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下乡,乡“造”者几何?

2019-06-28 01:25郑雯馨
海峡旅游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镇

郑雯馨

“绝大多数人进入乡村,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乡村真的需要被拯救吗?在这个运行机制和人情伦理都与城市截然不同的场域,他们首先应摈弃的就是城市化的思维逻辑,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在地不同方面发生联系地景、农业、组织乃至文化。

这不是单方面的拯救,而是将我们这个时代所遭遇的困境投射于乡村,并在其中寻找到一种自救之法。”

洛阳古街共生社区营造

面对一个混杂着新旧文化景观、人口流动大的村镇,如何恢复其活力是当下许多乡建设计团队面临的问题。在泉州洛阳古镇,台湾的“打开联合”团队尝试着以“针灸式”的改造方式,将这片复杂老区被隐藏起来的文化凸显,同时尝试置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

人们提起泉州的“洛阳”,往往只知洛阳桥而不知洛阳镇,这条历经千年,全长八百三十四米的古桥的一端,连接着台商区和泉州中心城区的洛阳镇。打开联合团队刚刚进驻洛阳镇时,这里依然充满了生活气息,“虽然这里和其它地方一样,有人口外移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但是这里依然有市场有居民,在古街中间位置留存着一大片建于60年代的石头房,我们还收集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料,发现他们只是被隐藏起来,没有得到很好的呈现,所以总体来说,这个地方还是很有潜力的。”总监刘国沧对我们说道。

彼时的洛阳镇也呈现出一种“混搭”的景观:穿过传统韵味的老街,不过五十米处就是杂乱的城中村,沿着城中村没走几步,约五十米宽的道路赫然出现,而这些人造景观的背景则是自然的山水以及红树林湿地。打开联合团队从进驻开始就尝试着理清这片复杂区域的脉络,他们锁定了五个小区域作为节点,准备深挖当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假如把这个聚落视为人体,那么这五个节点就是用于激活的穴位,我们对它们进行‘针灸疗法。”洛阳古镇计划的执行长邓海如是说道。靠近洛阳古桥的北桥头区域当中,最重要的历史景观非昭惠庙莫属,昭惠庙周围的部分闲置古建筑被打开联合团队设计为文史博物馆,作为在市民或游客进入古镇之初,了解在地文化的一个平台。对他们而言,大众一开始只关注洛阳桥,但假如对洛阳古镇的历史有一个立体的了解,也会更加理解洛阳桥在海丝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至于巨石群民宿区域则是结合当地“七星坠地”的传说尝试进行共生聚落的改造。由于先前填海造地,象征“七星”的石头被后来的城中村所包围,打开联合团队于是思考,如何在不干扰居民生活的前提,保護并彰显这个历史地景;属于新区的桥东文创园区,则是基于改革前后建造的粮仓建筑,但是随着工业外移,这里呈现闲置的状态,因此他们准备引入艺术和创客来激活这片区域。此外作为古时一条通往海边的重要巷道,尼庵巷也因后期的建设被隐藏于城中村的中央位置,“这个点在过去和未来都很重要,但是当下要引入什么来匹配这个空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刘国沧对我们说道。当时泉州正在试点“百姓书房”,即在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上提升了服务水平的公共阅读点,政府也将其引进了古镇,大家最终同意将其设置入尼庵巷内一栋闲置的普通旧民居。通常,紧贴古街干道两侧的街屋最易被优先关照,但这次大家开头就愿积极把资源投入在分支巷子的普通旧房屋,如此,得以把人气带进巷内活化古道和古迹,并且把新的公共服务引进社区深处。

从前对于传统村镇的改造,文化地景和闲置空间的再利用一直是重要的一环,而打开联合团队一贯的做法是尽量令每个空间与原本的历史角色相似,同时尝试置入当代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空间设计的同时,他们也关注基础设施的改造,诸如下水道、电路系统、排水系统等设施方面的提升:毕竟社区营造的目的并非是造出成批的观光景点,活化古镇也并非完全为了观光客,而是希望借此让村镇居民获得更好的生活空间,他们在一些古村落乡镇做项目时,往往会面临这样的窘境:当地的历史文化、手艺民俗非常丰富,但当地人对此并不关心。“所以我觉得所谓社区营造,不仅要提供当地人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应该令他们重拾对在地文化的信心。”刘国沧说道。他们的团队将在地文化梳理后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当地人听到外地人对这些文化的称赞后,自然也会明白,这些他们视为“日常”的东西是值得保护和骄傲的,由此一些原先离开村镇的人或许会回来,尝试保护和活化家乡,而对打开联合团队而言,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如何让这些事具体地发生。”

海峡旅游×刘国沧/邓海

之前嵩口古镇最为人称赞的一点就是没有迁出当地居民,如今洛阳古镇的项目是否也会如此呢?

