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媒体融合的路径探析

2019-07-12 05:34董向慧吴阿娟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社交时代

□ 文/董向慧 吴阿娟 陈 杰

内容提要 面对5G技术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推广和各大传媒机构的抢先布局,本文讨论了5G技术将为传播形态、传播格局带来的影响,5G时代的媒体融合将采取何种路径等问题。

每一次互联网信息传输技术的迭代都会带来传播形态、传播格局、媒体产品变迁。信息传输技术从2G到3G再到4G,传播形态相应地经历了从文字到图片再到视频的升级,传播格局走过了网络论坛、社交媒体和移动短视频时代。如今,5G技术已距离我们越来越近。据工信部发布的通知以及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运营机构的布局,5G技术将在2020年正式商用。

在5G技术大规模推广之前,各大传媒机构抢先布局。2018年12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及华为公司在北京共同签署合作建设5G新媒体平台框架协议,启动建设我国首个基于5G技术的国家级新媒体平台。2019年1月15日,抖音正式推出视频社交产品“多闪”,被业界视为布局5G时代的信号。那么,5G技术将为传播形态、传播格局带来怎样的影响,5G时代的媒体融合将采取何种路径,探讨这些问题已远非前瞻性讨论,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一、5G时代的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其传输速度约为4G技术的100倍,时延为4G的1/5,连接密度为4G的10倍,具有超快传输、超低卡顿、超大连接的特点。如果说4G技术实现了人与人的紧密连接,5G技术则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全面连接,将在物联网、自动驾驶、智能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引领全新的革命。这将使得媒体融合所面对的用户思维、媒介环境、互联网形态等出现显著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由注重信息传播到重视真实体验、由现实社交向场景社交转化、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

(一)由注重信息传播到重视真实体验

4G时代的传播形态具有视听化特征,以抖音、快手短视频软件和喜马拉雅FM等网络电台的迅速崛起为代表。同时,网络自制剧、微电影、自制短视频等各种视听媒体产品传播迅猛。而在5G时代,由于数据传输速度的急剧增长,视觉类媒体产品突破了4G技术的延迟、卡顿束缚,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的加入扫清了障碍,这将为各类视频类媒体产品的创新提供广阔空间,极大地提升用户的沉浸式交互体验。譬如,用户可以通过使用VR设备,在电视机前“身临其境”地收看各类体育赛事、演唱会,或为读者提供交互性、沉浸性的3D流媒体影像,让读者“现场”看新闻。简而言之,5G技术极大提升了视频产品的维度、拓展了视频产品的空间,使得传播与文化消费、文化娱乐的边界变得模糊,传播的目的不仅注重信息的交流、交换,更注重与用户的体验共享,最大限度让用户进入真实的事件场景与现场。

(二)由现实社交向场景社交转化

在4G时代,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已重构了由媒体机构主导的传播格局,使个体用户成为传播主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微博、微信作为平台级媒体,其社交关系很大程度上仍是基于真实、现实的社会关系,如血缘、业缘、地缘等。在社交媒体中,用户依然隔着屏幕交流,难以克服空间的距离。而在5G时代,VR技术的引入将重构社交的场景,使得社交实现“在场”,并创造出各种虚拟的社交场景[1]。在5G时代,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社交媒体将不仅是现实社交与社会关系的承载平台,还能再造出各种社交场景。譬如,通过佩戴VR设备,用户可以“进入”虚拟的网络空间,在风景区、海域、太空等各类场景中对话、交流、互动。同时,各种文娱活动也将与场景社交无缝连接,用户可以在虚拟场景中进行体育比赛、真人游戏,极大地提升社交的趣味性和黏性。

■ 上图为2019年4月27日,媒体记者在北京世园会新闻中心体验应用5G移动通讯的手机视频直播。(新华社记者 李欣/摄)■ 下图为2019年4月2日,德国诺威工博会上拍摄的“5G Arena”展区内的5G字样投影灯饰。

(三)由“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变

马化腾说,过去2G、3G、4G更多是发展了消费互联网,5G不仅服务消费互联网,还将给产业互联网带来更大的动力。消费互联网的特点是广泛连接用户,而产业互联网的特点是深度连接用户、智能终端。在4G时代,广泛连接的“互联网+”成为主导,而在5G时代,随着数据信息、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普及,各个领域将出现“泛数字化”与“泛媒体化”,重度垂直的“+互联网”将成为趋势。与之相应的是,5G时代传播形态也将向着重度垂直方向演进,产业、技术、设备借助物联网等技术,其自身将具有媒体属性与功能。譬如,智能健康终端将能够广泛收集用户健康数据,成为各种健康类新闻资讯的提供者;VR设备将大量积累用户文娱消费数据,成为文化消费市场资讯的生产者与数据商等。

