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2019-07-11 05:03邹汶君张琦
新媒体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邹汶君 张琦

摘  要  重大自然灾害的舆情变异已经成为常态,公众的根本诉求得不到满足时,最终指向往往偏向政府,进而引发“次生舆情”的大规模爆发。通过构建自然灾害风险指标体系,结合我国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特征以及国外成熟的应急管理经验,提出相应对策,为我国政府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8-0001-04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仅2018年受灾人数就达到了1.3亿人,直接经济损失更是高达到2 644.6亿元[1],一方面这些事件对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一旦处理不当极其容易引发后续的连锁舆情动荡,造成社会治理和维护稳定方面的风险。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转型期,不管是有关社会的风险,还是有关公民个人的风险,都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多变化性,加强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研究和處置工作,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防范负面情绪爆发,有利于防范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风险扩大,有较强的理论借鉴意义和实务参考意义。

1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根据CNNIC于2019年2月发布的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2]。在这个全民上网的时代,网民情绪极易受到媒体煽动,因此,预判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依据特征、趋势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政府应对自然灾害舆情提供学术上的建议。本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中“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相关主题文献进行除重整理,利用Citespace软件对其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四大关键词聚类,如图1、表1所示。

目前,我国针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四个主题,分别是:一是积极与国外沟通交流应急管理经验,取其精华完善应急救援机制;二是国外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政府、新媒体引导方向研究;三是政府舆情治理体系有待完善;四是灾害发生后更要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总体观之,学术界目前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的研究仍以政策建议为主,虽然已经开始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方式对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进行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舆情监测方面。本文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2018年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为例,分析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发展态势,依据相关舆情的特征规律制定相应对策,最终实现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2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传播机理

2016年2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两家单位联合出台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20],部署要求落实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随后又对工作进行了进一步的指示。随着政务公开工作的持续推进,人们不仅关注着重大自然灾害的灾情,也持续关注着应急救援、政府执政能力等热点问题。其中2018年涉及到群众利益的重大自然灾害舆情重点事件如表2所示。

2.1  重大自然灾害舆情信息传播规律

中国国富民强,地大物博,自然资源蕴含丰富,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自然条件确实非常复杂,很多国土面积地形、地势险峻,不容易开发利用。而且,纵观以往,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破坏性很大的,给国家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心理都带来了极其严重的不利影响。由此可见,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主观、客观影响必然更加严重,当灾害发生后,如何尽可能地控制好网络舆情发展及控制其态势走势,是有关部门和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难题。通过有关网站和网友分析总结的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数据我们看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进展,人们对重大自然灾害信息的获取速度增加[21]。同时,随着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的出现,随之而来的网络舆情热点也突增,很多网友的思维情绪特别容易受到自然灾害信息传播的影响,一旦出现负面消息或者虚假舆情信息,极短时间内就往往出现了大量的悲愤和恐慌等负面情绪。根据网络舆情信息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快捷性、覆盖面广等特征,对网络舆情信息检测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为了更好地针对灾害信息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应对灾害舆情信息传播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随着我国对电子信息技术和手持智能终端平台技术的创新和设计,以及各种新型网络媒介的推广,网络为舆情信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渠道,便于网友对灾情和救援信息进行更快速的获取。

2.2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传播特征

2.2.1  即时性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能通过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关注已经发生的事情,还能通过直播实时接收新消息并参与讨论,这一现象在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上表现极为明显。以2018年8月13日发生的云南通海地震为例,8月13日1:45中国地震台网速报在微博发布消息称通海发生地震,1:46网友纷纷留言说“在昆明都感觉到了,好晃”,随后每隔几分钟都有新的监测发出。社交媒体在发挥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的同时,也助长了网上谣言的扩散。8月13日23时左右,出现所谓地震局预测消息称将在23时40分发生6级地震,造成大面积恐慌,好在官网及时辟谣,降低了不良影响。网络不仅能帮助知识文化的传播也会助长谣言滋生,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即时性这一特征。

2.2.2  内容复杂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即时地对各类事件进行讨论,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匿名性,致使网络舆情环境缺乏秩序,重大自然灾害舆情内容更是比较复杂,对于可预见性自然灾害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灾害情况,而对于突发性自然灾害人们更关注相关部门应对灾情的态度。以2018年9月16日的山竹台风为例,早在“山竹”还未到来之前,有关部门就已经做出了预测,因此9月初网上关于山竹的讨论就十分火热,“广东人最后的倔强”等都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相比于以往沉重的自然灾害舆情,这类舆情话题相对幽默,网民情感也比较正面。相较于此,发生于2018年8月的山东寿光水灾的舆论则十分消极,同样是台风引起的财产损失,网友将村民的严重损失归结为政府应急预案设置不合理,导致舆论场上怨声载道,“群体极化”现象被激发。由此可见,网民对于各类自然灾害舆情的态度不尽相同,因此自然灾害舆情具有复杂性。

2.2.3  突发性

以往,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通过新闻报道传播,受到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传播速度慢,舆情传播速度也相对较慢,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民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速度快,网民言论更加自由,舆情传播速度也随之加快,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舆情量常常呈直线上升趋势,如图3,以2018年2月的花莲地震为例。花莲地震一经报道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话题讨论量和媒体关注度都呈直线增长。人们不仅关注地震灾情更关注政府有无完善的应急预案,能否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因此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舆情也往往伴随着人民对政府执政能力的监督。

