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萃锦唫》题序一则考论

2019-07-16 09:40
皖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恭亲王墨笔安徽师范大学

张 敏

(安徽师范大学 图书馆,安徽 芜湖 241000)

查阅《李鸿章全集》所收文集[1],共有39册,其中1—20册为奏议;21—28册为电报;29—36册为信函;37册为诗文;38和39为总目,其中并没有李鸿章对《萃锦唫》进行批校题跋的相关内容。故而猜测《萃锦唫》天头这篇序或是《李鸿章全集》未收入的佚文,或是别人托名李鸿章的伪作。无论如何,这篇序全文赞颂恭亲王奕的人格风范、丰功伟绩以及《萃锦唫》的艺术成就,虽然是集前人文句结撰而成,但通篇浑融一体,文采不凡,亦可见作者的文学修养。故全文过录附后,并在此试做一些粗浅讨论。

一、《萃锦唫》及奕其人

光绪甲申,闲居多暇,尝阅乐天长庆等集以自娱,适朴庵七弟以灰韵小诗二绝见示,即率集白句,依韵奉答,觉吟兴颇饶,因取唐诗置诸案头,信手拈吟,以消永日。每于花晨月夕,体物缘情,偶一开卷,即有所得,如与诗人相对,藉以陶冶性灵,胜于牧猪奴戏多多矣。讵料时运不济,命运多舛,乙酉春初,猝遭潢儿夭逝之感,抑郁于怀,致触旧患,肝疾复作,医药未能速效,遂有西山之游,聊以自遣。翼丛林净土,既得寄尘外之身心;甘雨和风,亦可涤胸中之磊块。巾车之外,唯以唐诗数卷相随,一咏一吟,便觉高奇见贵;采珠采玉,更欣左右逢源。计行程四十余日,得诗五十余首,兴到笔随,殊不计及工拙也。旋京后,友朋见之,皆怂恿付梓。不得已,并甲申之作,汇录成帙,付诸手民。司马相如云,合篡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刊既竣,曰《萃锦唫》。虽知割裂成章,囫囵取句,自必贻笑于大方。然于蹈袭剽窃之弊,可免焉。

从序言可知,“光绪甲申”年(1884)至“光绪十一年”(1886)这段时间内,恭亲王奕闲居在家,因为光绪甲申年正是奕人生的重大转折点。

然而他命运坎坷,在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他四次遭黜,尤其是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博弈,从未间断。在他支持慈禧太后“辛酉政变”的几年后,他大权在握,成立总理衙门,积极推进洋务运动,重用汉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与洋人的关系非常密切,但这些都引起了慈禧太后的不满。慈禧太后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奕的所作所为让慈禧太后感到了不安和威胁。于是在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后,慈禧太后借口中法战争中清军的失利,将恭亲王奕作为战争失败的替罪羔羊,撤去他的职位,将奕及其所领导的班子成员,即军机处成员集体下台,重新组成了以慈禧太后为核心、以醇亲王奕譞为首的新的军机处。至此,恭亲王奕的一切权位均已尽丧[2]。

从《萃锦唫》正文内容来看,有描写自然风景的壮美,如“仲冬廿四日鉴园喜雪二律”“咏岁寒三友”;有对逝去光阴的感慨,如“三百六百日,荣华岁月,催可嗟,复可惜,年去又年来,境以道,情得诗,从绮思裁寻常,如一鹤翫景几徘徊”;有写给自己弟弟的如“依韵和朴庵弟见示绝句”“庵弟”“甲申闰端阳前二日,朴庵七弟来邸,适值偶游普济寺,未晤旋,以灰韵七绝二首见示,因以元韵白居易句奉达”等。他的真实心境也许并不似诗句表面描述的那般闲适,赏析时需要考虑到作者的现实处境和历史背景。如“今昔之感云”一段所写:“寥落悲,前事回头,总是情,僻居人不到。今夜月分明,地古烟尘,暗身微俗,虑并水深,鱼极乐,照胆玉泉清”,彼时奕被慈禧太后罢官赶出权利中心,“僻居”于“人不到”的地方,自身权势没落,往日辉煌不再,面对如此巨大的今非昔比的心理落差,自然渗透一种浓郁的伤感无奈和孤独之情。

