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三大逻辑

2019-07-02 08:57王磊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王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总要求,就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经验总结,更是时代发展、理论深化、实践需要的逻辑必然。时代逻辑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理论逻辑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实践逻辑提升了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解决党内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

[关键词]党的建设总要求;时代课题;执政规律

中图分类号: 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3-0017-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就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形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行动纲领。如何推动总要求的谋划部署,需要从思想上、理论上、实践上充分认识总要求的重要意义、内在关联逻辑以及现实推进路径。为此,从时代发展视角对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时代逻辑进行分析,有利于解决思想上“为什么”的问题;从理论阐述视角对总要求的主要内容及其内在关联逻辑进行分析,有利于从理论上深化对于“是什么”的认识;从党内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视角,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实践逻辑进行分析,有利于准确把握党的建设切入点和工作重点,深化对于“怎么做”现实路径的认识。

一、时代逻辑:深刻回答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历史性课题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构成重大时代课题。把握重大时代课题,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才能引领时代发展。中国共产党善于提出并勇于回答重大历史课题,并为实现特定历史使命不断进行自我完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就是为实现新的历史使命,进行党的自我完善而提出的理论纲领,指明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方向和路径。

(一)善于提出、勇于回答重大历史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特质

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P284)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是特定历史的产物,与时俱进是其与生俱来的特质,善于提出、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是其内在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2](P289)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根据不同时代的主要特征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成果。在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飞跃。改革开放之后,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对于新时代中国何去何从,从历史经验和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并科学、系统、深刻地从理论上进行了阐释,从战略上进行了总体部署。其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从表述的意涵来看,本质特征是决定事物属性的根本特点,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最大优势是指推动事物发展的核心力量和关键因素。为此,两个“最”的表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共产党是引领中国发展的核心力量,这既是由中国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所决定的现实,也是由中国建设发展的成就所证实的不争事实。

(二)新时代新使命,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

步入新时代,中国发展所面临的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有所转变。国际形势中有机遇有挑战,面临世界“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全球治理体系将深刻重塑……这些变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意味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当然也必须要克服種种艰难险阻,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对于国内发展的情形,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重大判断,这一转变是关乎全局的重大变化,同时是制定各种发展部署的重要决策依据,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发展部署均会根据社会需求的转变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从具体的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来自经济转型、经济持续增长的压力、政治民主的呼声、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高质量发展趋势、生态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成为新时代面临的种种问题。从党内的情况来看,一些突出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其中,“四大考验”是长期的,而且是严峻的。执政考验,最怕脱离群众,执政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出现这方面问题;改革开放考验,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容易出现制度上的漏洞和空子;外部环境考验,在全方位开放条件下,外来的一些消极因素,很容易影响党员干部;市场经济考验,如果把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引入党内,搞权钱交换,会给党、国家、人民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四大考验”如果应对不力甚至经受不住,就容易发生“四种危险”甚至更大的危险。所以,习近平一再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新时代必须要展现新作为。为此,立足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对中国未来发展持续引航,必须要在领导体制、领导能力、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不断完善,提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持续改善民生的本领,以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党的建设方向和路径,回答好新时代“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么建设党”的问题,进而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三)总要求展现党的建设新方略,指明新时代党的建设方向与路径

针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方向性问题,围绕着建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定位,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五个质性要求: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既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特殊的政治属性和组织属性,对党与时代的关系、党与人民的关系提出的要求,又秉承“打铁必须自身硬”的理念,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政治定力和使命担当。“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表征的是党的先进性要求,揭示的是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的领路人地位,反映的是党所具有的与时俱进的品质;“人民衷心拥护”揭示的是人民群众与党的关系,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党的认同度;“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表征的是党对自身存在与活动状态的自觉性和意志力,意味着党要直面自身问题,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朝气蓬勃”强调的是党的精神状态和创造活力,意味着要克服老化固化和僵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展现新气象、促发新作为。针对“怎样建设党”的路径问题,围绕着党的建设的方针原则、方法主线、总体布局,党的建设总要求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的系统性构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原则,是党的建设活动的总遵循;“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方针,是引领党的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保证;“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主线”是贯穿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纲”和“魂”;“党的政治建设”作为“统领”,是带动其他各方面建设的重要保证;“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作为“根基”,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基础;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是指明党的建设工作的发力点和重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的总体布局,明确了党的建设框架格局和工作思路。

