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及突破路径

2019-07-12 05:34文/陈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黏性受众内容

□ 文/陈 婷

内容提要 本文从Vlog与短视频的差异出发,分析Vlog在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为Vlog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短视频在经过近两年的裂变式增长之后,逐渐进入下半场。与此同时,视频博客(Vlog)借助移动社交平台蓬勃发展,被认为是下一个流量风口,引来众多内容创作者争相模仿。Vlog,即video blog,中文译作视频博客,是创作者通过拍摄视频的方式来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一种视频日志。Vlog作为一个舶来品,就目前而言,它在中国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内容创作者在对Vlog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盲目转型,企图在新流量红利下分一杯羹,但却导致Vlog失去了原有的深度和质感。本文从Vlog与短视频的差异出发,分析Vlog在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再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力求为Vlog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一些解决思路。

一、Vlog与短视频的差异

短视频在大热两年之后,抢占了越来越多注意力和受众市场。作为国内新涌现的视频形式,Vlog很容易和短视频混为一谈,但实际上,Vlog与传统短视频有着本质上的差别。第一,Vlog具有非虚构性,它强调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而短视频具有强烈的风格化色彩,表演成分较重。第二,Vlog具有个体特征,它注重自我表达,带有鲜明的

二、Vlog在中国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总体成本高,短期内难以变现

首先,Vlog的专业性对拍摄器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防止画面抖动,保证画面质感,创作者们通常使用成本较高的专业摄影器材,从而增大了Vlog的制作成本。同时,Vlog的故事性特点对创作者的拍摄技巧与视频制作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从而增加了其创作难度。因此,Vlog的创作门槛和制作成本都是传统短视频所无法匹及的。但是如此高投入的Vlog,却无法在短期内实现高产出。原因有两点,首先,Vlog是对个人生活的真实记录与分享,着重于自我表达,主题内容非常局限。受众可能会在意陌生人的表演,却很难去关心陌生人的生活,因此难以形成二次传播,实现工业化生产和裂变式增长。其次,尽管Vlog所包含的信息浓度远远高于短视频,但是在内容快销时代,它却与碎片化和快节奏趋势相悖,难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因此,短期内无法商业变现势必会打击创作者的信心,从而影响Vlog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二)内容高格调,脱离下沉市场

随着消费升级的下沉,位于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被看作一片蓝海,潜力无限。各大平台纷纷瞄准二线以下城市的受众群体,期许在新流量红利下分一杯羹。根据“酷鹅用户研究院”发布的名为《深度解读三四线用户互联网生活》的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受众更加偏爱主流大众产品内容,而对于小众有调性的内容缺乏兴趣。Vlog作为一种极具艺术气息的内容形式,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它的目标是将生活拍摄得具有故事性和艺术性。这样高格调的内容,本就与下沉市场相悖。同时,Vlog相对较高的信息密度,更是让主诉娱乐休闲的下沉用户望而却步。因此,脱离下沉市场是Vlog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创新难度大,内容趋于同质化

个人色彩。第三,Vlog具有故事性,它通常有结构,有主题,强调将生活中平凡的琐事讲成故事。第四,Vlog的信息量大且浓度高,传统短视频通常以秒为单位,而Vlog的时长则至少是5分钟及以上,相对较长的时长也使得它所包含的信息量远远高于短视频。第五,Vlog具有专业性,它不同于短视频的简单手机拍摄,高标准的摄影器材、创作者的拍摄思维和剪辑技术都与Vlog的质量息息相关,这条技术鸿沟也是普通短视频创作者所难以逾越的。

从目前来看,国内的Vlog领域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内容大同小异。首先,选题稀缺,纵观各大平台的Vlog内容,无非是旅游、美食、学习、美妆、聊天等日常事件,创新性不足。其次,制作思维局限,小清新、文艺风、小资情调的风格广受创作者追捧,相互模仿,套路化趋势明显。最后,主题不明显,创作者为保证画面精美,通常采用大量的慢镜头加上快节奏的剪辑,制作出的作品更像是充满仪式感的生活流水账,未经过内容策划,加入创作者的个人想法,缺乏质感和深度。

