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酸入肝”探讨醋制中药炮制理论

2019-07-10 12:42何紫涵赵焕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本草炮制中药

何紫涵 赵焕君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醋多由粮食发酵而成,有文字记载,中国古代人民以酒为发酵剂来酿制食醋。《本草蒙筌中》记载:“醋,一名苦酒”[1],其主要成分为醋酸3%~5%的水,性味酸苦而温,是中药炮制中最为常见的液体辅料之一。醋制是以醋溶液为辅料的一种炮制方法,具有散瘀止痛、疏肝解郁、收敛解毒、攻下行水的作用,在中药炮制中广泛用于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笔者就醋制的入肝原理和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影响进行探讨,从而丰富对醋制炮制法的研究。

1 醋制历史沿革

醋,在我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由杜康之子黑塔所发明。醋在远古时代被称之为“醯”,“醯人制醯”就源于《周礼·天官》的记载,周朝的朝廷还设有管理醋政之官——“醯人”[2]。在北魏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详细叙述醋的生产操作技术及相应原理。

关于醋制药物的记载始于《五十二病方》:“商牢,渍醯中……”,从而发现中药可以用醋炮制。汉代述及醋制的中药有29种。到唐宋年间,醋已经进入到了寻常百姓家。唐代醋制中药新增6种,共35种。醋在中医临床上多配复方应用。如唐代《备急千金药方》[3]记载:“散发赤腫者当以膏摩之方:生商陆三两右四味切醋渍一宿”,是为降低商陆毒性。宋代为醋制发展较为繁盛的时期,醋制中药达到122种,如虎骨、禹余粮、乌蛇等。《校注妇人良方·上·卷1》[4]中记载了关于醋制的方剂,“琥珀散:治心嗝迷闷肚腹撮痛月信不通蓬术一两醋制。”《洪氏集验方》[5]记载:“顺经散,治小儿十余岁,因惊之后……石燕子火煅,醋炒”。

金元时期为醋制的转折时期。医家对醋制中药进行临床考察,一些醋制药物被淘汰,仅剩余41种,其中出现6种新药品,为海浮石、木鳖子、芦荟、乌金石、铜钱,海蛤。据《千金·食治》载:“多食醉(醋 )损人骨”,其认为肾主骨、生髓,补肾药一经醋制后,非但不能补肾,反而会损筋伤骨,所以使一些补肾药如菟丝子、鹿角、蛤蚧、何首乌等醋制品大量被淘汰[6]。金元时期关于醋制记载的书籍为《永类耹方》“没药全药右于末醋糊”,《活法穖要》“醋蘸没药乳香”。

明代时有大量医学著作阐述醋制对于中药的作用。陈嘉谟在《本草蒙荃》中提出“用醋注肝经,且资注痛”的理论[7]。《傅信尤易方》中有较为全面的醋制方法记载,如:醋炒、醋糊、醋煮、醋拌、醋磨、醋煎、醋渍等。醋制品种的使用在明代得到恢复并处于发展的高潮。新增醋制中药79种,成为历史上记载醋制品种最多的时期。《本草纲目》[8]记载:“本事方:没药当归三钱与末醋糊丸”。《胞与堂丸散谱不分卷》中记载醋制乳香的作用,可增强消瘀止痛、透關疏表的功效。《本草彚言》中写道:“醋制则止血之破血非生用不可用之调血”、“醋之味酸而辛酸可以敛新血”,概括了醋制的作用。

表1 不同历史时期醋制品种的变化情况

2 醋制入肝原理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发展,蕴育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所独有的。《素问》[10]曰:“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醋性味酸苦,醋制对人体脏器和经脉的作用源自于醋,药物经醋制后对肝的选择性作用增强。《本草蒙筌》中记载“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醋制入肝的原理具体还需进一步探索。

