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入点: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2019-07-03 02:15李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长点文本解读切入点

李芳

[摘 要]解读文本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教师要重视文本解读,挖掘文本价值点、寻求生本共鸣点、构建文本生长点等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文章的主旨,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切入点;价值点;共鸣点;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6-0044-02

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指出:“要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只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以发现的眼光去解读文本,才能透彻地读懂文本,领会文章主旨,体悟文本的内在情感。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的价值点、寻求生本的共鸣点、构建文本的生长点,引领学生走向文本解读的深处,让学生以独特的生命体验来解读文本,在与作者、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交流中,获得对文本本真价值和意义的真切体悟。

一、敲打文本:挖掘文本价值点

阅读教学的起点在文本。这就需要我们精读教材,对文本进行反复推敲,敲题眼、抓线索、研词句,挖掘文本解读的价值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打开文本解读的突破口。

(一)题眼切入——登临绝顶

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抓住题眼切入,我们就能够登临文本之顶,不仅能够窥见文本的主要内容,而且能预测文本传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打开文本解读之门,引领学生徜徉于文本中。

如,教学《天安门广场》一文,我们可以抓住文题“天安门广场”引导学生解读:“读完全文,说说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用一个词语形容。”学生展开深入思考,理解了天安门广场的修建历史、地理位置、结构、作用等,进而体悟到天安门广场的内涵: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象征着新中国。这样,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被激活。

(二)线索切入——一线串珠

作者在创作时,为使文本结构分明,往往会安排一条线索,从而将文本内容有机地联结起来。我们可以根据作者的创作规律,以线索切入,从而串起文本这串珍珠,顺藤摸瓜,抓住文本脉络,直抵文本主题。

如,教学《珍珠鸟》一文,如果我们抓住本文的叙事线索,梳理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过程,就能揣摩到鸟儿和“我”关系的微妙变化:从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相信“我”。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思想主题。这样,在梳理线索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突破,认识得到有效提升。

(三)词句切入——探骊得珠

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这就决定文本解读要从词句入手,抓住文本中有价值的词句,如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文章的中心句等展开解读,从而使学生理解文章的表达特点。

如,《峨眉山月歌》一诗,最显著的特点是言简义丰。该诗的教学,如果我们抓住“思”一词作为切入点,便能够将写景与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整首诗中,月人相随,夜夜可见,然而明月可近可亲却不可得,月越美,诗人“思君不见”的感慨就越发得深沉。可见,抓住了“思”一词,就抓住了本文情景的交织点,使诗歌意境与情感得到完美的解读。

二、激活学生:寻求生本共鸣点

学生是文本解读的主体。只有充分激活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求生本共鸣点,才能开掘文本解读之源,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培养学生的阅读创造力。

(一)兴趣点——“为有源头活水来”

激活學生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学习经验、生活经验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切入点,调动学生文本解读的积极性,从而使文本解读有“源头活水”保障。

如,教学《说勤奋》一文,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学生讲述中外名人勤奋的故事。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为文本解读进行有效的铺垫,使他们理解“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在故事的铺垫下,学生进入文本,感知作者讲述的司马光、童第周等人的故事,明白“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的道理,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与情感熏陶。

(二)情感点——“为伊消得人憔悴”

白居易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文本是作者有感而发的结果。教学时,我们要挖掘文本的情感点,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悟作者的情感,感受情感的起伏变化,从而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共鸣,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和体验。

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文,我借助朗读引导学生以读悟情。首先,扣住“永远”触摸一种情感。在自主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展表演性朗读,体悟“永远”一词包含的赞美之情。其次,扣住“战士”感受一种精神。这一环节要求突出“战士”,并将“战士”换成“护士”,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朗读,看看表达效果是否相同。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战士”传递出的是护士长叶欣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深化了学生对人物的体悟;同时,使人物形象在情感的触发下更加立体。

(三)空白点——“千呼万唤始出来”

生本互动,需要你有情,我有意。然而,在文本创作中,作者似乎有意要撩拨读者的阅读情感,在文本中留下空白,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给读者造成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文本的空白点,激起学生与文本的共鸣,让学生在补白活动中体悟文本的表达之妙。

如,《第一次抱母亲》一文,这样结尾:“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出来。”这一结尾,留下了空白:“母亲为什么流眼泪?她现在最想说什么?”如果我们能够填补这一空白点,让学生以母亲独白的形式进行展示,那么学生就会深入体悟作者内心的情感,懂得了为人之子要尽孝道的道理。

三、设疑问难:构建文本生长点

文本解读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创新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设疑问难,利用文章的矛盾处、悬疑处等,构建文本生长点,使学生的思维在困顿、不解中走向豁然开朗,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矛盾——“柳暗花明又一村”

受生活经历、知识储备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可能会对文本中的一些语言点、知识点产生困惑,形成矛盾。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认知矛盾,让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终 “柳暗花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我故意制造矛盾:“肖邦既然如此地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不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国家?为什么要选择离开呢?”通过这一问题,引发学生解读文本的好奇心,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深刻地感悟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无奈、心酸以及离开后对祖国的深沉眷念之情。

(二)悬疑——“不知细叶谁裁出”

虚实相生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常用手法。这为文本解读设疑创造了条件。我们要善于利用文本的疑惑处,引发学生进入文本探究的好奇心。

如,《“番茄太阳”》一文,题目就留有悬疑。如何理解“番茄太阳”含义?为什么用“番茄太阳”做题目?随着文本三处“番茄太阳”逐一呈现,学生对文章思想主题的认识也逐步深入:童真和爱心就像“番茄太阳”一样温暖而美好。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并受到启迪,使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的内涵意义。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生长点文本解读切入点
混合:教学模式的生长点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Ⅱ)
不断蓬勃发展 不断涌现新生长点的无机材料
--先进无机材料论坛例记(Ⅰ)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