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现状与改进建议—基于CNKI数据库的讨论分析

2019-07-12 05:34颜世健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偏向精准文章

□ 文/颜世健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精准扶贫战略进入攻坚阶段,当前对于精准扶贫政策的宣传工作日益处于关键地位。本文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5年-2018年间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文献进行整合与梳理,反映当前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现状。

2018年8月15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脱贫攻坚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级媒体应积极组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推出一批脱贫攻坚重点新闻报道。本文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检索词汇,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进行主题检索,检索的文献分类目录选定信息科技-新闻与传媒、信息科技-出版,时间范围划分为自2013年11月至2018年8月。在剔除报纸评论、随笔、编者按等文章后,共得到符合本次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共105篇。

一、研究总体情况

□ 图1.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数量分布

“精准扶贫”概念于2013年底首次提出。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出现于2015年10月(《新闻战线》2015年第20期),以湖北电视台的扶贫节目《陇上行》为例,对电视媒介的“精准扶贫”进行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尝试性建议。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2018年为不完整统计),且从2016年开始每年的发文量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情况。出现研究数量持续增长的原因与“精准扶贫”战略的发展进程相关。一是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推动。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各级媒体需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宣传工作。二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落实。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宣传中的共性问题得以归纳,有效的宣传策略和经验措施也得以总结,引发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学者进行更多思考。

从出版刊物上来看,《中国记者》《新闻战线》《中国地市报人》《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发了最多有关“精准扶贫”报道的文章,其中不乏对于“精准扶贫”报道的专栏,如《中国记者》的“视点:发展传播学框架下的精准扶贫报道”;《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的“聚焦:广电媒体助力脱贫攻坚”;《青年记者》的“前沿报告:扶贫报道背后的行与思”等。

二、研究主体分析

1.作者类型分布。经统计发现,在总数为105篇的样本文章中,业界作者数量(119人)要远大于学界作者数量,研究主体为新闻从业人员而非新闻学者(由于样本中的部分文章由多位作者合著,故作者的数量会大于文章的总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与“精准扶贫”议题本身有关。“精准扶贫”本身便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自然会偏向新闻实务而非理论性的方向。

2.合著情况分析。合作度和合作率反映了某一种期刊或者某一学科论文作者合作智能发挥程度,数值越高,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具体计算方法为:合作度=(某种期刊一定时期内)作者总数/(某种期刊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合作率=(某种期刊一定时期内)合作论文数/(某种期刊一定时期内)论文总数。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选择独立研究,“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整体合作率仅为20%左右,合作度也仅为1.21。总体而言,从研究的主题来看,其呈现出的基本样态上是以业界作者的独立研究为主。

表1.研究方法使用统计

表2.研究媒体类型分布

三、研究方法与理论分析

1.研究方法分析

笔者统计了样本中105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如表1。在统计过程中,如果同一篇文章同时使用了好几种研究方法,则单纯从方法角度出发累加,即方法频数的总和可能大于论文的样本总数。

从表1可以看出,案例分析法是“精准扶贫”报道研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在统计出有明确研究方法的文章中,92%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综合研究则各仅占3%。总体来讲,目前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文章在研究方法上较为单一。

2.理论使用分析

本文采用《中国网络抗争性话语研究的学术图景(2005-2015)》中对于理论框架的认定标准,即认为“作为理论框架的理论,必须包括对理论进行阐释、验证、讨论探索等相对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如果只是简单的提及或解释,不纳入本研究的编码范围”。

分析结果显示,发展传播学的使用频数最高(8次),是被最多运用的理论。尤其《中国记者》在2016年第4期中开设了“发展传播学框架下的精准扶贫报道”专栏,其次是两级传播(3次),第三人效果(2次),以及议程设置、框架理论、创新扩散等。邀请学界业界共同来对此研究主题进行思考与讨论。由于发展传播学与“精准扶贫”报道主题之契合,故学界与业界的研究者均不约而同地期望在“发展传播学”中找到“精准扶贫”报道的进路。

可以看出,在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上,研究者们大多热衷于在新闻实践中总结出可靠的观点,这也成为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一个鲜明的特点。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偏向分析

1.研究对象。笔者首先对105篇文章按研究的媒体类型进行编码统计后得出结果,研究对象明确为报纸的文章居多,共有37篇;研究对象明确为电视的文章也有33篇;而研究对象明确为广播的文章较少,只有8篇;仅有一篇文章研究对象明确为网络媒体;另外还有25篇文章并未说明或展现出明确的研究媒体类型。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明确看出,报纸和电视台是“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主要阵地。在105篇样本文章中明确研究对象为互联网的文章仅有一篇,即《人民网新春走基层:以温情讲好百姓故事》。

2.研究偏向。笔者对105篇样本文章的研究偏向进行编码统计,将研究偏向分为对策分析、经验总结、问题反思、现状介绍、活动综述、调查分析几个主要的类型。由于同一篇文章可能包含多种研究偏向,故统计出研究偏向的数量总和可能大于文章总数。结果显示,对策分析和经验总结是“精准扶贫”报道研究的主要研究偏向,分别为10篇和58篇,其余为现状介绍5篇,调查分析2篇,活动综述1篇,可以说近乎所有文章都在论证过程中对“精准扶贫”报道的发展与进一步完善作出了策略和建议的分析。

五、研究结果分析

从前文的统计中可以发现,当前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呈现出的整体研究样态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研究方法上以案例分析法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方法为主;二是在研究主体上以业界的新闻采编一线人员为核心;三是以地市报与地市台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四是在研究的路径偏向上均偏向于对策分析和经验总结。

“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阶段,剩下难啃的“硬骨头”对各级媒体都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在媒体宣传中棘手的问题依然棘手,故对策建议成了主要的研究偏向之一。同样在严峻的考验面前,现有成功的宣传案例成了“精准扶贫”报道研究最宝贵的灵感源泉。

目前关于精准扶贫报道的研究仍有许多可以改进之处。以个案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使得对此问题的研究彼此过于疏离,缺乏联系;案例本身抽离出来的观点与对策存在较大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在案例分析的研究中,应当提高个案的典型性,从而使研究结果更具有普遍意义。且在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多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比较性思考,抽离出不同问题之间的共性,方能使研究结论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和适用性。此外,笔者认为,对新闻文本的挖掘是精准扶贫报道研究中另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对国家权威媒体对精准扶贫报道的话语建构和新闻框架的研究,亦有利于各级媒体提升精准扶贫报道的质量与成效。

猜你喜欢
偏向精准文章
8~12岁儿童抑郁与认知重评的关系:悲伤面孔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
“偏向”不是好导向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考核偏向:错把经过当结果
放屁文章
精准的打铁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