对我们来说,每一次进行古镇的复兴,所有参与团队的观念都是一致的。这一次洛阳古镇计划的参与方,除了我们还有政府、汉华产业集团等,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共识:这个项目不是在做观光景区,而是文化复兴。因此当地居民的生活活力也是当中很重要的一项,在这个过程中是不会迁出原住民的,而是通过沟通,在居民自愿的原则下改造他的房子或是提升当地本已存在的业态。

目前项目整体的进度如何,是否有已经成形的空间?

我们进驻洛阳古镇大概一年多了,之前提到的五个节点是属于初期阶段,是经过实地调研以及和各方的沟通讨论,首先拎出来深入挖掘节点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尼庵巷这个节点,估计年后就可以正式开放了,其实洛阳镇的很多文化历史地景都是散落在各处的,所以我们目前工作的目标已经逐渐拓展到四十几个点,而且随着我们对当地的了解加深,当地人的参与积极性提高,未来覆盖面会更广。

你们是如何理解“社区营造”的,究竟营造的是什么?

我们在工作中感受到的“营造”应该是和解。首先,洛阳桥这个一千年前的工程,就是协调了人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但是现在的洛阳古镇存在很多冲突,比如说城乡二元化,很多资源但是使用得不好,处处都是障碍;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人与周围环境的资源进行和解。其次,进行古镇的社区营造一般会有很多不同领域的团队配合,相互之间要取得一个共识才能把合作进行下去,和当地人的沟通也很重要,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上实现各方的和解也是很重要的。

东南乡建 字里行间皆是乡土

挖掘及呈现永泰的民间历史文献,是张明珍想长久地做下去的一件事情。在乡村里寻找这些尘封已久的文书,并邀请这方面的学者专家进行研究、解读。

看着一箱箱古旧的木箱从老宅搬出,略有残缺的发黄的文书被一本本铺陈开来,短短几秒影像带来的感動源自一种想象,观者会想象这些诞生于民国、抗战、建国时期的婚书、房契、阄书、家书、族谱、人情本、账簿是何人所写,他们又是如何将其一代传至一代;甚至在某些特定年代,那些家族又是如何守住这些易损的文书,才能在今天得以重新展现于世人面前,让观者隔着展台的玻璃,仔细端详往昔乡村生活的痕迹。

挖掘及呈现永泰地区的民间历史文献是张明珍带领东南乡建团队在永泰做项目时,因为偶然收集到一些乡村文书后产生的念头。对他而言,这大概是他回到永泰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了,经由张明珍的联系及协助,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郑振满教授团队,已经于2016年开始在永泰进行了三年多的民间历史文献研究的工作,而这个工作仍将持续进行深入进行。他们和厦门大学永泰庄寨田野工作坊合作,2016年在青石寨三捷村收集整理了集体化时代文书2738件,这些涉及了党务、农业生产、计划生育、教育的文件从50年代到80年代,整整跨越了40年。张明珍的团队配合布展,除了用当地木工制作的桌子做展示台,还有悬挂于墙上的展板;因为青石寨之地被称为“七星落地之处”,他们还特地设计了七盏“北斗七星灯”作为与在地传说的时空呼应。开展时村庄的许多老人都前来观看,他们有些人还会告诉工作人员,哪些文书是出自他们之手,以及他们对那个远去的时代的记忆。2018年张明珍他们再次与厦门大学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合作,来到永泰县的盖洋乡考察当地的民间文书,并在三对厝里举办了“书短史长——永泰县盖洋乡民间历史文献展”。他对我们说起当时的一个小插曲:“我们前期调研时,几乎没有找到有关三对厝的文书资料,可是在我们布展时,古厝的郑氏族人就主动搬出了两大箱的文书,有些还是乾隆、道光年间的地契,真的是很惊喜的收获。”

