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域下的应用型人才“产教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

2019-07-22 02:50梅归归武汉工商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部
传播力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大学生

梅归归 武汉工商学院 招生与就业工作部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促进和保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党和政府对高校的“产教合作”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的教育环节,更是注重职业探索和实践体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务必紧跟市场需求,走出校园,加强“产教合作”。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产教合作”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最早起源于美国,其对象涵盖青少年、大学生以及职场人士,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提升成功的机会以及应对竞争和变化的能力。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发布了《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各高校相继开设了不同类型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及辅导活动。

1.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

在对武汉工商学院2014 届至2018 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中显示,在与学生就业相关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两项重要工作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满意度长期低于“就业指导”。而在麦可思对众多样本高校学生的课程评价分析中,也指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由于课程构建不完善等因素,列入“水课”首当其冲。(见表1)

2.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构建情况

(1)在教学方式上,目前,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高校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模式,或线上MOOC 课和见面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学生重在“听”,形式较单一,实践性和针对性不足,缺乏实战模拟环节,导致学生兴趣和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

(2)在教学安排上,大多高校仍然停留在大一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大三大四阶段的就业指导,缺乏大一至大四整个育人过程中的连续型教学活动,这一现状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所要求的“阶段性、适应性和连续性”等要求大相径庭;

(3)在教学内容上,大多参考教材和教学活动侧重于自我认知部分的“职业兴趣”、“性格”、“价值观”等各种测试量表的使用上,对于“能力”、“技能”等要素的讲解和探索却由于专业各异只能泛泛带过。

表1 武汉工商学院2014-2018 届毕业生对“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1]

(二)高校“产教合作”现状分析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加突出位置。目前,各高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的主要实习教学方式有:认知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问卷调查显示,近五届毕业生均认为对促进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实习实践位列第一;在对母校的建议方面,期望得到改善的环节,“实习教学环节”一直位列前三。国家的重视程度和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给各高校深入探索和改进“产教合作”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专业教育”和“素养教育”的协同

对高校而言,应用型本科教育不单为了受教育者的就业谋生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还要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对企业而言,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包括抗压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维能力、道德品格等,更有利于企业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但长期以来,“产教合作”成为了独立于高校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之外的实践活动,存在“重技术,轻素养”的问题。一是学生在企业集中实习过程中,大多是实习指导老师参与较多,辅导员参与较少或不参与;二是实习过程中,不同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但对未正式踏入职场的学生来说,职业价值观等因素的澄清仍需要相关老师进行辅导;三是在培养经费上,“专业”和“思政、素养”形成了两条线,“素养教育”在实习过程中缺乏师资和经费支持。

2.“专业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协同

杨叔子教授在《再论创新之根在实践》一文中指出,实践是形成个人素质与发展个性的唯一道路。离开了实践,也就丧失了个性的发展。只有形成一个既有正确导向、符合实际,而又无拘无束的实践环境,个性才可以得到主动、和谐、健康和全面的发展,并具有本身固有的特色。对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以及不同个人,应该有不同的实践形式[2]。由此可见,学生的职业探索过程应该是主动、差异化的。

但由于受到就读学院及科系(专业)的限制,各学院或科系(专业)掌握的“专业资源”和“企业资源”是相对独立和固化的,学生即使选修了其他专业的课程或考取了相应证书,却无法参与相关的企业实践。实践探索相对被动,无法适应个人发展需求。

3.企业发展“难点”与学生职业探索“体验点”不匹配

高校教育在以市场为导向的探索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部分实习实践需求无法得到企业响应,企业“不愿接”,“挑着接”。原因在于合作过程中,企业以解决自身“用工荒”为目的,高校、各学院以提高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导致企业发展的“难点”与学生个人职业探索的“体验点”无法匹配。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局面成了“二张皮”。

4.企业全程参与“协同育人”模式还有待强化

大学生就业胜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教育过程,它包括求职能力、职业维持与发展能力以及处理好特定行业事项的能力,单纯在大四进行短期实习无法立竿见影。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与“产教合作”相结合的意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既需要与学生朝夕相处的通识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也需要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企业导师的引导。

在这样的需求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为“产教合作”的起点,并“放长线”,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即时刻能接受到校内、校外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把“书本课堂”扩展到“社会生活”,把“象牙塔”扩展到“万象职场”,建立能力本位的“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个人选择,提供职业体验机会,对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就业胜任能力意义重大。

三、“生涯辅导、产教合作、协同育人、提升素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及“产教合作”模式提出更高要求的前提下,实践教学模式应遵循“生涯辅导为主线,产教合作搭平台,协同育人提成效,提升素养助就业”的工作思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重视能力评价和职业体验,提供自助式实践训练平台

1.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加入“认知实习”的体验环节,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做生涯人物访谈,以了解岗位需求;并通过职业体验,运用测评工具及团队讨论等形式,真实评估个人的能力(技能),确定未来的学习及发展目标。

2.学校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学生搭建自助式实践训练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尽早进入发现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进程中,也适当地调节单纯理论学习和被动学习造成的倦怠感,获得更直接的成就感。

(二)完善高校职能部门内部协同机制

为促进人格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内部协同机制应加强思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加强学生工作系统、就业工作系统与教务系统的沟通合作,引导学生把专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作为求学生涯的内在需求。

(三)学校牵头打造一批“共享实习单位”,切实对接市场需求和学生个人规划

鉴于各用人单位岗位缺口的多样性,以及学生职业探索需求的个性化,应由学校牵头,统筹管理一批长期合作的用人单位,并形成准入退出机制,逐步打造出多样化、高质量的“共享实习单位”。让用人单位的岗位缺口吸引到不同专业的学生,让学生能够根据个人意愿和职业生涯规划做出更契合的选择。

(四)推进“短学期制”实践工作

学校先选择某专业或学院作为试点,或根据学生自主报名,推行冬季(寒假)学期+夏季(暑假)学期的短学期制,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类、实习实训类和科技创新类的各项实践活动,实现从学习到实践、实践到再学习,互相印证,反复加强的良性循环,引导学生在反复实践中规划出适合独特个体的职业发展方向。

(五)政府牵头,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已于2019年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旨在培育一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将“渴求人才”的社会共识转化为“投资于人”的现实行动。在政策利好的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校企共赢的合作模式,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和育人主体,从职业胜任能力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业界人士参与培养方案修订研讨,积极吸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提出的规格要求。同时,业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应经过运行试验、并进行评估反馈。根据反馈结果不断地优化调整,这样才能使人才培养方案逐渐完善,适应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3]。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大学生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