3  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2018年应急管理部正式成立,使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集中,有利于统一指挥和调度,但是,自然灾害发生时,公众关注的不仅仅是灾情,还有相关部门应对灾情的能力和态度,应急管理部等政府部门若不能及时高效地处置灾情、回应舆情,容易造成公众负面情绪淤积。结合国外有益经验,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自然灾害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3.1  灾前:建立和完善灾情、舆情预警系统

3.1.1  从根源抓起,提高灾情预警技术

我国的灾害预警部门有气象局、地震局,气象预警技术我国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及时向国家各部门传递相关灾害预警信息,有利于各部门及时采取减灾应急措施。相比于气象局,地震局的信息则相对滞后,由于地震预警技术尚待完善,地震信息往往在地震发生之后才能监测出,常常使政府工作处于被动状态。因此,提高灾情预警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灾情预警信息库,通过遥感、遥测记录、分析数据,建立海、陆、空、人四位一体的灾情预警信息网,防灾情于未然。

3.1.2  从途径抓起,健全自然灾害网络舆情预警系统

舆情预警是应对舆情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建立自然灾害网络舆情语料库,构建风险评估体系,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类,包括地震、洪涝灾害、台风在内的自然灾害舆论场,当舆情信息达到预警指标,及时启动舆情预警预案,利用科技手段防患于未然。

3.2  救灾:多方联动加快自然灾害清理与救助

3.2.1  依照预案,有条不紊开展救援行动

通过对日本和澳大利亚应急管理经验的借鉴,我国的应急救援流程应更加细化,按灾害类型确定指挥领导,专人专用,减少伤害民众感情的事件发生。从领导层面来说,要求我国政府切实了解领导干部工作能力重点,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其次,我国建立应急管理部之后将更有利于救援行动的开展,责任明确分工细化,因此从制度层面来说,细化应急救援行动责任分工和明确联动机制,有利于救援行动有序开展。

3.2.2  监控舆情,控制谣言

舆情监控是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从中了解自然灾害风险源情况,还有利于了解公众认知能力和情绪变化,促使政府及时采取更准确的方式发布灾情信息,有利于稳定灾民情绪,减少次生舆情的发生。

3.3  灾后:满足民众温饱诉求

自然灾害发生后,灾民经济受到巨大损失,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稳定灾民情绪,极易导致次生舆情的发生,政府应重视灾后重建,不仅要重建灾民住房,还要为灾民提供就业保障,恢复灾民生活能力。建立健全灾区失业保险制度及灾后经济补贴制度[21],为因自然灾害而失掉工作的人提供一定比例的经济援助,保障正常生活。完善灾区再就业服务[22],开通求职热线等专门的求职通道,为灾区群众提供再就业机会。

参考文献

[1]国家减灾网:减灾要闻.一图读懂2018年全国自然灾害基本情况.应急管理部[EB/OL].[2019-01-14].http://www.jianzai.gov.cn/jzyw/9049.j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9-02-28].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2/t20190228_70645.htm.

[3]孔锋,吕丽莉,王一飞,等.“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及其战略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2):214-216,20.

[4]夏一雪,袁野,張文才,等.面向大数据的网络舆情异常数据监测与应用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6):80-85.

[5]徐昕,孔德育,邓月飞.基于2018年云南通海5.0级地震的历史震区网络舆情应对初步分析[J].高原地震,2018,30(3):48-51.

[6]温珺涵,高慧军.自然灾害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策略研究——以河北邢台7.19洪涝为例[J].阴山学刊,2017,30(1):10-15.

[7]黄锦仪.特重大自然灾害救助转化为网络公共事件成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以余姚“菲特”台风灾害救助为切入点[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29(2):1-8.

[8]兰月新,刘冰月,张鹏,等.基于舆情大数据的网民关注度转移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10):10-15.

[9]童威.浅谈英国应对自然灾害的研究[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08,23(4):36-39.

[10]赵振宇,魏猛.在突发事件中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以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事件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2(8):25-27.

[11]李树林.自然灾害事件中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J].新闻知识,2008(9):35-36.

[12]蒲红果.借助微博提高舆论引导的传播力和有效性——以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舆论引导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2(8):5-8.

[13]夏一雪,兰月新,赵玉敏.大数据背景下网络舆情信息异化控制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8,38(2):3-11.

[14]孙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15]顾金土,邱昊.农村自然灾害的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3,25(3):134-137.

[16]张洁,勇素华.应对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机制研究——基于“议程设置”理论[J].理论导刊,2014(6):22-26.

[17]吴吉东,何鑫,王菜林,等.自然灾害损失分类及评估研究评述[J].灾害学,2018,33(4):157-163.

[18]焦子宇,董小玉.慈善机构如何利用危机重塑公信力——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3(6):8-11.

[19]张正涛,李宁,冯介玲,等.从重建资金与效率角度定量评估灾后经济恢复力的变化——以武汉市“2016.07.06”暴雨洪涝灾害为例[J].灾害学,2018,33(4):211-216.

[20]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0].http://www.gov.cn/xinwen/2016-02/17/content_5042630.htm.

[21]刘芯会.从国外巨灾保险制度看我国的立法选择[J].知识经济,2015(1):25-26.

[22]刘燕斌.国外特大自然灾害后政府和国际组织实施的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措施[J].中国就业,2008(7):14-16.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与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