在张明珍看来,整理地方历史文献是一件追本溯源的事。他曾经也参与过一些乡建团队,对各种理论方法也有所了解,但是当他真正回到福建的乡村,发现乡村依然具有组织力,“比如永泰,大家之所以愿意集资修房子就是因为家族的组织力,而我们依然是一个认同共同体。”他不愿意用“社区营造”来概括自己正在做的事,因为福建的乡村社会依然存在,并不需要再造一个组织,只要融入原来的组织,诸如宗族、理事会等就能和村庄实现一种融洽的交流。

张明珍一直希望,能以简单淳朴的心态到乡村做事情,平和的心态首先就应该从尊重地方文化开始,而不是抱着拯救者的心态来介入乡村。为此他和团队收集整理乡村那些文献和文书,是因为从中能发现乡村的规律,明白乡村的人情网络、贸易经济或是庙宇背后的仪式系统,不仅对他们在乡村推进项目有帮助,同时也是培养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由此从乡村内部产生更大的力量,或许能带动资源要素的回流,“乡村一直以来就是流动的,你看从前乡民会通过对外贸易将资金回馈乡村建设,如今我们假如能通过本土文化认同将教育、工作机会、人脉或资金回流,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

海峡旅游×张明珍

为什么想要回到故乡永泰做诸如修缮保护庄寨、古村落及乡村文书展?

我虽然是永泰盘谷乡人,但是从四岁起就跟父母搬去邵武生活。不过我不认为不在老家长大就对老家完全没感情,主要你有过乡村生活的体验,可能某一天就会因为某种触动而决定回家乡做点什么。我这一代还好,我女儿这一代往下,假如没有这种体验,他们对乡村的感受可能就真的没有了。我的家乡虽然现在也盖了新楼,但是人们还是愿意组织一些慈善基金会或是民俗活动,这种乡情乡音还是存在的,回到永泰做的这些事,主要还是希望能回归到地方文化,重拾地方认同,由此实现乡村的振兴。

目前很多人都在提乡村教育应该注重在地,对此你怎么看?

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现在有些人提倡乡村在地教育,可能是为了抵御当下教育形态全盘西化的危机,毕竟乡村保留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会让我女儿在城市接受教育,但是我会经常带她回老家,或许在乡村没有具体的教育,但是她可以接触当地的环境和民俗,对本土文化能产生认同感,我觉得这种也是乡村在地教育。未来可能也会出现系统化的乡村教育形态,可能有国学、自然教育等内容,或是以夏令营的形式。

东南乡建之前一直以规划设计为主,未来会有发展产业的想法吗?

带领市民下乡,协助友善资本下乡,一直是东南乡建想做的事情,我们有一个位于泉州山区的民宿一“向阳田边厝”,对外运营的两年多时间里面,有很多来自国内,国外的朋友来到山区向阳,体验乡村生活,接下来我们会考虑以民宿为基点,提升民宿的运营,并铺展到其它邀请我们去做设计的村落里,对此需要专业的运营人员参与。

美和公益服务中心 “授之以渔”的乡村善治

人们谈起衰败的乡村,“613899”部队是其中一个标签化的印象。仿佛留在乡村的老幼妇女只能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存在,然而美和公益服务中心的林炉生在从小长大的陶泽楼里组建“好厝边妇女志愿队”,帮助这些“留守之人”尝试着以自己的力量让乡村变得更好。

内龙村距离云霄县城不过半小时车程,当车沿着平坦的公路一路驶入村庄,坐落于村庄中心的陶淑楼赫然出现,一进门先看见入口的一侧放置着土地爷的神龛,抬眼便是宽阔干净的露天中庭;土楼里的每户人家门上都贴着一幅“天官赐福”或“上元祈安”,临近午饭时间,时不时还能听到村民在家中忙碌的声响;走进挂着“图书阅览室/科普活动室”牌子的陶淑书院里,平时活泼好动的孩子正坐在长椅上安静地看书,林炉生自然地走过去和他们打招呼,开玩笑说要去他们家吃饭,这一切似乎都和想象中的土楼生活并无二致,充满着真实的生活气息。

