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专业融合问题研究

2019-07-16 02:50童舜尧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方针的重大教学举措之一。而做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专业融合。做好专业融合要从建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教学改革、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入手。只有这样,专业融合工作才能有的放矢、长久推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专业融合;价值引领

作者简介:童舜尧,宁波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近代史。(浙江 宁波31517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072-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提出高校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命题。这一命题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由此便带来“专业融合”的问题,即大学生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融合问题。“课程思政”课程是重点,思政是基础。上出具有“思政味”的专业课是根本要求。因此说,搞好“专业融合”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如何搞好“专业融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构综合素养、思政理论与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

“课程思政”重点在课程,任何课程教育体系最终都要在课堂上以教学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过去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存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即“价值引领”是专属于思政理论课教学范畴的,专业课教学只抓能力培养和知识讲授。这就造成思政课与专业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合力难以形成。[1]如何解决这一认识误区,成为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首要问题。而做好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做好“专业融合”的前提。

任何课程建设都有自身规律,“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必须尊重这些规律,通过凸显“价值引领”内容,来提升课程的育人、育德功能。“课程思政”改革目的就是要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同步提升。为此,就必须建构起综合素养、思政理论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专业教育也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达到促进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育人的目的。

以财经类专业为例,财经类学生从接受专业课程学习起,就必须牢牢树立社会公德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让自身所学造福人民、造福社会,而不是成为违法者的帮凶与图利工具。特别是自己做的财务报表,必须实事求是。财经类学生还可以用专业知识服务校园,做好宣传,教育广大学生如何认识校园贷以及类似的网络贷的本质与危害,避免落入它们的陷阱;教育学生如何培养信用意识,增强金融素养,如何养成理性消费观念等。

由此可见,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不能缺失“价值引领”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专业教育技能教学。建构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1.制定专业课程育人的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课程思政”重点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无法体现。要上好有“思政味”的专业课,就必须制定该课程的育人规范与评价标准。这样专业课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师基于此编制出具体可行的课程教学指南。

2. 制定综合素养的价值评判标准。“课程思政”建设,在教学目的上要实现大学生专业知识水平与综合素养能力的提高,必须制定综合素养的价值标准。综合素养要突出育人价值,要在相应的课程安排、教学方式等方面,强化政治方向。有了评判标准,就能做好思想引领,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三位一体”的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是做好“专业融合”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就能找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实现融合的切入点。有了切入点,“课程思政”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就能建构好。

二、做好以“专业融合”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专业课程教育体系建设是总纲,是“课程思政”过程中整体教学规划内容之一,这一规划需要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配合。好的改革能拿出好的教学设计方案,让“课程思政”可操作化、规范化、科学化,进而走向精细化和常态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中心点是“专业融合”。

“专业融合”的第一步是找好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的契合点,再以契合点为基础,以点带面,把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创新教学手段,拓展合作机制。找到契合点只能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能否融合的问题,而全面推进教学改革需要解决两者怎样融合的问题。

做好以“专业融合”为核心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点:

1.创新教学手段。“课程思政”要让思政理论课上出“学术味”,让专业理论课上出“思政味”。“学术味”就是要把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让思政课走进学术前沿,更有穿透力;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问题,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果。[2]而“思政味”就是要求学校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推进德育梯进教学路径,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2]通过创新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专注度,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与价值共鸣。只有挖掘专业课潜能,才能实现这些共鸣,把“价值引领”的功能走向常态化。

教學改革要做到,一方面非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把“价值引领”的“道”模块化,让非思政理论课教师有可参照的模板,既便于操作也便于总结经验,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中来。总之,做好“专业融合”需要创新,有了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才能避免浮于表面。[3]

2.拓展合作机制。“课程思政”涉及高校所有院系、学科,它不可能单靠某一部门来完成。没有跨部门、跨领域、跨学科的合作,融合无从谈起。现在,高校以院系为中心,学科、课题组为核心的科研模式,要向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合作创新模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课程思政”一体化管理的可循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叠加,让教学与科研统一。

拓展合作机制,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做好“专业融合”的必然步骤与组织保证。合作机制的创新,可以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来牵头,整合其他院系、部门,抽调精兵强将成立教改科研组,围绕“专业融合”开展科学研究,组建跨部门的教学团队,把科研成果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三、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

“课程思政”重点在课程。上好有“思政味”的专业课,做好“专业融合”,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他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呈现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更要在课堂中贯彻思政教育的学术体系。有“思政味”的专业课程教育,比之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积极意义。所以,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建设高水平的专业教师队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确立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队伍有没有战斗力,关键看领导班子。“课程思政”毫无疑问是个“一把手工程”,要做好“一把手”负责制。好的“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好的顶层设计、激励计划。特别是经费的支持,离不开学校与分院各部门的协同、配合等。只有强而有力的领导班子才能做到这一切。领导班子的重视,是激发教师热情,做好“课程思政”的重要动力。反之,没有领导的重视,“课程思政”只能走向边缘化、形式化、随意化。

2.强化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技能培训。目标的实现要依靠人的能力。而且落实“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有明确的要求及考核标准,需要深挖各类专业课程里蕴含着的德育价值,这比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层次更高,因此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课程思政”建设好坏。

“课程思政”的技能培训可以是多样的,比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专业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校外培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题培训、专任教授巡讲培训、高校间校际合作经验交流培训等。同时组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这样既能让培训成果学有所用,又能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来促进教学改革,制定出课程教学指南、体系标准和教学标准。教学团队的组建最好是跨院系的,可以将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课程教师、思政课程教师等资源整合起来,实现多方参与,多学科背景的相互沟通与专业融合,并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开建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的工作室,深入研究“专业融合”的本质性问题和可行性探索,让“专业融合”走向深化。

工作室平台同时可设为教学实践平台,其好处有三:一是工作室平台能利用校园网络展开工作,便于不同教学团队之间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可以打破院系、专业的壁垒,实现智库资源共享,增进彼此沟通,使“课程思政”建设真正做到全校一盘棋。二是增强学生的互动。“课程思政”离不开学生参与,需要聆听学生的声音。有了工作室平台,就能方便与学生交流,听取学生意见,让“课程思政”建设更接地气,提升吸引力与感染力。三是“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接班人。立足工作室平台,便能把专业课教师队伍“传、帮、带”的工作做好。

“培训+教学团队+工作室”三位一体的模式,是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可行的途径。有了这样的途径,就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既定的课程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加强教学管理,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建设是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建设一流高校不能闭门办学,要增强服务国家、社会的主动性。只有做好“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向一流大学迈进。而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于“专业融合”,这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难点与出发点。难点在于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程要全方位融合;出发点在于只有做好“专业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有现实可行的办法,其建设之路才能走的長远。

参考文献:

[1] 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2]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3] 郝红梅.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的实现路径分析[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8,(8):10-12+16.

责任编辑  程  哲

猜你喜欢
价值引领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
浅谈思想政治课中负面案例的运用
“舌尖上”的思想品德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