二、理论逻辑: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规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依据、改造世界的遵循。政党执政规律是处于执政地位的政党,在活动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且在不同历史時期普遍适用的经验认识,也是执政党自觉能动地开展活动和从事自身建设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执政实践中深入研究、科学认识、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形成了包括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体制、执政基础等在内的一整套与时俱进的执政理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把握”[3]。 坚持从严治党,是贯穿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管党治党的基本原则,是经实践检验能够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证,这是对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再部署和再动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化了对党执政的规律认识。

(一)党的建设总要求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再部署

党的建设总要求明确提出“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邓小平指出:“共产党有没有资格领导,这决定于我们党自己。”全面从严治党的力度、效果与党的领导能力、执政能力提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会弱化,党的执政根基就会动摇,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就无法实现。作为党的建设总要求的指导方针,在从严治党前加上“全面”二字,不只是字面上的变化、语气上的加重,更重要的是理念上的升华,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经验,是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全面”就是管全党、治全党,面向8900多万名党员、450多万个党组织,“一个也不能少”,落实到党的组织体系的各部分、最末梢,在主体上做到广大党员全覆盖,在内容上形成系统性整合,在环节上做到衔接闭合,在责任上做到全落实,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懒、散的现象,增强党的领导力。

在总要求明确党的建设总布局中,全面从严治党是内在的精神主线,贯穿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工作等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5+2”党建格局的调整与拓展,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经验基础上,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再部署。一是增加了政治建设,并强调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统领”即“统率领导”,即在地位上是第一位的和根本性的,意味着政治建设占据主导地位,对党的建设其他方面内容具有引领作用,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二是增加了党的纪律建设,以严明的纪律规矩管党治党,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解决党内政令不畅、党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状况等问题。“大量事例说明,干部出问题,都是因为管党治党不严,突破纪律防线而造成的。从一些腐败分子的忏悔录中可以发现,‘破法无不从‘破纪开始。”[4]为此,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同时是党的其他建设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三是在党的建设总布局中,把传统“五大建设”之一的制度建设调整为“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体现了以制度建设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并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继续深化提供各项制度保障的现实需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修订颁布了九十余部党内法规,有利于在党的建设各领域、全过程形成有效衔接、相互配合的制度体系,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规范化、全程性、系统化的制度保障。四是总要求强调要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为新时代从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了指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重拳反腐为全面从严治党破局,腐败蔓延势头得到遏制,反腐败斗争形成压倒性态势。进入新时代,面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需要以从严的态势继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采取发展性措施,拓展反腐败的工作领域,消除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需要全党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制度上做好攻坚战和持久战的多方面准备,及时清理党的肌体中发现的腐败成分,化解反腐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效应。

(二)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把全面從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把“从严”的要求贯穿于思想教育、监督执纪、治官治吏、纠风反腐各领域,深化了对于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实现了党的建设理论和执政理论的再升华。

第一,全面从严治党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原则,深化了对党执政地位的认识。执政地位关乎政党命运,为此,习近平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这一重要论断表明,加强党的领导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逻辑起点。”[5]党的建设总要求开篇提出,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阐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加强”意味着不仅要坚持党的领导,而且要着力解决一些领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的问题,在各领域强化党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党的地方组织要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党组要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都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全面”二字意味着要把党的领导作用贯穿于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根本上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向在于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深化了对党执政理念和执政风险的认识。执政理念是关于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和怎样执政的理性认识,是指导党的执政活动的根本原则。执政为民是党全部执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执政的本质所在,是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人民衷心拥护”的实质性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强调通过加强党的建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党群关系、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执政为民的执政规律的深化认识;执政风险是在政党执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或重大挑战,能否防范和成功化解执政风险是衡量政党适应力的重要标准。在此方面,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执政“进京赶考”的精神,提醒全党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不断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的能力,这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七十年以来的重要经验。总要求强调要“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表明党对于长期执政过程中的风险和考验仍然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仅要克服“四大考验”“四种危险”,还必须要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是对执政风险的深化认识。

三、实践逻辑:提升党的长期执政能力,解决党内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也是在不断地解决自身矛盾与问题中前进的。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必须要找准矛盾,指明问题。为此,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全方位概述党的建设总体架构的基础上,明确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八项重点任务围绕党的建设“5+2”布局,突出了党的建设的主要矛盾和重点问题,规划部署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路径,通过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组织战斗力、自我革新力,化解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为实现新时代伟大梦想提供强大的领导力量。

(一)把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

在新时代党的建设谋篇布局中,突出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旗帜鲜明讲政治”,并对在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过程中的主要任务,作了系统部署。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能否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和注重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关系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各项建设中着眼于增强党的政治导向、政治定力和政治引领,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显著成效。