虽然陶淑楼是云霄县内保存较为完整的土楼之一,但是在林炉生带着自己的团队和发动村民对其进行修缮保护之前,这里和中国大多数乡村老建筑一样,面临着逐渐凋敝的状况。从2015年组建好厝边团队,邀请北京多相工作室对陶淑楼进行勘测;到2016年成立陶淑楼修缮保护村民志愿小组,并通过公益平台筹集修缮款。在陶淑楼修缮完毕后,林炉生并没有就此停下,他找到村里的几位妇女,组建起“好厝边妇女志愿队”,尝试着帮助她们参与村庄的公共事务,从最基础的村庄卫生开始,之后村庄里成立了陶淑幼儿班,她们成为了幼儿园的老师,如今内龙村里的义工中心也是由她们负责接待事项。虽然长久以来,留守乡村的妇女被视为弱势的一方,但林炉生却发现她们能够在乡村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他说:“村庄的改变需要内力发挥作用,内力可以是这些留在村庄的老人和妇女们。我们选择妇女,一是因为她们主要操持家务,时间上比较好安排;二来她们也格外关心村里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组织乡村妇女自组织,帮助她们建立一套知识体系,她们能够在村庄做出成效,从中也能获得一种自我认同。”在内龙村,林炉生就放手让“好厝边妇女志愿队”的成员去接触乡村公共事务,她们也渐渐学会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想法,因此大家也笑称他是“妇女之友”。

以乡村妇女为主建立自组织,也是林炉生和团队探索的一种模式,即在一个基础相对较差的村庄,以小成本的方式能否进行乡村建设?而“好厝边妇女志愿队”如今的运行令他相信,这样的一种模式是具有推广性的,只要能找到一些具有公心的人,组成成熟的自组织,他们的团队就可以介入提供协助。“外力介入乡村,假如没办法激发内力,一旦外力撤走村庄就会恢复原状,这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林炉生对我们说道。人们谈及乡村资源,首先想到的是自然或人文资源,其实乡村最大的资源是生活于此的人,尽管大部分青壮年为了生计离开乡村,但留在乡村的群体依然能在乡村社会发挥自己的作用,假如能令这些群体从观念和行动上都发生转化,他们或许就能成为乡村问题的改变者而非制造者。至于林炉生团队所做的,是“授之以渔”:提供机制和方法,配套资源和经验,以助力的角色协助那些乡村的“留守之人”与村庄共同发生互动性的改变,相互实现价值。

海峡旅游×林炉生

美和公益服务中心目前有哪些项目?

目前我们机构主要有三个项目,好厝边计划,姐妹乡伴计划和大地之子。其中姐妹乡伴计划目前在福建省的18个乡村,提供给在地的妇女志愿队一整套支持,包括提供小额资金来开展各种活动,然后提供一个知识网络供她们相互交流经验。我们这个“好厝边妇女志愿队”也是其中的一个,之所以开始这个项目,是因为希望能激发那些在乡村的“广场舞队”的妇女们,自觉去为村庄的公共事务做点事,观念的转变是很重要的。

目前你们团队针对乡村建设的主要思路是?

我们一直在提的一点就是“农民主体和乡村善治”,希望通过导入高校、慈善公益机构、公共媒体、志愿者等外部力量一同参与和支持,从而引发乡村里的老人、妇女、乡贤等内部力量的改变,同时也能促进村两委更好地在乡村开展公共事务和乡村治理。对此我们的路径有两条:一是乡村妇女组织,从这个角度发起了好厝边和姐妹乡伴项目;二是乡村带头人,寻找在乡村发展的某个领域具有一定带头作用的人,我们提供一整套支持,协助他们成为改变乡村的力量。

目前关于乡村建设呈现了很多种业态,对此你的看法是?

从总的趋势来看,应该会有越来越多人到乡村,这可能是因为城市发展目前达到一定饱和度,而乡村基础的需求还是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一些设计师也好,有情怀的民宿主也罢,只要大家抱着相同的目标,这些都是有意義的探索。目前我们没有发展产业的计划,但是我觉得乡村建设的业态丰富点更好,大家慢慢去探索,可能就会呈现出更适合这片土地的东西。

“建筑,这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物,常被视为乡建的重要媒介。但作为它的设计者,建筑师若想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在乡村扎根存活,要做的却不只是设计和建造,更重要的是由表及里,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乡村,理解乡村,讨论乡村。”

猜你喜欢
古镇
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甪直古镇
江苏古镇
古镇之旅
古镇——镇远古镇
同里古镇
古镇梦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