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剧的形成发展及现状

2019-07-12 09:56顾文杰肖娇雨扬州大学225000
大众文艺 2019年15期
关键词:扬剧香火曲牌

顾文杰 肖娇雨 (扬州大学 225000)

扬剧是一种地方的戏曲,戏曲主要的功能是传播本地特色的文化,而且也应是对本地语言特色的一种反映。扬剧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刚柔并济的艺术特色,既包含了花鼓戏音乐细腻的特征,又包含了香火戏音乐粗广阳刚的特征,还包含民歌的清新隽永以及清曲富有音乐情感的音乐风格。

一、扬剧的形成

扬剧的发源地在江苏扬州,并且这一剧种主要流行在苏北、上海、安徽和苏南的部分地区。扬剧继承了本地的乱弹以及扬州的民间花鼓、秧歌、香火、龙灯、杂耍、荡湖船、麒麟唱、民歌小调等一些歌舞的艺术传统,并在流行于扬州的弋阳腔、徽调、昆曲及香火戏基础上慢慢发展而来的。

众所周知,江苏这是一个重要的地方戏曲的发源地,并且扬剧这一剧种在南京、镇江及上海等地都非常受欢迎,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也形成了扬剧自己特有的风格。扬剧的演唱形式,舞台的戏曲方言,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扬剧中有接近100多种曲调,经常演唱的约有20种,及300多个传统的剧目。在扬剧中也有很多唱腔是结合了花鼓戏以及扬州的清曲几者融合,最后成为了"小开口"。一直到进入上海之后,才改称为"维扬文戏",流传到上海进行演出时,同当时的香火戏,也俗称"大开口"合流,并且定名为了"维扬戏"。扬剧经过近百年的时间沉淀,成为了具有丰富地方特点及特殊风格的剧种,也形成了扬州的地方戏艺术。1950年,由国家组织的扬剧艺术的团体组织——扬剧团。整个团队把"创新"作为最基本的概念,由新的艺术家们携同扬州当地人民,一起努力将扬剧发扬光大,扬剧也呈现出新的气象。

二、扬剧的发展

扬剧作为扬州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扬剧的形成有两大来源,一是在苏北地区盛行的香火戏,二是在扬州、镇江等地流行的花鼓戏,二者在各自发展的过程中皆大量吸收扬州清曲、民歌小调的元素,形成了“维扬戏”,其中扬州的清曲行腔特点是优美、细腻委婉、绵绵动听;而香火戏唱腔的特点是粗犷阳刚;花鼓戏唱腔的特点是朴实生动中带着活泼。1950年政府将“维扬戏”正式定名为“扬剧”。扬剧音乐曲牌非常丰富,剧中角色有生、旦、净、丑等;表演形式多为独唱、对唱及合唱;伴奏乐器有主胡、琵琶、扬琴、笛、唢呐,还有大锣、小锣、堂鼓等打击乐器,并配有一定的说白,剧种个性灵活不失规范严谨。扬剧诞生以来,从个体走向融合,从单一走向系统,从幼稚走向成熟,凝聚了几代艺人的智慧,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百岁挂帅》、《皮九辣子》、《挑女婿》等。2006年5月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56。扬剧历史悠久,剧目丰富,以扬州特有的方言土话而广受苏北、上海、安徽和苏南的部分地区等地民众的欢迎,文化辐射范围较广。

三、现状及思考

作为传统文化的扬剧艺术,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热爱扬剧的艺术家们在原来扬剧的曲牌基础上,改革并创新扬剧的唱腔,将曲牌体唱腔同板腔体唱腔相互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音乐的体系,并且经过了长期舞台的实践,将多种曲牌和扬剧原本的曲牌相互融合,渐渐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完整的音乐的体系。现代扬剧,在曲牌等运用的方面包括了以下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一曲多唱。运用同样曲牌,并且适当变化它的节奏及旋律,以此用来去适应不同的题材的作品,并且表现出多种的感情。第二种是曲牌的组合。运用类似于扬州的清曲、套曲一系列的形式,并根据戏曲中剧情的发展需要,用与它调性十分相近的曲牌,且有规律地组合起来,这样更多的用于描述人物的内心感情和叙事性的段落。第三种是摘句的连接。一般是根据剧情的需要以及唱词的内容需要,用来摘取着不同的曲牌乐句,并组合成为新的一种唱段。好让音乐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词意,并且使得词曲之间结合的更为贴切。第四种,旧曲变体,对原曲牌进行翻新。