《内经》建立了五脏理论,提到‘酸入肝’,但并未指出入肝依据为何。可理解为酸味药多用于治疗肝经之病,如周冬梅对现行第6版《中药学》教材进行统计发现,在归肝经的210味药中,含有酸味的药占8.10%[11]。也可理解为经酸类炮制辅料炮制过的药可以治疗肝经之病。例如柴胡生用为升阳解热、发表和里的要药,升散作用强,适于解表退热。经醋制后,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症。又如延胡索入肝经,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经醋制后其疗效更好,即选择治疗肝经病症的作用增强。萧吉《五行大义》[12]曰:“五行自有体、性,圣人象类而制名”。古代哲学家将‘金木水火土’称为五材,经过衍化比较其与自然界的共性,即‘大同’。酸涩味道的山茱萸、牡蛎、禹余粮等通过木的转接与肝联系,从而形成了‘酸入肝’理论。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肝既有疏泻功能又有藏血的功能。而酸属阴,酸入肝,酸应该是补肝的。但酸性收敛,肝的藏血功能还与收敛有一定关系。

对于酸入肝,一直有两个观点:《内经》[13]云“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认为酸泻肝;《辨证录》润肝汤治多怒拂抑、心烦寐少等证,8味药中有山萸、白芍、五味子3味酸味药,从方剂角度证实酸味药入肝是可为补[14]。

《素问·至真要大论》[15]记载:“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久而增气,… 物化之所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此条经文表明酸先入肝,久食酸可以增强肝的能力,肝气足可使化生万物的能力得以正常运行,但是肝气增强太过,则会物极必反。此条可理解为酸补肝也可泻肝。陈钢提出,肝藏血的“藏”字并非贮存而是固摄、约束之义[16]。血依赖肝气的统摄作用,肝统摄血液需要肝调控着收敛与疏泻两种功能,“一敛一散”使得肝对血液既有敛的作用,亦有散的作用,只有在两者协调作用下才能使血液的运行处于平和有序的状态。所以,根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及药性理论可以总结出,“酸入肝”既可以补肝又可以泻肝。酸补的是肝体即肝阴,而泻的是肝用即肝阳[17]。

3 醋制对中药的影响

《随息居饮食谱》[18]中对醋的功能有如下记载:“开胃养肝,强筋暖骨,醒酒消食,下气,辟邪,解鱼蟹鳖鳞介诸毒。”醋制具有增强药效、改变药物质地,利于煎煮、消减药物的毒副作用、改变药物性能、矫臭矫味的作用。在醋制的诸多功效中,有些是以“醋注肝经资住痛”为基础的,下面以单味药及其方剂为例做进一步分析。

3.1 以醋制引药入肝经为基础

3.1.1 增强药物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醋味酸性微温,归肝经,入血分。一些本入肝经类药物经醋制后对肝的选择性增大,如延胡索,有行气活血止痛之功,经醋制后活血止痛功效增强;香附,具有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增其行气血止痛的作用,临床多用于理气剂。如理气散结止痛的香附丸。《滇南本草》[19]中记载:“大理香附十四两,… 一份用醋浸,醋开郁,消淤血,顺气”。青皮,具有疏肝破气消积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增强其理气止痛的作用,用于调理气机。如顺气散寒消肿止痛的疝气内消丸;理气和胃止痛的平安丸等。乳香、没药,为活血祛疲药,具有活血舒筋、消肿止痛的功效。经醋制后可除去部分油质,助其消肿止痛的作用,临床用于清热剂,如活血止痛的小金丹、理血剂的跌打丸[20]。

又如柴胡,生用升散作用较强,适于解表退热,醋炙能缓和升散之性,增强疏肝止痛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的胁痛、腹痛及月经不调等。《本草逢原》注明:“入解表药生用,清肝炒熟用”[21]。

