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及其模型构建研究

2019-07-08 02:25朱书慧汪基德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

朱书慧 汪基德

[摘   要] 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主体,其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效果和质量。文章在界定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分析、专家咨询以及实证检验的多轮迭代,构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包括信息技术使用的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实践、行为习惯四个层面。该模型为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探索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路径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 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素养; 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朱书慧(1986—),女,河南博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E-mail:zhushuhui@vip.henu.edu.cn。汪基德为通讯作者,E-mail:hndxwjd@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我國的学前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从最常见的广播、照相机、电视机、投影仪到更具交互性和智能性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一体机、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设备,在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幼儿园中均有应用。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家园共育的直接实施者,如何用好这些技术设备,使之与幼儿的一日生活、游戏活动、教学活动以一种适宜的方式相整合,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要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必须了解其构成模型与要素。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聚焦在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的构建以及与之相应的测评问卷的编制与有效性验证上,以期为有效诊断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二、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界定及模型构建过程

我们使用“信息技术素养”而非“信息技术能力”,是因为能力强调的是在具体的活动中发挥直接影响的心理特征,而素养的范围更加广泛,其中包括了能力。能力在素养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是核心力量,但并不是素养的全部。一旦素养形成,就养成了某种积极的习惯,内化为品质和涵养,并在实践中发挥较为长期的、积极的稳定效应[1]。

(一)信息技术素养的概念界定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素养主要指教师的技术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使用技术的社会责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2)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3)社会责任,即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2]。

信息技术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内在表现为信息技术意识态度和思维习惯,外在表现主要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随着2013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3](以下简称《意见》)和2014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正式发布[4](以下简称《标准》),以往聚焦于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转变为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或信息技术素养的研究。如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指教学软件的制作与应用[5],使用网络获取与交流信息、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及对多媒体素材的获取与处理、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力以及在多媒体教室中开展教学活动等[6];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基本知识支持的信息技术应用行为,比较复杂、需要较多知识支持的操作,需要复杂知识支持的能力行为,基础性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7];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信息检索、获取、分析、处理、应用及整合能力,具体来说,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8]。

我们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界定为:为促进幼儿发展,在遵循幼儿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教育教学、保育管理以及自身专业发展中积极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并且遵循信息技术使用的伦理道德和规范,形成一种稳定的信息技术思维与行为习惯。

(二)模型构建过程

模型构建的目的在于,以一个特定视角把握事物的内部逻辑结构及本质[9]。为保证模型构建的科学性,借鉴能力素质模型构建方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模型的方法及流程为:(1)初步建立模型。梳理相关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参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教学人员)(试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结合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特征,筛选模型要素,初步形成信息技术素养模型。(2)修正模型。以邮件、访谈和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专家咨询,经过多轮专家咨询,使意见逐步趋于集中统一,对初步构建的模型进行修正。(3)确立模型,编制测评问卷。在获得各领域专家的一致性认同后,编制针对幼儿园教师的调查问卷并进行预测,利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立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并验证其合理性。

三、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的构建

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联合圣文森特学院的弗莱德·罗杰斯儿童媒体与早期学习研究中心(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 at Saint Vincent College)于2012年发布了《作为工具的技术与交互式媒体为0~8岁儿童的服务》研究报告[10]。新的立场声明认为,数字时代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技术和互动媒体,这些技术为促进儿童的认知、社会、情感、身体和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潜力。而如何充分发挥这种潜力,使之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全面发展对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已有的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框架

