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家校群中家校关系的异化及矫正

2019-07-08 03:56植华清卓毅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9年2期
关键词:异化

植华清 卓毅

摘    要  近日,家校群对话频频上热搜,家校关系变得紧张而敏感。家校群中家校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由于学校与家庭的教育观念不同、彼此沟通不良、家校责任归属模糊等造成,只有重建绿色家校群、理清责任归属、增加家校互动方式、教师换位思考与平等友好、家长足够理解与信任教师,才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 家校群 家校关系 异化

“互联网+”背景下,越来越多小学希望通过构建微信群促进家校间的联系。然而,微信群在给家长、老师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逐渐让家校微信群变了味,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烦扰。2017年《人民日报》曾就此评论道:“微信群就是个小社会,当下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也会在微信群中显现。但由于涉及到孩子这个特殊群体,微信群的参与各方都应该在言行上更加审慎……”而家校群的变味是家校关系异化的缩影。

一、家校群中家校关系异化的根源探析

1. 教育观点不同

从古至今,教师和学校总被视为教育权威的一方,所以当矛盾出现时,大部分家长没有勇气挑战学校和教师的权威。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有主张,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家长与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长。当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思想观念、管教态度有差别,家长不认同学校的教育方式时,就会在心中埋怨[1]。而微信群作为虚拟互动聊天平台,相较于传统的沟通方式更加公开。当家长们对学校、教师的不满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通过家校微信群来发泄,引发家校间的冲突。除此之外,由于部分家长不接受教师的教学观点, 不满意教师的教学工作,家长不愿意配合教师安排的工作或者配合度不高,使得教师与家长的隔阂越来越大,导致最后产生冲突。

2. 沟通协调不当

家校间沟通协调不当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家校彼此不尊重、不信任,二是家校互动沟通不良。

(1)家校彼此不尊重、不信任

近年来,在物化和功利化的社会背景下,原本纯粹真挚的家校师生关系蒙上了灰尘,甚至连最基本的信任与尊重也丧失了,学校和教师往往担心家长会“无理搅三分”,而家长则怀疑学校和教师故意逃避责任、抱怨教学质量不理想等。彼此的不尊重、不理解使得家校关系变得敏感。“班主任建议某家长别开跑车接孩子以防攀比、家长解释却被踢出群”事件就是家校间不信任、不尊重的体现。家长开跑车接送孩子上学是家长的自由,但教师却认为这是攀比、炫耀的行为,并在家长解释后把对方拉黑。而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家长做法的不信任、不尊重,主观地认为这是误导学生、是错误的做法。

(2)家校互动不良

在微信沟通中,教师和家长双方主要是通过文字、微信表情进行沟通,这难免会出现用词不当等问题,若是打错了字、发错了图片或是视频,就容易造成双方误解,甚至问题被无限放大。如前段时间曝光的“家长问候老师睡了没”事件,本来问题是家长埋怨教师布置作业太多,但是家长并没有理性地采取正确的方式与教师沟通或者向学校反映情况,而是通过文字质疑并责骂教师。另外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也没有友好地处理家校之间的冲突,而是直接拉黑该家长,使得双方关系急剧恶化。

3. 责任归属模糊

责任归属模糊是造成家校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家校关系异化的样态,其中包括了家庭教育逐渐学校化与学校教育逐渐家庭化。

(1)学校教育家庭化

家长的职责是提高家庭教育胜任力和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师的职责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但是由于家庭、学校都重知识、重成绩、重竞争,使得家长和学校压力增大。而在“减负改革”落实后,学校教育的时间和教学内容被压缩,教师需要在下课后通过安排强制性的家庭作业来保证教育任务的实现,导致学校教育逐渐家庭化。但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是家校责任模糊化的表现。如课程教学、学生作业布置、学生评价、班级事务处理等本应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有些学校与教师却把自己的责任推到了家长身上,模糊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边界,异化了家校关系。家长应是督促者、鼓励者,而非实践者,但是很多教师却把学生作业转嫁到家长身上,把教师的责任抛给家长,如:孩子做作业,要家长批改、签字;孩子做“手抄报”,要家长“协助”;孩子参加实践活动,要家长找实践用品;班级做黑板报,家长要“帮忙”等。长此以往,家长异化成为家庭中的教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责任界限更加模糊,家校关系变得更加敏感。

(2)家庭教育学校化

学校教育家庭化的必然后果之一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导致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和延伸。亲子活动围绕学校教育内容展开,亲子关系也随着孩子的学校表现而波动[2]。家庭教育围绕着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来开展,使得亲子关系变得敏感。而真正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使孩子在思想、情感、性格等方面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生活功能、情感功能和道德功能。但是在家庭教育学校化后,家庭教育变得模糊。一方面,家庭教育功能丧失,家庭教育在异化成学校的“分部”和“附庸”时,家庭教育的生活功能、情感功能、道德功能在不自觉中被削弱,使得家庭教育不能发挥其功能;另一方面家庭教育移位或消失,一些家长或错误地认为学校安排的任务就是家庭教育,因此把本应由家庭承担的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转移到学校和教师身上。但是家长在过度依赖和过度关注学校教育时,只要教育出现了问题,就会无限放大并强烈抨击学校和教师,使得家校关系变得异常紧张与敏感。

4. 社会功利化缩影

家校群就像是从现实延伸到网络的一个舞台,这个舞台存在着多方“利益”。家长希望能在几十人围观的家长群中保持自身以及孩子的良好形象和名誉等“利益”[3]。而教师则希望通過家校群巩固自身的权威性。因此家长与教师之间一旦沟通不协调,双方利益相冲突,就极易产生分歧与争执。

