个方面:自然地理区域、人文地理区域、时间历史区域。在19世纪,地理学开始形成自然和人文两大分支,近代科学地理学的奠基人洪堡德和李特尔,分别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创立了早期理论。从此,人文地理学出现一系列理论,各分支学科陆续建立并形成了体系。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及其空间分异规律的学科,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文所指的自然地理区域仅指研究地形地貌对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关系。

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区域地理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主要研究人地关系中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与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在内。本文所称人文地理区域仅指研究民族聚居区、行政区划与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关系。

时间历史区域是依据《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1]中第六项的文化空间而衍生出来的,具体指研究各民族在本省时间历史沿革中对民族医药非遗文化格局形成的影响作用。包括民族迁徙史、历史时期聚居史等。

用区域化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人文学科中已经广泛存在。郭兰瑛在《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问题刍议》[3]一文中,认为开发非物质文化为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以课程资源利用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以非物质文化推进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好的思路和举措。可以通过搭建伊犁区域化教学的平台,编制伊犁区域化课程材料,完成伊犁区域化课程资源开发,并对如何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齐江在《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思考》[4]中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探讨。同时,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重庆市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李瑞臣[5]也运用了区域化的视角對甘肃省通渭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发展和传承问题做了相关的调研报告,并分析了通渭皮影戏流传历史和发展现状,探讨了其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想通过调查报告寻求出一条创新与发展的道路。张艳[6]在立足区域化视角下就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船拳技艺传承现状研究进行了调查研究,文章通过实地考察,对苏州船拳历史发展的地域社会环境,船拳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困难,苏州船拳拳艺的历史演变、技术特征,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发展遇到种种情况进行了整理归纳,加深了人们对苏州非遗——船拳的认识。

区域化视角是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历来为众多专家学者研究重视,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对不同的地理环境起了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民族居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之中,在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中造就了各个民族不一样的民族医药文化。因此从区域化视角研究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合理性。

1.2 民族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医药是各民族繁衍生息的必要文化技术,对于现代人来说,尤其是少数民族医药,最深的印象或许是“怪诞,神异”等明褒暗贬的色彩,这同各少数民族的文明程度是息息相关的,以苗族医药为例,由于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语言,只是靠原始的口耳相传,因此难以对古往今来的相关医药技术总结拔高,从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我国的民族医药的保护发展,建国以来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进行了汇总整编,以期补足临床实践有效理论不足的短板,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苗医病方集》[7]一书由陆科闵在搜集民间苗医药的资料基础上,总结提出了苗族医学核心理论即以“两纲五经”为指导,从“气、血、水”角度解释疾病病理,按照“以病为纲、以病统方”的体例阐述了内、外、妇、儿等科疾病,共载入近800个验方。景军等在《民族医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8]中用人类学思维讨论民族医学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境遇,包括危机、机遇以及创新发展的可能性,并提出民族医药在现代社会虽然面对各种问题,但是更要积极的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保护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