芝加哥公立学校的早期教育系和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研究院(The Early Childhood Department of the Chicago Public Schools & Erikson Institute)共同合作,为早期教育教师设计开发名为Head Start Program的教育技术能力发展项目[11],该项目包括4个方面的能力:信息技术使用态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课堂使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室环境和学习材料。在英国,早期教育教师逐渐认识到信息技术技能与信息文化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位公民进入信息时代的通行证,更是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要掌握的教学技能中的核心技术和必备修养[12]。2005年,英国教师培训署公布了题为《培训需求的鉴定》(Identification of Training Needs)的文件,要求教师不仅要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且要能够在课堂中或游戏活动中使用ICT促进儿童发展,并认识到ICT同样可以对这一年龄的儿童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分别针对“基础阶段”(Foundation Stage,3~5岁)和“关键阶段一”(Key Stage One,5~7岁)[13]给出具体的要求,比如在基础阶段,要求教师能够鼓励儿童熟悉ICT并正确使用它;确保所有的儿童都有机会使用ICT,并能考虑到他们以前使用ICT的经验;有效地教给儿童输入设备的必要操作技能,如开关电源、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使用ICT支持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发展;使用ICT支持早期教育机构的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家园合作;使用ICT支持儿童创新能力的发展,如鼓励他们通过多媒体技术对图案、形状、声音和色彩的认知与理解;鼓励儿童通过使用ICT进行协作学习,确定角色,分担责任,学会合作[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中心(UNESCO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IITE)在2012年发表《认识ICT在早期教育中的潜力》研究报告,对来自全球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幼儿园或早期教育中心应用技术的案例进行分析,认为创造性地将ICT整合到早期教育中能够促进儿童的發展,使儿童的发展能够适应数字社会的不断演进[15]。其中,斯洛伐克共和国的“在早期教育中整合ICT技术”研究构建了幼儿园教师初级ICT能力框架[16],如图1所示。

(二)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初步模型

在对国内外有关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成要素进行筛选归纳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反复研讨,以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性质为切入点,从信息技术在幼儿园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认知出发,初步构建了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模型。模型分为四个层次,即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实践以及行为习惯,如图2所示。

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是通过这四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统一体。意识态度是核心,教师本人对ICT的信念将决定技术在幼儿园中是否被采纳[17],这种信念也是促进幼儿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18]。幼儿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信仰将直接影响教师知识与技能的使用水平[19]。正确积极的信息技术使用意识与态度对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愿以及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是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形成的重要基础,应用实践的不断完善是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形成的关键,仅有积极的使用态度和扎实的知识技能,如果不付诸行动,不在活动中应用,就发现不了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最终意义上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提升的表现。

(三)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的完善

通过对相关专家的研究领域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筛选,选取来自西南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鲁东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等与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信息素养研究相关的学者以及一线使用信息技术的幼儿园教师进行咨询。经过三轮咨询,专家意见达成一致,为最终的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模型的确立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专家咨询内容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对模型的适切性进行评判;二是针对模型中包括的具体维度和要素,细化为可描述、可测量的题项,让专家进行权重评判和修订。其中,对于模型的适切性问题专家意见较为一致,认为该模型结构合理,内容完整。其次,对于模型的构成要素与描述,专家从专业角度给出了颇有价值的意见。经过两轮修改后,在第三轮的咨询中,意见达成一致。具体修正内容见表1。

根据相关专家的咨询意见,对原来的模型构成要素及问卷中题项的描述进行调整完善。根据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反馈意见,大都认为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在现实中更多体现在“应用”上,既包括在个人日常生活、备课、布置教室环境中,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与家长、同行进行交流以及个人知识管理上。这一点与中小学教师并无太大差异,而如何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中是对幼儿园教师信息素养提出的更高要求。

同时,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以及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问题也备受专家关注。安全、健康地使用技术是起点,并且当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辅助教学不再是难题时,更多地应该考虑培养幼儿的信息素养,而不只是让幼儿感觉“计算机就是个玩游戏的东西”。一位一线幼儿园教师在访谈中就提到:“幼儿园教师想到用电脑来教学的时候,为什么常常只想到要教软件和玩游戏?难道没有别的方式吗?让我们忧心的是,只要一谈到电脑,孩子们大多只想到玩游戏,他们对电脑的概念是从游戏开始的,难道就这么一路玩下去,任其发展吗?我们还能不能提供给孩子更多的关于电脑的用途?”因此,幼儿园教师具备使用信息技术的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是形成信息技术素养的重要前提,这也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实践活动到一定程度时才会逐渐形成的。

根据上述意见,我们设计编制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测评问卷,由三个分问卷构成:意识态度(12个题项)、知识技能(12个题项)、应用行为(24个题项),合计48个题项。虽然我们初步构建的模型包含了四个要素,但在编制问卷时,将应用实践与行为习惯合并为应用行为,因为有些行为习惯也会体现在应用实践中,为更全面地收集信息,故将两者合并,但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对其进行因子归类。