二、5G时代的媒体融合路径思考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进步比传播内容的改变更具研究价值,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在媒体融合进入深水期的今天,传统媒体、新媒体如何从“相加”到“相乘”再走向相融,这是5G时代来临之际尤其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传播形态、传播格局的变迁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机会,也提出了挑战。基于由信息传播到真实体验、现实社交向场景社交、“互联网+”到“+互联网”的变化,5G时代的媒体融合有以下可能的路径选择。

(一)以直播、VR新闻为切入点

5G时代带来最显著的改变是视听形态媒体的极大改善与提升,用户观看媒体不仅是为了获知信息资讯,更是为了获得仿真、逼真体验。目前,国内外诸多媒体已开始在重大新闻报道中试水直播、VR新闻。而在5G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可充分发挥其公信力优势,派出记者在各种重大会议、体育赛事、演唱会进行直播,同时运用各种计算机辅助、无人机等技术设备,通过VR、AR等手段让用户通过电视、电脑等终端获得身在现场甚至优于现场的观感和体验,这将是极有市场潜力的增长点。而对于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说,随着5G技术对视频传输卡顿多、速度慢等“痛点”的克服,VR新闻将不再是小众、非主流的新闻品类,而是必备。在一些重大题材、重大事件中,制作沉浸式、交互式的VR新闻,提升用户的参与式体验,这是传统媒体适应5G时代的另一个切口。

■ 上图为2019年2月27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两名参观者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的5G标识旁握手。(新华社/法新)■ 下图为2019年3月31日,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拍摄的5G网络技术的标识。(新华社/欧新)

(二)重视培育与打造IP

在5G时代,伴随场景社交的普及,围绕着IP的各类虚拟空间、二次元人物、游戏、真人游戏等将成为新的传媒文化产业增长点。比如,提早布局5G技术的咪咕公司拥有“我们一起上春晚”“中国国宝大会”、次元偶像麟&犀、美影厂国漫等一系列知名IP,触点遍布影视、综艺、赛事等多个领域。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以培育IP的思路做策划,将节目、专栏、报道的制作与IP打造紧密联系,这将是适应和引领5G时代的必由之路。围绕着IP培育,传统媒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将采编队伍的人才培养作为IP培育的重要手段,打造垂直直播领域的“网红记者”“网红主持人”等;另一方面,在栏目、节目的策划创新中引入IP思维,将场景社交、场景互动与栏目、节目无缝结合,最大化媒体产品的衍生价值及产业链价值。

(三)用好“+互联网”深耕垂直领域

5G时代将是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同步发展,“互联网+”向“+互联网”转化的时代。因而,传统媒体既要坚守消费互联网,也应放眼产业互联网,用好“+互联网”带来的广阔蓝海。首先,密切关注产业互联网在数字化、智能化过程中的数据“溢出”效应,提早布局智能医疗终端、智能穿戴、VR设备等硬件产品的数据共享开发,实现新闻生产的“数据驱动”;其次,深耕金融、体育、餐饮、教育、健康等垂直领域,尤其关注应用于各垂直领域的智能终端设备,将垂直领域的新闻资讯生产、推送与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进行对接,实现新闻形态的多样化和传播的精准化。

(四)传媒产业理念与产品创新

新媒体冲击下,不少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因而,媒体融合过程中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促进,补上传统媒体资本不足、盈利能力下降的“短板”一直是媒体融合的重点也是难点。鉴于此,传统媒体产业理念与产品的创新将成为支撑媒体融合进程的“后盾”,也是媒体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伴随5G时代的到来,泛文娱消费已是大势所趋,这为传统媒体的产业理念、模式更是带来巨大挑战。可以预见的是,在注重场景社交、真实体验、重度垂直的5G时代,传统的捆绑、插播式广告将不为用户青睐,而基于用户阅读、体验习惯的“嵌入式”推送、广告将井喷式出现。对此,传统媒体应将5G时代的媒体融合与传媒产业发展综合考量,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长进行选择,从延伸媒体产业链的角度考量媒体融合的优先步骤与路径选择。

【注释】

[1]张洪忠,丁磊:《5G时代的VR社交会取代微信吗》,《新闻与写作》,2018年第7期。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社交时代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