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现实考量,就是要保证新时代党的重要决策部署能够落地落实,解决“中梗阻”“尾大不掉”“打折扣”“搞变通”“欺上瞒下”等问题,确保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贯彻到谋划重大战略、制定重大政策、部署重大任务、推进重大工作的实践中去,确保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具体要求即以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四性”为重要内容,以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各项制度为制度依托,以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为价值导向,以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为提升路径,既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针对性,又把讲政治与开展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结合起来,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增强党的思想引领力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和固本工程,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总要求强调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把握住党内的主要矛盾,指明了思想建设的重要目的。面临国内外的复杂形势,实现伟大梦想需要全党牢固树立理想信念,以坚定不移的精神毅力,强大的政治定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政治实践。然而,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党内出现了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观念淡薄的问题。理想信念不坚定,集中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存疑、迷茫、动摇、滑坡、丧失、投机、异化等问题,实质是思想变质、世界观变异、人生观变形、价值观变味,变信仰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为信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拜金主义、西方“普世价值”[6]。其危害“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7](P8)。进而动摇党的思想根基和执政根基。为此,加强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坚定理想信念。“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8]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政治定力来自于党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引领亦即方向,具有引领力的思想必须同时兼具方向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性。党的建设总要求提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实践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指明了思想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学习方法上要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为依托,加强党内学习,使广大党员深化对新思想科学性、深刻性、系统性的理解,把握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而转化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三)强化组织建设,增强党的组织战斗力

“组织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基本观点,列宁强调:“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9](P415)“工人阶级的力量在于组织。不组织群众,无产阶级就一事无成。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就无所不能。”[10](P121)重视组织建设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围绕组织建设,党的建设新部署从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以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重点要求,为推进党的伟大事业提供组织保障。

“为政之要在人”,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干部队伍。党的建设新部署提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从干部选拔、培养、储备、考评、激励关爱多层面提出具体要求。在干部选拔方面,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要求,在干部培养方面,围绕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强调要着力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實施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习近平强调:“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总要求在新部署中突出强调了基层党组织的基础性作用,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党支部的具体职责。针对一些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问题,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在打基础、补短板上下功夫。

(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能力

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紧密联系群众,党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党的作风关乎人心向背和事业的兴衰。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必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正风肃纪、深入推进反腐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新时代党的建设对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都做出重大部署。

牢牢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根本。在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中赢得群众信赖;要坚持以上率下,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继续整治“四风”问题,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坚持身体力行,形成“头雁效应”,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强化纪律,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标本兼治始终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原则。习近平强调,要“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11]。在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的基础上,还要深化标本兼治,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铲除腐败现象的生存空间和滋生土壤。深化纪律建设,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其他方面的纪律严起来。强化纪律意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惩治、预防、教育、监督、制度并重,综合施策,充分发挥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中国共产党有着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强大基因,面对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党从不讳疾忌医,而是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激浊扬清。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巡视利剑的震慑作用,紧盯党内政治生态,延伸放大震慑效果,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让监督利剑高悬、震慑常在。以党内监督带动和促进其他监督,建立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有效的中国特色监督体系。

(五)着眼于党的新使命,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在党的历史上,每当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踏上新的历史征程,党的领导核心都会对全党提出新的能力和本领要求。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执政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此,总要求明确提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提出了八大本领的要求。这些本领要求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增强学习本领,反对形式主义学习,强调要“真懂”“真学”“真信”“真用”;增强政治领导本领,核心是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改革创新本领针对“为官不为”的问题,激发领导干部创新能力和改革锐气;科学发展本领必须贯彻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依法执政本领依照国法和党规党法执政;群众工作本领,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着力解决发生在人民群众身边的一些问题;狠抓落实本领针对方针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驾驭风险本领应对执政过程中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八项本领涵盖了政治领导、改革、发展、法治多领域,也涵盖了具体的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相对具体的能力,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要善领导、勤学习、锐改革、谋发展、用好权、心系民、保落实、驭风险,为实现新时代伟大历史使命接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任理轩.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飞跃——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N].人民日报,2015-06-25.

[4]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6-05-04.

[5]陶文昭.全面从严治党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N].人民日报,2017-06-29.

[6]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课题组.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八种突出表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3).

[7]习近平.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

[9]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列宁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15.

責任编辑:杨 俊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party building. This was based on the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based on the new journey of upholding and develo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building what kind of party and how to build the party”. The profound answer to the topic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party building in the new era;it was the redeployment and remobilization of the party from all sides,and deepene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arty's ruling law; it was to enhance the party's long-term ruling ability and resolve the party. The report provided guidance on actions highlighting contradictions and key issues.

Key words: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Party Building,Historical Topic,Ruling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