在伴奏的乐器方面分为文场和武场,随后因为乐队的组成及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逐渐改为较为灵活的乐队编制但是又保留了主要乐器的演奏形式,这样对伴奏的要求提高,这样的乐队形式保留了各个剧种伴奏原来的风格,同时又加强了乐队里面的各种表现的手法。

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衰退,一些本地的乱弹纷纷解散,扬剧艺人们因为生活所迫,也开始散班,被迫离开了舞台从而转业去谋生计,从以前的靠戏吃饭,到最后的业余消遣娱乐,受到条件的影响,有些大戏没有办法进行演出,时间一久,很多大型的剧目、甚至一些技巧也失传了。因此有一些善于观察的扬剧爱好者,多年前就已经发出了扬剧危机的警告,这并非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扬剧演出的范围越来越小,观赏的人们越来越少,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青年人不喜欢这种传统的剧种,方言的演唱形式使年轻人难以接受,甚至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学,而老一辈的演员已经演出不动了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观看戏曲人数的多少决定了一个戏曲的兴衰、一个戏曲受欢迎的程度。只有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为扬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好的意见。

有很多人把传统戏曲的消失归结于新媒体的产生,应当承认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新鲜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保护传统的戏曲是我们的职责,如果我们缺乏保护意识,而把这些责任推卸到新鲜事物的文化冲击上,责怪现代的青年人缺乏乡土感情等,这都是不妥当的。当代青年人对扬剧不感兴趣,仅仅是因为对它的艺术形式不满意,觉得表演的形式太过老旧。想要重新让扬剧为大众所接受,不单单是写几个剧本,找一群年轻的演员去演绎就可以,而应从根本上做出转变、变革,这就包括了它演出的内容,表演艺术的形式,唱腔伴奏,演出人员的化妆,穿的服饰,舞台的设计,这些都应有新的突破。在进行变革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的挖掘扬剧本剧种中的固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可以吸收其他一些剧种里面优秀的唱腔技巧,在结合了这些方面,还必须注意"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原则。不能因为结合了一些东西,便让自己模糊了扬剧这一最传统的概念,无论添加了什么新鲜的血液,扬剧这个最传统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如果变了,那么也就不是扬剧了,每个剧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艺术个性,没有个性的艺术相当于没有了生命。

扬剧毕竟是深入人们骨子里的东西,有不少传统的扬州清曲、香火戏以及花鼓戏里的曲调,又被人们重新捡起来进行演绎。用传统的扬剧同社会时代科技相结合,用传统与创新共同的进步,继承和传统同步发展,这是扬剧的发展规律,同样也是扬剧改革创新迈入新阶段的必进之路。扬剧唱腔的变化、继承与发展仍还在继续,扬剧的发展及演变的动力都来源于艺人们舞台的实践,当然也正是有这些艺术的积累和舞台的实践,才使得扬剧的唱腔不停地进步和发展。

四、总结

现代社会的形势瞬息万变,但扬剧是千百年来扬州人民在其经济文化类型上进行文化选择的结果,是扬州人民认同且有归属感的本地剧种。

不久前,扬剧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这对于所有扬剧的表演者爱好者来说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扬剧要想再次振兴,以摆脱目前不占优势的境遇,仍然得向一些先进的、流传较好的兄弟剧种进行学习。需要通过扬剧爱好者、表演者们的共同努力,通过各方面的学习,把传统的扬剧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猜你喜欢
扬剧香火曲牌
曲牌的传播与传承
清明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财神香火旺
走进扬剧,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昆曲曲牌与昆笛演奏
扬剧艺术风格的地域特点
扬剧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烧香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