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元,用年号是不是显得有文化?

2019-07-19 09:09十年砍柴
南都周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谥号仁天皇兴国

十年砍柴

日本明仁天皇决定在今年4月30日退位,由太子德仁即位。按照日本的传统,新天皇即位后,将使用新年号。4月1日上午,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营义伟公布德仁天皇的年号为“令和”,新年号于今年5月1日开始使用,日本人用了31年的年号“平成”将成为历史。

此前民间呼声甚高的“永和”没有中选,否则日本人可以在“永和九年”,办一次暮春之初的兰亭雅集。不过,“和”字被猜中了,“和”是日本自孝德天皇使用“大化”年号以来,历代天皇的年号第二个字重复率最高的。

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这本来是中国的传统,传到了日本,他们沿用至今。不过中国古代,新皇帝即位后,颁布的新年号从下一年元旦才开始使用,如此为了纪年方便。如果新年号从一年中间的某日算起,同一年新、旧年号混杂,很麻烦。

宋朝和明朝各有一例外。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宋太祖赵匡胤崩,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太宗的新年号为“太平兴国”,照理说应该等到下一年元旦启用,可太宗急不可耐地在十二月改开宝九年为太平兴国元年。兄弟俩的年号挤在同一年,让世人很是不解。宋朝有好几个四字年号,“太平兴国”外,还有“大中祥符”“建中靖国”。与宋朝并立的西北割据政权西夏还有六个字的年号。

1620年8月(农历七月),在位48年的明朝万历帝驾崩后,由他很不喜欢的太子朱常洛即位,新年号为“泰昌”。可泰昌帝身体太不争气,或者因为压抑太久,—下子放纵起来,当了一个月皇帝就呜呼哀哉了,长子朱由校即位,年号为“天启”。朱常洛还没有熬到新年,而下一年元旦开始要用天启为年号。总不能让他成为一个没有年号的皇帝吧,于是,大臣们想出一个办法,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以前为万历四十八年,从该年八月开始到十二月为泰昌元年,第二年为天启元年。

在中国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在位时,可以更换年号。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十二次,大概则天女皇总希望保持新鲜感,年号一换,又是元年,自己就显得不那么老迈?

汉武帝也是个“年号控”,他是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武帝在位55个年头,先后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11个年号,比起则天女皇还算是很节制的。

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在位只用一个年号——很是体恤臣民,频繁改变年号实在太麻烦了。皇帝只用一个年号,于是年号就可以用来代称皇帝。后世人对一位死去的皇帝可以年号、谥号、庙号称呼。如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乾隆”,戏文里称“乾隆帝”的最多,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也可以称之为“清高宗”或“清纯帝”——“清纯帝”这谥号太炫了吧?

当然也有例外。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用年号“正统”。后因“土木堡之变”被瓦剌俘虏,为了使瓦剌无法用皇帝为人质要挟明朝,英宗的弟弟朱祁鈺即皇帝位,改元景泰。明英宗后被瓦剌释放,回到北京后被幽禁多年,趁景泰帝病重,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重新当了皇帝,改年号为“天顺”。清朝咸丰帝驾崩后,六岁的儿子载淳即位,由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主持,拟定年号为“祺祥”。后来两宫太后与恭王奕忻联手,发动政变成功,将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其他五人革职或遣戍,原来拟定的年号当然不能用了,于是改为“同治”。

有一个蛮有意思的巧合,元、明、清三朝以北京为都城,北京内城南面三个城门对应了三朝最后一个年号。元朝最后年号为“至正”,内城南城墙中间为“正阳门”;明朝最后年号为“崇祯”,内城南城墙东边有“崇文门”;清朝最后年号为“宣统”,内城南城墙西边有“宣武门”。

日本和中国古代一样,以前的天皇在位时,也经常改元。明治天皇即位后,宣布实行一世一元制,即一个天皇只用一个年号。日本裕仁天皇的年号“昭和”,出自中国《尚书-尧典》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明仁天皇的年号“平成”两字出自《尚书·大禹谟》:“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据说“令和”年号,一改必须出自中国典籍的成例,而是出自日本的《万叶集》的句子“初春令月,气淑风和”。这也是算是大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吧!

猜你喜欢
谥号仁天皇兴国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皇帝谥号“放飞史”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日本天皇在皇宫种水稻
立皇嗣
画家花盆下有冤魂:悔将女儿托付熟人
谥号
“真诚关系”
漫话谥号
秦兴国:一根拐杖撑起一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