□ 新重庆客户端推出的《双语创意Vlog|“洋气”小姐姐说山城还能这样“晒”》

(四)平台单一,生态链闭环未形成

Vlog作为一个新兴外来事物,在我国的自由度和接受度远不及国外,爆点遥不可及,目前仅达到一种小范围的“狂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尚未形成适合Vlog发展的生态链模式。首先,我国缺乏专供Vlog发布的视频平台。主流视频平台如爱奇艺、优酷等都以影视剧为主,缺乏Vlog必需的UGC元素,而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又没有培养出长视频的观看习惯,而目前较为集中的Vlog发布平台——哔哩哔哩,又因ACG文化给受众留下了刻板印象。缺乏专门的Vlog平台,也使得富有黏性的分享社区难以形成,从而阻碍Vlog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其次,缺乏专业的创作者。如上文所述,Vlog的策划制作的门槛较高,尽管自2018年起,陆陆续续有创作者开始模仿明星,制作自己的Vlog,但是质量远不能达到专业Vlogger的水平。最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众所周知,广告与流量是目前互联网盈利的主要模式,而Vlog的高格调内容就与普通广告推广格格不入,但在Vlog创作初期,平台方又没有对于Vlog创作者的鼓励政策,这也从侧面打击了创作者的积极性。

(五)网络时代,隐私保护成考验

Vlog说到底是一种生活日记,将自己的日记公之于众,对于很多中国用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近年来网络上隐私泄露问题频发,网友的隐私保护意识也逐年增强,而Vlog讲求对生活进行真实记录,拥有极大的个人特征,也容易导致隐私泄漏,这一点也使得许多创作者望而却步。

三、Vlog在中国发展的突破路径

(一)提升受众黏性,提高粉丝经济转化率

Vlog虽然商业变现缓慢,但是它内容的真实性所带来的说服力,也极易带来一批高黏性的受众。一旦受众黏性形成,内容IP和粉丝经济的养成就仅仅是时间问题。创作者在镜头中展现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为受众描绘出一个可信赖的个人化形象,当受众认同一个创作者的生活方式,并通过Vlog深度地了解到他的个人生活时,传受双方就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关系链,即粉丝黏性,而这种黏性恰恰是Vlog商业价值的来源。在黏性形成后,创作者再为品牌或产品背书,受众就更具认同感,也能获得更好的转化效果。因此,高黏性的粉丝社群必然会使Vlog的粉丝经济转化率高于传统短视频。

(二)挖掘Vlog特色,实现垂直细分

随着短视频进入沉淀冷却期,受众开始对缺乏思考的短视频产生审美疲劳。Vlog要想在中国扎根,就必须挖掘自身特色,与传统短视频划清界限。首先,突出真实记录特色,强调去表演化。说到底,Vlog能在短视频大热之后崭露头角,一方面是因为受众对表演成分过重的短视频产生了审美疲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真实记录的Vlog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因此,坚持真实性原则不动摇是Vlog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次,突出舶来品的特色,“洋气”。Vlog起源于海外,我们更应发扬它舶来品的特色。在大部分国人眼中,舶来品似乎与“洋气”“时髦”等褒义词画等号。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强调其舶来品特点,也能吸引到更为广泛的注意力。最后,突出人格化的特色,打造个人IP。Vlog本就注重自我表达,具有极强的个人特征,这恰恰是打造个人IP的优良条件。另一方面,自带流量的个人IP也为后期粉丝经济变现奠定了基础。在挖掘出Vlog特色之后,再根据特色对市场进行垂直细分,不迎合受众市场,实现小众化、多样化,才是Vlog在中国发展的可靠道路。

