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有”原则 讲好典型人物故事—以《鞍钢日报》为例浅析典型人物报道

2019-07-13 02:26文/孙
中国记者 2019年6期
关键词:林学典型人物鞍钢

□ 文/孙 玲

内容提要 鞍钢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级劳模、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一万多人次,成就了鞍钢独有的特色文化。本文以《鞍钢日报》为例,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新方式和方法,总结新时代典型人物精品化报道之法。

典型人物报道是时代精神的标杆,承载着塑造道德榜样的政治功能与角色期待。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鞍钢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老英雄”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等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各级劳模、道德模范、精神文明建设标兵一万多人次,成就了鞍钢独有的特色文化。作为鞍钢集团党委机关报,《鞍钢日报》在典型人物报道的过程中,紧扣时代脉搏,把准角度,深入发掘,成功塑造出“当代雷锋”郭明义、“时代楷模”李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林学斌等内涵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不仅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还增强舆论宣传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有思想:寻找时代精神的共鸣点,让典型人物“与时俱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典型人物正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脊梁。他们之所以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究其原因就在于典型人物身上具有契合时代精神的特质和鲜明的个性特征。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往往是为了弘扬某种精神,贯彻某种思想和中心工作,“对号入座”式的典型报道容易与受众的心理期待产生落差或者偏差,传播效果大打折扣。

典型人物报道要与时俱进,加强分析,与社会热点、焦点新闻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受众,才会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科技攻关”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被提及的频率越来越高,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立足岗位、开拓创新的精神理念成为时代报道的重点,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以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超,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林学斌为代表的产业工人,秉承“大国工匠”的精神,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鞍钢日报》抓住典型人物的关键点,着力追求典型人物报道的鲜明时代特色,深刻思想内涵,对忠诚企业、坚守岗位、锐意创新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典型人物进行深入挖掘,彰显典型人物对“劳动模范”的价值追求和对劳模精神的时代诠释,为日益疲软的典型人物报道注入新鲜的血液。

典型具有先进性,才能具有时代的高度,才能真正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随着我国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表彰结果出炉,林学斌等鞍钢5名职工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列全国技术能手。《鞍钢日报》于2019年2月20日第一时间推出典型人物通讯《“大国工匠”炼成记》,赋予林学斌“工人学霸”的时代形象,将人物置身到时代的大潮中,以生动鲜活的事迹展示了林学斌创新人生的时代意义,深入挖掘林学斌伟大的“技术报国梦”,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尤其是他坚持自考、函授,并陆续上了20年夜校,先后攻读下计算机应用、日语、电气自动化三个专业的大专文凭,提升攻关技能,驯服一套套从海外引进的先进设备的事迹。这种时刻把实现个人的价值与国家、企业发展结合在一起的高贵品质,回答了几代产业工人的力量之源、劳动之魂、奋斗之根,生动地反映了产业工人“大国工匠”时代基因。

事实上,典型人物同现实生活、社会变革之间必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报道要有时代感,通过反映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空间,充分体现时代精神。

□ 上图为2019年4月23日,孟庆珍向记者展示父亲孟泰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炳坤/摄)

□ 下图为2019年4月30日,全国劳模、鞍钢工人林学斌(右)和徒弟王喆在检查设备。(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二、有温度:摒弃“高大全”的报道模式,细节让典型人物入眼入耳入心

“笔下写真人”才是最难的。典型人物报道要想深入人心,必须贴近人心。典型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越能引发受众的共鸣。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说教性质比较浓重,报道形式格式化,使典型人物脱离了正常人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失去了个人的光彩和真实,很难感染受众。我们对典型人物报道要避免陷入模式化的报道误区,注重平民化视角,少用假大空的溢美之词,真实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样典型人物报道才富有灵魂和感情,才能让受众看到人生的真谛、生活的价值和社会的希望。

劳动里蕴涵着价值追求、家国情怀,也隐藏着成长的密码。新时期的典型人物报道摒弃了对典型人物完美无缺的形象追求,而是让人们看到英雄普通真实的一面,不回避先进人物的平凡甚至是不足之处,让典型人物报道更加真实。同时报道人物的身份逐渐的多元化,并不局限于那些为国家、企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式人物,将普通人作为报道对象,运用“原声回放”、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其曲折的经历、励志的事件,充满人性色彩的细节打动人心,让受众看到最基层的普通奋斗者的精彩,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矿山企业里,鞍钢矿业齐大山选矿厂一选作业区乙班班长谷安成,是在艰苦的一线锻炼和磨砺成长起来,勇于创新创造的新时代工人。2019年4月28日,《鞍钢日报》推出了谷安成人物通讯《疑似“银河”落手间》。文章不是对谷安成全方位的展示,而是从一个侧面,巧用细节刻画和展示,寻找最能反映人物敬业、专注特点的片段、场景或者动作细节,将典型人物的宣传融入故事中,实现人物形象的再现和放大,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做到主题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让典型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有血有肉。“墨色的铁精矿源源不断地从铁管流入样点箱中,还没等记者反应过来,谷安成就把右手伸到铁管下,捞出一捧黑色的矿浆,那动作比他在水池前手接清水还要自然。”“谷安成一侧手,亮闪闪的精矿缓缓流下,在阳光的反射下如同天上滑落的银河,特别漂亮!”……报道运用蒙太奇式的报道手法,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向受众呈现出一名心系企业练就本领、全心投入于高质量生产的产业工人形象。

三、有品质:寻找新颖的落脚点,让典型人物“与众不同”

生活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传统典型人物报道中,很多典型人物报道的事迹内容、语言表达都存在类似现象,造成了典型人物报道“千人一面”,很难展示典型人物特有的精神风采,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高品质报道,要从心开始。我们要善于从熟悉中重新寻找陌生,这也是典型人物报道避免“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有效宣传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要以真情真心投身到采访报道中来,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等基层现场,从不同寻常中深刻地剖析和理解典型人物,努力发现典型身上的闪光点,给新闻报道一个新的落点,尤其是熟悉的事物更要深度挖掘,写出直击人心的人物报道,把不同领域的典型事迹报道得有声有色,找出其特有的精神品质和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生动刻画典型形象。

中宣部重点宣传的全国典型之一,90多岁高龄、“中国好人”、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房洪瑾坚持25年捐资助学,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圆他人“上学梦”。为了获取鲜活的报道素材,记者专门选择在房洪瑾老人的家中采访。三个多小时的时间里,记者与老人深入交谈,看着老人深情地回忆帮助先天性脑瘫患者璐璐的感人故事,展现出阅读受助者来信时的幸福神情,通过点滴采访,记者深刻地感受到老人“让困难家庭的孩子有学上,让更多家庭走出困境”的伟大心愿。《鞍钢日报》于2018年4月3日推出通讯《愿望提前实现,房老又定新目标》,深入探索这位耄耋老人,在自己并不富裕的经济条件下,坚持20多年捐资助学关心关爱下一代的宝贵精神。

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要尊重新闻传播规律的同时,深入挖掘内容,用心融入人物的精神世界,把他们身上最有价值的闪亮点说深说透,展现他们的个性特征,凸显典型的人物个性和人性特征,使典型人物成为弘扬时代旋律的重要报道形式。

猜你喜欢
林学典型人物鞍钢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林木病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为例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如何构建高效的职业院校林学教学课堂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鞍钢成功试制高等级双面汽车O5板
国内首个亿吨级铁矿山企业在鞍钢成立
鞍钢“五老”学雷锋 捐资助学十八载
鞍钢高强汽车用钢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