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轴上的动点压轴题的研究

2019-07-08 20:37吴坤
知识文库 2019年11期
关键词:把握住动点中点

吴坤

初一上学期,学生从小学进入到中学一个过渡及转变的时间,学生的知识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和加深,在数学学习上,到期末,学生最怕的一类题型即为数轴上的动点题,遇到这类题目,只需要理解并应用两个“把握”,绝大部分的数轴上的动点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孩子们从小学升上初中,学习的知识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数学从原来的单纯数的内容,渐渐的向代数与几何两部分演变。而在初一年上学期最让学生抓狂的就属数轴上的动点题和几何中的“动角”题了,其实,这两类题型都有其解题技巧,只要掌握了这些技巧,解这些题目就会得心应手,也就能撕破这些“纸老虎”啦。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第一类压轴题型,数轴上的动点题,我们先拿下面这个例题来进行分析,从而归纳总结这类压轴题的解题方法。例题如下:

例:如图,数轴上点A表示的数为-2,点B表示的数为8,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軸向右匀速运动,同时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秒(t>0)

(1)A,B两点间的距离AB=           ,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为        。

(2)求当t为何值时,P,Q两点相遇,并写出相遇点所表示的数;

(3)求当t为何值时,;

(4)若点M为PA的中点,点N为PB的中点,点P在运动过程中,线段MN的长度是否发生变化?若变化,请说明理由,若不变,请求出线段MN的长。

首先,这里先补充两个知识点:

1、若数轴上点A,点B表示的数分别为a,b,则A,B

两点之间的距离AB=︱a-b︱;

2、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

从而,第一题的答案就比较明显,AB=︱-2-8︱=︱-10︱=10,线段AB的中点表示的数=。

接下来,先介绍一下数轴上的动点题该怎么解决,就是两个把握:

1、把握住每个动点所代表的数为什么;

2、把握住涉及到的线段,用绝对值的形式来表示。

根据这两个思想,(2)(3)两小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第(2)题,把P,Q两点所代表的数表示出来,点P从点A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向右匀速运动,所以点P所代表的数=-2+3t,点Q从点B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则点Q所代表的数=8-2t。因为P,Q两点相遇,所以P,Q两点所代表的数就一样了,所以-2+3t=8-2t,从而得到t=2,也就是当t=2时,P,Q两点相遇。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由题意得:点P所代表的数=-2+3t,点Q所代表的数=8-2t。

∵P,Q两点相遇

∴-2+3t=8-2t

∴t=2

∴当t=2时,P,Q两点相遇。

对于第(3)题,这里是两条线段的等量关系,, 如果要细分,就必须分为P,Q两点相遇前与相遇后来进行讨论,但是,对于线段的长度,我们用绝对值来描述就可以了,比如PQ=︱-2+3t-(8-2t)︱=︱-10+5t︱,因为,所以︱-10+5t︱=5,所以可以解得t=1或3.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由题意得:PQ=︱-2+3t-(8-2t)︱=︱-10+5t︱

∵,

∴︱-10+5t︱=5

∴-10+5t=5或者-10+5t=-5

∴t=3或1

∴当t=3或1时,。

对于第(4)题,按照题目的意思来理解,在P点运动过程中,P有可能在线段AB上,也有可能在B点的右侧,画出来的图形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点P在线段AB上          ②点P在点B右侧

学生一画出图形,可能就顺着想到用几何的方法来解决,比如:

①点P在线段AB上时

②点P在点B右侧

∵M,N分别为PA,PB的中点

∵M,N分别为PA,PB的中点

综上所述:MN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都为定值5.

但其实,这种类型的题目,不需要进行几何的讨论,只需要知道M,N两点所代表的数就可以了,然后用绝对值来衡量M,N两点之间的距离即可,我们知道P点代表的是为-2+3t,由中点的知识可以知道M代表的数=,N所代表的数=,所以MN=,所以MN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恒为5.具体步骤如下:

由题意得:M代表的数=,N所代表的数=

∴MN=

∴MN的长度不会发生变化,恒为5

用代数的方法,比用几何的方法要简便的多。当然,题目还是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有的时候几何的方法也会比代数的方法要来得简便。

所以,在初一上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在学生看来比较难的数轴上的动点题无非就是要掌握住两个“把握”, 把握住每个动点所代表的数为什么;把握住涉及到的线段,用绝对值的形式来表示。这样,90%以上的数轴上的动点题都可以轻松的解决。

(作者单位:泉州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把握住动点中点
一类动点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突破二次函数动点问题
中点的联想
动中求静
现在就做
解析几何中两动点间的距离的最值类型
中点出招,招招喜人
圆锥曲线的中点弦方程和中点弦长公式
二次曲线存在中点弦的一个充要条件
李敖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