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来到我们文工团

2019-07-10 15:05何广华何明圆
党史纵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工团时任贺龙

何广华 何明圆

摆在笔者面前的是一张62年前的照片,照片上的周恩来面带微笑,用手指着当时重庆市文工团的团长李庆升,亲切地与之交谈。坐在后三排的那个长相甜美、身材高挑的姑娘,名叫罗然,她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周恩来,聆听总理的教诲。

“这张照片拍于1957年,那时我才27岁,风华正茂。当时,周总理和贺老总出访欧亚11国后回国,路过重庆作短暂休息,专门来文工团观看正在上演的《日出》,并亲切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62年来,罗然一直将这张照片视为珍宝,从不轻易示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年周总理接见我们时,我还是个年轻人,转瞬之间,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罗然万分感慨。

1930年6月,罗然出生在四川广元市利州区宝轮镇,从小极具音乐天赋,1947年春考入成都南虹艺专,1950年考入四川省艺专(即四川音乐学院前身)音乐系。朝鲜战争爆发后,20岁的她毅然报名参军,任川北军区文工团乐队队员。穿上军装的罗然照了平生第一张半身侧面像,照片上的她英姿勃发,风采照人。

1953年3月,罗然转业到重庆西南团工委青年文工团。后由于西南区撤销,文工团被解散,罗然进入重庆市文工团,在乐队拉手风琴,弹钢琴。

“我这辈子,最大的幸福是见到了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并和周总理跳过舞,合过影。”周恩来朴实的作风、长者的风范、优雅的舞步,让罗然印象深刻,那幸福的经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拍板剧本《四十年的愿望》

1953年,重庆市文工团(1958年1月改名为市话剧团)按照市委的指示,创作了反映成渝铁路建设的话剧《四十年的愿望》。时任市委宣传部长的任白戈为这个剧本的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剧本由团长李庆升执笔,初稿出来后,市委便召开常委会讨论,剧作者全部列席市委常委会参加讨论。

李庆升系山东临沂人。1939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期间,在山东省陇海铁路北担任武工队长,进军西南后转业从事文艺工作,任重庆市文工团团长。

话剧《四十年的愿望》在重庆演出时,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著名导演吴雪看中,便调创作组去北京修改剧本。在中国作协书记光未然的指导帮助下,经过数月奋战,剧本终于定稿,由洪深导演搬上了话剧舞台,并通过了时任文化部部长周扬的审查。

时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南局第三书记的贺龙得知此事后,匆匆赶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他虽然没有看过修改后的剧本,但他看过在重庆的演出,对该剧还保留着重庆演出时的印象。贺龙认为戏不成熟,应该暂停上演,并打算请中央领导看后再定夺。这下青艺着了慌,演出宣传马上停止,票也不敢卖了。

贺龙的动作也快,第二天晚上便请来了周恩来,还有时任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及各方面的负责人。

戏演完后,周恩来立即主持会议,并首先表态,认为这个戏写的是铁路工人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西南人民修建成渝铁路40年愿望的事迹,表达了建设祖国的热情,方向正确,应该肯定。

随后,周恩来又让大家提出缺点好让作者修改,并首先指出剧中应有军代表出场,军代表是负责干部,他不出场不合适;接着又询问大家最后通车的尾声要不要保留?他认为尾声还是需要的,因为人民要看到愿望的实现才满足。周恩来的意见既中肯又具体,令全体创作人员深受感动。

当晚,按周恩来的意见,主创人员将剧本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军代表上场的剧情。在周恩来的关心指导下,《四十年的愿望》如期上演,轰动一时,并连续公演135场,全国15个省市剧团纷纷演出该剧。

《四十年的愿望》在全國广大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周恩来认为这部戏“是一出歌颂中国工人阶级的好戏”,贺龙称赞其是“第一部反映我国大规模生产建设的剧本”,还把这个戏带到朝鲜去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这出戏还先后在南京、上海演出。

1956年,《四十年的愿望》荣获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演出一等奖等7项大奖。

与大家讨论剧情

1957年初春,周恩来、贺龙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了欧亚11国,前后历时80天,行程10.8万公里。访问结束后,周恩来一行从锡兰(今斯里兰卡)回国,2月8日由昆明来到重庆,决定先休整几天再回北京。

2月10日晚,周恩来和贺龙、李井泉等领导同志一道,来到重庆抗建堂观看话剧《日出》。周恩来对抗建堂非常熟悉,看着这座陈旧的建筑,他对身边的人说道:“这是抗建堂嘛,抗战时期我在这里看过许多戏。”

抗建堂是重庆一座专供演映抗战戏剧电影的著名剧场,颇有来历。

1940年4月,郭沫若兼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的中国万岁剧团团长,他立志要在纯阳洞高达275级石梯的半坡上,兴建一个话剧剧场,以解决当时重庆戏剧队伍云集、名家荟萃,而剧场奇缺的困难。著名导演史东山的夫人华旦妮具体负责改建事项。

抗建堂坐落于重庆渝中区上纯阳洞街13号,占地面积1321平方米,建筑面积817.22平方米。剧场坐北朝南,为中西式两层砖木结构楼房,有堂厢、楼厢和工作室,设有860个座位。1942年12月改建竣工后,座位增至1000座。建成后的剧场,音响效果很好,大小适中,是演话剧的理想场地。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亲笔题写了“抗建堂”三字,取自当时最流行的口号“抗战必胜,建国必成”。

从1941年4月到1945年抗战胜利,抗建堂共上演了33出大型话剧,其中《北京人》《棠棣之花》《牛郎织女》《风雪夜归人》《清宫外史》《芳草天涯》都是名剧首演,轰动大后方。这些话剧在编剧、导演艺术上都极为成功,在中国话剧史上谱写出光辉的篇章,留下了许多传颂至今的佳话。老一辈戏剧家郭沫若、曹禺、夏衍、阳翰笙、陈白尘、吴祖光,著名演员舒绣文、蓝马、白杨、张瑞芳、陶金、耿震、谢添、秦怡等都曾在这里挥洒汗水,演出了一幕幕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建堂”改名为红旗剧场。

猜你喜欢
文工团时任贺龙
蒋介石唯一一次约见贺龙:这人可怕,以后不约
汪立三在合江农垦局文工团
1949 开国大典阅兵
贺龙威望哪里来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时任:定格美丽青春
贺龙火烧裂口
巴基斯坦警方 要抓穆沙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