四、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的验证

(一)数据收集与处理

借助承担的河南省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笔者对参与培训的幼儿园教师、园长等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初测问卷的预调查选取河南省开封、郑州、济源、周口、新乡、安阳、焦作、商丘等地的750名幼儿园骨干教师进行初测问卷的发放。经过对有效问卷的严格控制,最后回收有效问卷64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6.1%。将样本进行分半处理,即样本1和样本2各包括323名被试。通过SPSS17.0和AMOS17.0对样本1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问卷题项和结构维度进行检验,再对样本2进行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和结构验证。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利用样本1对意识态度、知识技能、应用行为三个分量表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分问卷所得数据的KMO值均大于0.8,分别为0.857、0.929和0.945,且Bartlett球形检验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因素探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并对因素负荷矩阵进行斜交旋转,以特征值大于1作为主成分保留的标准。逐一剔除部分存在因子载荷过低(<0.4)或者多重载荷(在两个及以上因子上的载荷值同时超过0.4)的题项。在删除题项时不能只参照数据分析的结果,还要具体看题项所表达的内容,以保证问卷内容的完整性。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三个量表的因子归类见表2、表3、表4。

1. 信息技术意识态度

应用T检验对样本1进行分析。求出各题项的决断值,分析结果显示,样本分布的总体参数为0,说明样本符合正态分布。每个题项的p值均接近0.00,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说明这些题项能有效鉴别不同受试者的认知程度,具有很强的鉴别能力。

通过对样本1的积差相关系数和显著性检验,得到题项 A10与参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绝对值为0.089,远小于0.4的标准,且p值为0.097,大于0.05,因此,考虑将A10纳入删除范畴。后又经主成分分析及可靠性分析,题项A10(A10为“我不提倡3岁以下的儿童使用信息技术,有损他们的健康。”)各项指标均达不到标准,予以删除。删除A10后,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37。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0.861,抽出了2个共同因子,可以解释50.01%的变异量。因子1命名为“技术认同”,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对信息技术对幼儿教育的价值认同以及自身发展的价值认同;因子2命名为“技术态度”,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对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或工作中问题的态度。

2. 信息技术知识技能

“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中原定的12个题项具有很好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值为0.901,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只提取出1个因子,KMO值为0.929,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方差貢献率47.38%。

在之前的专家咨询和对一线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层面更多关注“技能”,认为幼儿园教师只要会用信息技术基本就能满足日常所需,而对于理论层面的知识,如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习理论等需求较少。因此,在题项设置时,偏重于对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的考察,只设置了S11、S7、S5、S6等四个有关信息技术知识理念的选项,但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两类题项的同质性较高,也说明实际应用中,知识理念与技能操作相辅相成,融为一体。

3. 信息技术应用行为

信息技术应用行为包含模型中的应用实践和行为习惯两个要素。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运用技术支持幼儿发展的实践和支持自身发展的实践;信息技术行为习惯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的社会责任和伦理道德表现。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出3个因子,KMO值为0.948,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累计方差贡献率55.90%,

如表4所示,“信息技术应用行为”量表提取出的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应用实践”“一日生活相融合”“责任道德”。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主要考察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交流协作以及自身发展的实践。一日生活相融合考察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是信息素养的养成。责任道德考察幼儿园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考虑到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且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研究采用 AMOS17.0对样本2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通过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信息技术素养模型进行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模型达到拟合优度模型的水平,结果见表5。

幼儿园教师技术素养模型的χ2/df为2.046,小于5, AGFI为0.778,非常接近有效拟合标准,CFI、TLI、IFI均达到有效指标,即大于0.8,RMSEA为0.055,小于0.08。整体而言,修正后的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性,即本研究所构建的有关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是合理的,后面经过CFA的验证进一步确保量表的结构效度。

(四)信效度检验

1. 信度检验

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见表 6。问卷的整体信度系数为0.956,除技术态度维度的信度系数为0.63外,其他各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 内容效度分析

根据之前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来看,本研究构建的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测评问卷能够反映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并且通过前期对专家和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多次咨询,在题项描述上尽量贴近幼儿园教师的生活工作实际,确保各题项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因此,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3. 结构效度分析

通过AMOS17.0对模型做CFA检验,得到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如图3所示。结果显示,题项与各自维度间的标准化载荷系数大部分高于0.5,达到0.7以上,结构效度良好,在有效范围内。