(1)家校群变成“拍马屁群”、“炫富晒娃攀比群”

家校群建立的初心是为了增进家校之间的联系,以便共同服务孩子的生活与学习。但是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家长为了讨好教师,通过家校群花式拍马屁。许多教师反映,除了跟学习相关的内容,群里最常见的就是“拍马屁讨好老师”。除此之外,家长们为了在家校群中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与孩子形象,一方面会在群中各种炫富,家长时不时会晒出旅游照片、培优习题、学生成绩等;另一方面,当教师在群中表扬某个学生时,一些家长就会暗中比较,暗自攀比。而教师长期处于“拍马屁”“攀比”“炫耀”“打广告”环境下,容易产生厌恶、抗拒情绪,更不利于家校间平等、友好地沟通、相处。

(2)家校群变成教师维护权威的场所

有些教师喜欢在家校群中扮演“老大”,只要家长做法不符合要求,他们便认为这是家长在挑战自己的权威,于是直接在群里指责甚至拉黑家长。这种完全没有友好沟通、不顾家长脸面、“唯教师独大”的情况,不但严重破坏了家校关系,而且损害了教师的形象。

二、 矫正家校关系的对策

1. 共建绿色家校群

建设家校群的初衷是为了方便家校沟通,如今却变成家校关系恶化的根源。家校群中所体现的家校关系异化源于社会多样化,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家校群缺少群规,导致一些家长在群里为所欲为,各种“发广告”“炫富晒娃”等,让一些教师借群公布学生成绩、排名或表扬、批评学生等。家校群是家长与教师沟通最方便、快捷的桥梁,设立家校群规则是保护沟通桥梁不被摧毁的有效途径,其中包括:①禁止教师在群中发布与学生相关的成绩信息,不得在群中故意表扬或批评学生;②家长不得在群中发布学生学习以外的其他信息,如广告、旅游、闲聊等;③教师发布教学信息或活动公告,仅需回复“收到”即可;④如家长对教师的教学存在疑惑,可直接私信教师本人,以免产生误会。

2. 理清责任,携手合作

家校间的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家校间的责任模糊。家校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优化教育环境、强化学生学习发展各自等,但是家校合作并不是毫无边界的合作,而是要理清双方责任并共同合作。一方面,家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校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孩子取得进步的关键一步。另一方面,家校双方应明确自身在孩子教育方面的责任与权利,积极承担学校、教师、家长间的责任,清楚学校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并做好教学工作、评价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而家长应该配合学校工作,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这样一来更有利于消除家长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恶性循环,共同创造一个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良性环境。

3. 家校互动方式多样化

教师使用微信群、QQ群等方便、快捷地传达学校与班级事务,以及随时提供学生在校的最新讯息,进而让家长能够给予学生学习或生活上的帮助与支持。但是家校群并不应该成为家校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还可以通过家庭日、家访、家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家校互动。家校互动多样化一方面可以让家校之间有更加深入、直接的了解,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另一方面可以面对面地解决冲突,而不是在冰冷的文字对话中导致关系恶化。

4. 换位思考,平等友好

一名教师在面对家校冲突时应该做到换位思考,以及平等友好地沟通。教师的换位思考更有利于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了解并体谅家长与孩子的处境,并在沟通、交流中跟家长一起分析问题所在,解决家校间的冲突。除此之外,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除了要讲求真诚以外,还必须平等友好,及时听取家长提出的建议和想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最终赢得家长的支持与认同,并得到密切配合。

5. 彼此信任,相互理解

良好的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而彼此信任、相互理解是良好沟通的基础。一些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与教学方式不信任,认为其教龄浅、教学方法有问题、没经验等,并当众指责教师。家长对教师的不信任严重损害了家校关系,影响教师与学生的正常教学工作。如一些教师由于工作繁忙,不小心在群中发布有歧义或者不恰当的话,直接被部分家长截屏,向学校投诉老师。这些事情看着简单,但是由于家长不信任教师,把小事化为大事,使得双方关系变得紧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尊重与信任教师是孩子能够得到健康、有序教育的前提,家庭、学校、学生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最终受害的都是孩子。无论教师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家长都要心平气和地与其交流,不能把生活中的不满情绪发泄在教师身上,更不能自恃位高权重,轻视或看不起老师。除此之外,理解也是构建良好家校合作的关键。家长不满教师工作時,首先要理解教师工作,并私下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如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下降,数学教师善意提醒家长多留意孩子的学习情况,未曾想老师的善意提醒却成为了争吵的开端,学生家长直接怒怼数学老师,在群中回复:“我孩子那么聪明,成绩下滑是老师的问题。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能够理解老师的工作,耐心与教师沟通孩子数学成绩下滑的原因,一起携手帮助提升孩子成绩,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 马粉粉. 关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冲突[J]. 学周刊,2011(32).

[2] 梁明月. 家校教育关系失序与矫治[J]. 中小学德育,2017(12).

[3] 钟涓涓.微信群为何成为家长与教师的冲突之地[OL].荆楚网2018-01-23 https://focus.cnhubei.com/original/201801/t4063998.shtml.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异化
异化与归化视角下《红楼梦》中颜色词“青”的英译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教师职后培训的异化与回归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问题的研究综述
浅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
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的探析
马克思如何阐释异化与非异化的内在关联
马尔库塞的人性异化论
归化与异化
“社会主义异化”论与精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