二、署名“李鸿章”之墨笔题序

此序是以集唐文形式写成,形式上刚好应和集唐诗。不用散体语言评述《萃锦唫》及其作者,而是采用了诗歌创作的形式,这也是中国论诗诗传统的一种延续。所摘引的唐代诗人有王勃、洛宾王、卢照邻、杨炯、李商隐、王维﹑李白等。能毫无违和感地将别人的诗句连贯起来,成为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文字,要求作者对唐代众多诗人诗作必须十分熟稔,并能融会贯通,只有学识渊博、技巧娴熟的人,才能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同时还必须要很好地融凝旧章,出我新意。从这一点上说,序文本身即具有独立的文学艺术价值。

李鸿章生于清道光二年(1822),卒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中国近代史上权位煊赫,政治、军事、经济和外交各领域都有他活动的身影,他举办洋务、创办淮军和北洋军队、斡旋外交、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签订辛丑条约,一生参与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是清朝政府高层参与决策和执行决策的重要人物,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

(二)李鸿章的文学才能

李鸿章生于书香世家,六岁进入其父李文安创办的家馆“棣华书屋”学习,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学问功底扎实。1844年参加科考的李鸿章落榜后受到文学大家曾国藩的补习教导,曾国藩后曾大力赞扬李鸿章的文学风格和书法造诣。1846年李鸿章弱冠之年,曾表示“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成为中国的桂冠诗人”,1847年他获得当时中国的最高学位——翰林[4]。但因其一生志在功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而活跃于历史舞台,故而其治国成就盖过其文学成就,作诗主要成为排遣愤懑以及抒发志向的手段。梁启超在所著《李鸿章传》绪论部分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5](P4),梁启超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亦能敬李鸿章若此。因此,从李鸿章的文学才能看,作成此序是有可能的。

(三)序之具体内容

李鸿章一生毁誉不一,一方面受到朝廷的恩宠和重用,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了四十余年,另一方面又遭受保守派士大夫的群起攻击, 被骂为汉奸和卖国贼,更因为办洋务之事,被顽固的士大夫视为洋奴,最终在屈辱中去世。因此,李鸿章在心情上和恭亲王奕容易有相通和共鸣之感,为《萃锦唫》作序的同时,也抒发自己的心绪,于情理可通。

(四)序之书写特征

首先看序中涂改现象。共有四处涂改,如小字“君德汉碑”中的“君”字,这个字不是误笔,是位置写错故而改之;“岂幽独之能累”句中“幽”原本所写为“忧”后改之,为笔误;“贞元元和”改为“开元天宝”,是内容本身的改动;小字注“王勃寒梧栖风赋”中的“栖风赋”三字,误写成大字,等等。这四处改动,不太可能是照录别人的文稿致误,应该是作者自己写上去的,这就排除了李鸿章作序,他人过录到本书天头的情况。因此,这篇序言要么是李鸿章自己亲笔所题,要么是有人伪托李鸿章而作。

图1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萃锦唫》第3页天头墨笔内容

图2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萃锦唫》第4页天头墨笔内容

图3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萃锦唫》第9页天头墨笔内容

图4 安徽师范大学馆藏《萃锦唫》第10页天头墨笔内容

图5 李鸿章书法作品展示

如果是别人伪托而作,必然在字迹上要模仿李鸿章的书法。李氏书法造诣很高,只是政名掩盖了书名。《清史稿·李鸿章列传》载其“尤善外交,阴阳开合,风采凛然”,可以想见其人长相丰伟,仪表堂堂。又载其“居恒好整以暇,案上置宋拓兰亭,日临摹百字”,尤以临摹《兰亭序》《圣教序》为日课。李鸿章年轻时为人豪放不羁,故早期书法字势紧健、骨力遒劲,晚年逐渐融凝蜕化为浑厚圆润的风貌。

比对李鸿章手札作品和这篇题序,笔势风格的确很相似,是他晚年的风格。但由于落款没有李鸿章的印章,所以在没有科学的书法鉴定手段来帮助判断的情况下,此处只能存疑,俟方家始能裁断。

猜你喜欢
恭亲王墨笔安徽师范大学
《衡岳幽处》
陈磊作品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7卷总目次
咸丰和恭亲王:好兄弟相爱相杀
从“一匣两谕”中试析咸丰与恭王的关系变化
黄彦华
一封改变晚清命运的举报信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征稿启事
Hemingway’s Marriage in Cat in the Rain
《书画世界》改刊题贺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