五、讨论与总结

本研究依据模型构建的基本方法,在咨询多个领域专家以及一线幼儿园教师的基础上,完成了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的构建,并编制了测评问卷,对其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进一步修正完善模型,确保研究过程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尽可能使构建的模型符合幼儿园教师的特点,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其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为制订后续的提升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构建的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模型,从四个层面、六个维度来考察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水平:信息技术意识态度(包括技术态度和技术认同)、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信息技术行为习惯(包括与幼儿一日生活相融合和责任道德)。

信息技术的意识态度是幼儿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前提,如果幼儿园教师对技术没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知,认识不到信息技术已经像空气与水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意识不到当今技术的发展对幼儿有积极的作用,能促进幼儿更好地学习和发展,那么他在教学实践中对应用教育技术就会报以消极的态度。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应用对个人的终身学习、专业能力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果教师不认为这是发展个人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也就不会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之余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有效管理个人知识。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其本身对其信息技术的要求并不高,大多掌握基本常用的技能操作,但如何让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在实践中有效地发挥作用,还需要具备必要的教育技术理论与知识。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是指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的能力,具体包括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基于信息技术的管理与合作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习惯是指幼儿园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幼儿的一日生活相融合,并在融合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技术使用的责任与道德问题,这是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提升后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行为表现。一日生活是幼儿园培养幼儿的重要形式,科学合理安排一日生活的环节对幼儿的良好生活、卫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有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幼儿园教师良好信息技术素养得以体现的重要标志。

构建模型是服务于培训、服务于探索提升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有效路径,后续我们将在构建模型测评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影响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因素,探讨构成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各要素的内部作用机制,为设计、开发符合幼儿园教师需求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及开展培训的模式提供有效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芒.教师十大素养——技术素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05.

[2] 张春雨.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J].上海教育,2001(14):2l-23.

[3] 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Z].教师〔2013〕13号,2013-10-25.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Z].教师厅函〔2014〕7号,2014-06-11.

[5] 浦月娟.提高信息素养,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5(11):94-95.

[6] 刘珍芳.幼儿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5):64-65.

[7] 王吉.幼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内涵研究[J].教师教育学报,2016(5):48-49.

[8] 刘洋.“互联网+教育”新常态下学前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90-96.

[9] 赵可云,杨鑫.教研员区域信息化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3):118-124.

[10] NAEYC & Fred Rogers Center for Early Learning and Children's Media. Technology and interactive media as tools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serving children from birth through age 8 [EB/OL]. [2018-11-23]. https://www.naeyc.org/sites/default/files/globally-shared/downloads/PDFs/resources/topics/PS_technology_WEB.pdf.

[11] CHEN J Q,CHANG C .A comprehensive approach to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J]. Early education & development,2006(3):443-465.

[12] 張舒予.英国苏格兰的教育改革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6(3):45-48.

[13] AUTHORITY Q C. 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foundation stage[M/OL].London:QCA publications,2000[2018-11-30].http://www.teacherstuff.org.uk/foundationstage.pdf .

[14] ICT training for teacher:primary foundation stage [EB/OL]. [2018-11-23]. http://talent.aldermary.com/pricor/foundation.html.

[15] 王荣,曾海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促进教育发展相关项目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108-120.

[16] IVAN KALAS. Recognizing the potential of ICT i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nalytical survey[M/OL]. Moscow: UNESCO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 [2018-11-23]. https://iite.unesco.org/publications/3214673/.

[17] SUGAR W,CRAWLEY F,FINE B.Examining teachers' decisions to adopt new technology[J].Educational technology and society,2004,7(4):201-213.

[18] GIALAMAS V, NIKOLOPOULOU K. In-service and pre-service early childhood teachers' views and intentions about ICT use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a comparative study[J]. Computers & education,2010,55(1):333-341.

[19] 張炳林,王程程.国外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29-35.

[20] 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42.

[Abstract]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the practice subjects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ir ICT literacy proficiency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of application of ICT in preschool education. On the basic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ICT literac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this paper builds a model of ICT literac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by combining multiple iteratio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expert consultation and empirical test. The model includes four aspects: teachers' awareness and attitudes, knowledge and skills, application practices and behavior habits of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model provides a basis both for carrying out train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ICT application abilities and for exploring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ICT literacy of kindergarten teachers.

[Keywords] Kindergarten Teach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T Literacy; Mode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幼儿园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研究报告
优化管理,过渡也精彩
幼儿园教师培养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