3.1.2 改变药物作用,扩大用药范围 大黄,生品主要为泻下之效,本入脾、胃、大肠经,但经醋制后上述作用减弱,具有更强的活血化瘀功效而入肝经,使其选择治疗的范围增大;当归、白芍等补血类药物,经醋制后具有止血作用,此表明醋能入血分,有收敛气血之效,《本草备药》[22]记录白芍“妇人血分,醋炒”;乌梅,生用可敛肺固肠,醋制后治疗范围增大,可增其安蛔之效,如用于驱虫剂的乌梅丸。乳香、没药气味辛烈,对胃的刺激性较强易产生呕吐,醋制能缓和其刺激性,并利于粉碎,增强活血收敛作用。《华氏中藏经3卷》[23]中记载鬼哭丹“用乳香一分,右为末以醋”。将乳香研成末加以醋制,可增加其有效成分的发挥。

3.2 醋制其他功效

3.2.1 增加药物有效成分的溶解度 某些中药经醋制后,其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从而使药物的功效增强。譬如含生物碱的中药,其游离生物碱一般不溶于水或难溶于水,当与酸结合后生成生物碱盐类则可溶于水。

《博济方》[24]中记载“阿魏丸主治丈夫、妇人一切气攻刺痛,呼吸不得大肠滑泄”。其中延胡索用量半两挫碎用,醋炒,吴茱萸、川芎、陈皮、当归均醋炒。临床研究发现[25],延胡索经醋炒后,其生物碱与醋中的醋酸结合生成能溶于水的醋酸盐,镇痛作用明显增强。阿魏丸主治刺痛之证,便是因为醋炒增加了其疗效。

3.2.2 改变质地,利于煎煮 唐代《食医心鉴》有“以醋刷炙,令通透”的记载,明代《医学入门》[26]云:“人言烧过用,诸石火煅红。用醋能为末,制度必须功”,均指矿物类、贝壳类药物经火煅或砂烫醋淬后,其质地酥脆,可以解决块大坚实、难以粉碎的难题,有利于药物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临证本草》[27]载:“治妇人产后肠出不收,紫背浮萍(阴干)、龟甲(醋炙酥)各半两。”《神农本草经疏》[28]载:“绿矾,一名皂矾,煅赤醋淬为矾红,又名青矾”,说明如龟甲、绿矾等矿石类药物可以用醋来炮制,能使其质地改变,利于煎煮。《炮制大法》中也有关于醋制生铜的记载。

3.2.3 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 历代医学家经过临床实践发现醋有消毒、杀毒作用。早在西汉前,扁鹊便提出“醋,…杀恶毒,破结气”。《本草拾遗》和《本草纲目》中载“醋杀毒”。大戟、芫花等泻下作用峻猛,易损伤人体正气,具有一定毒性。但经醋制后,可降低其毒性,缓和峻下作用。

《博济方》[29]中载:“分气丸,消滞气利胷膈止心疼化酒食毒治腹脇胀满。”方中荆三棱醋浸一宿、芫花醋炒,可降低毒性,入肝内用。在《五十二病方注释》[30]中载:“雎(疽)始起,取商牢,渍醯中,以熨其种(肿)处”,以减毒缓和药性。服用商陆的鲜品或生品可导致腹痛腹泻,是由商陆中皂苷类成分引起的。研究表明,醋制商陆后,商陆生品及其正丁醇部位中各种皂苷类成分的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其毒性成分含量明显下降[31]。甘遂、大戟、芫花的有效成分均为有毒的甙类,其可被醋酸水解变成衍生物从而减弱毒性。

4 小结

醋制中药萌芽于《五十二病方》时期,经历过宋的繁盛到金元的质疑后,醋制理论在明代完全确立。“酸入肝”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点,中药药性理论为关键,使炮制中药得到更好的理论传承和临床应用依据。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食醋还被发掘出很多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如杀菌抗病毒、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治胃病、防治糖尿病、抗癌、防治肝肾疾病、美容、杀虫等。而关于醋制在矿物药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希望今后能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并在传统炮制技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使醋制的炮制方法得到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本草炮制中药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我的梦想
分析半夏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药效的影响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中药零食”怎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