(三)选题多样化,深耕优质内容

如前文所述,Vlog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而其主要原因是选题的单一性。首先,Vlog的选题要贴近生活,但绝对不能是简单的生活流水账。Vlog拍日常,但又不能只有日常。创作者在选题时应进行详细的内容策划,这并不是要求创作者对Vlog的脚本进行策划,而是要创作者发散思维,去发掘生活中有意思的、受众感兴趣的趣事。其次,创作者应深耕优质内容。近年来,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争论甚嚣尘上,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优质的内容始终是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绝佳方式。相较于短视频来说,Vlog更加具有传媒产品的特性,更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同时,与短视频不同,Vlog更加小众、更具深度。短视频可以简单地依据算法推送到广大受众,但是Vlog绝不能跌入依赖算法的盲区,即不能一味地寄希望于算法来挖掘用户,用优质内容吸引受众才是Vlog发展的最佳道路。

(四)多方联动,实现生态链闭环

Vlog要在中国发展,首先就需要一个专供Vlog发布的平台,在此可以借鉴短视频平台“抖音”的成功经验,抖音以今日头条为品牌背书,在短时间内就吸引到了大量的注意力。Vlog要想脱离目前的视频平台,自立门户创建发布平台并非易事,不如以目前的视频平台作为靠山,打造专注于Vlog创作发布的UGC平台。其次,引入头部账号,保证Vlog的质量。众所周知,“求关注”是粉丝经济形成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难的一环。因此,在保证Vlog的专业性的同时,让原有头部账号转型,也许是进行粉丝维护的最好方式。再次,依据平台建立用户社区,把Vlog做成社交。Vlog是对个人日常生活的记录,观看他人的Vlog也是了解他人的渠道。Vlog可以帮助用户互相了解,促进互动,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形式。因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将发布平台做成用户社区,从而提高粉丝黏性。最后,借鉴YouTube的成功经验,鼓励创作者实现商业变现。Vlog已经在YouTube发展了六年之久,我们应该吸取YouTube的成功经验,特别在商业模式方面。除去广告、品牌推广等变现方式,YouTube对于创作者创作初期也有一定的鼓励政策,如依靠Vlog的播放量和点击率对创作者进行补助等,这也从侧面激励了创作者。环环相扣,Vlog才能在我国实现良性发展。

(五)重新定义隐私,培养用户分享意愿

与微博相似,Vlog属于弱关系社交。在这种社交关系下,隐私将被重新定义。隐私重定义,并不代表隐私保护不重要,而是因为弱关系社区更像是一个公开的舞台,用户可以肆无忌惮地展示自己,而不用担心被周遭的亲友熟知。与之相反,只有强关系社区中,用户才会为维护自我形象或保护隐私而谨言慎行。因此,在经过多年的弱关系社交培养后,用户对于Vlog所分享的内容,早已心知肚明。这也从侧面证明,具有强烈隐私保护意识的人或许不适合做Vlog创作者,从而筛选掉了大部分的创作者。同时,对于平台方面,更应进行审查,加强监管,注重隐私保护,绝不可逾越侵犯个人隐私这条红线,力求创造一个隐私安全的社区,从而培养用户的分享创作意愿。

四、结语

在短视频逐步进入沉淀冷却期后,Vlog这种内容形式有希望成为新的流量解药。但是Vlog的专业性、高成本等鸿沟难以逾越,同质化、无社区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人都可以拍Vlog,但不是人人都能成为Vlogger。如果人人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为追求商业利益而盲目跟风“入坑”,那么必然会两败俱伤。因此,要想Vlog在中国实现健康发展,必然要筛选掉一大部分盲目的内容创作者。保证Vlog市场垂直化、内容有营养、创作者不跟风,让适合做Vlog的人来做Vlog,才是Vlog在中国发展的最好途径。如果Vlog被短视频思维左右,一味地迎合受众市场,急于追求商业利益,摒弃自身特色,那么它也并不算真正地来过中国。

猜你喜欢
黏性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富硒产业需要强化“黏性”——安康能否玩转“硒+”
如何运用播音主持技巧增强受众黏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玩油灰黏性物成网红
基层农行提高客户黏性浅析
主要内容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