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研究

2019-07-24 10:33胡瑞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当代价值

胡瑞

【摘 要】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是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资本主义教育不公平现象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教育公平进行了构想。正确认识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特征以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教育的构想,可以为我国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推进指明了方向,即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当代价值;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可见,总书记高度肯定青年一代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以及民族未来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发挥青年在社会和国家中应有的作用,应当加强对广大青年的教育,从而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目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所以,重新唤醒对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认识,对于解决我国教育不公平问题和培养青年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对教育公平的构想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教育不公平的现实状况,并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教育公平进行了一系列构想,主要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条件公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1.平等的受教育权

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关于平等的思想,并指出:“现代资本家是凭借占有他人劳动获得财富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社会公平、正义与权利平等往往都是一些虚伪的空话,没有任何立足之地……”。[1]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丑恶的嘴脸,在其主张平等的背后,依然没有改变其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实质。资本主义社会是封建社会的延伸,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取代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因此,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具有虚伪性。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各国家相继开展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运动,虽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但是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可见,无产阶级所追求的教育平等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平等,即每个人都应当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马克思认为受教育权应当属于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所谓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指社会中的每个人,不分地位高低,不分出身贫贱,不分贡献高低等等,都能够平等的享有基本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2.教育条件公平

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部分,它与社会存在是密不可分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会对教育条件公平产生一定的影响,换言之,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会对教育条件公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教育具有社会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教育观念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2]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的追求自身的利益,无情地剥削和压榨工人,而工人就包括了应当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长期被剥削和压迫的工人们试图通过革命的方式爭取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实际上工人们接受的教育仅是徒有虚表,与资本家所接受的教育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甚至是不值一提的。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的使命主要是为资本家做工,最大限度的为资本家获取经济效益,因此,不能进入高水平的学校接受教育,只能在夜校学习,那里的教育条件水平极其低下,教育资源配置极差,教师往往不具备授课水平。另一方面,在资本家长期的剥削下,工人家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维持生计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因此家里能为孩子提供接受教育的条件也是有限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是为了灌输给人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受教育权,还是教育条件,都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3.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在揭露了资产阶级的教育在实质上是具有虚假性的同时,提出了教育的崇高理想应当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资产阶级所倡导的教育,其目的是使人变成为他们创造利益的工具,同时,他们害怕失去这种教育。畏惧工人拥有独立的思想,从而与他们产生对抗。因此,资产阶级为工人提供的教育就被限制在了先进大机器的使用技巧等方面,而不是对他们进行真正思想上的引导。马克思认为,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此,教育应当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交给人们知识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其终极目标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就是说,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指人们不只在脑力和体力方面有所发展,也要在能力、道德修养以及性格等方面都要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还指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有三个,首先是要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其次教育条件也要更加公平;最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途径就是要把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生产劳动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是要通过生产劳动这种方式,让人们更好的学习知识,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把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崇高理想。

二、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特征

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最显著特征是严谨的科学性和深厚的人民性。马克思在批判先前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继承了他们所提出的合理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以工人阶级为中心,从社会基础出发,对教育公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严谨的科学性

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严谨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他从社会基础出发,论证了教育与遗传、环境的辩证关系。首先,他批判了遗传决定论,他承认遗传因素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个影响不是绝对的、永恒的。他认识到了遗传因素具有历史性的特征,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逐渐缩小,而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会逐渐扩大,因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属性,而不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自然属性。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其次,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主要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主张通过改善环境来促进人的发展。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就包括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就决定了教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也就是说,教育不公平的根本原因就是生产关系的不公平。所以,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就要改变生产关系,使生产力高度发展。最后,马克思还特别强调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还有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马克思认为,实现教育公平的条件,一是变革社会制度,二是要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科学性就在于,他以唯物史观为基石,科学地论证了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深厚的人民性

关于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人民性特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第一,马克思强烈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严重侵害工人阶级受教育权的同时,提出了要为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争取平等的受教育权而不懈努力。这就突出了马克思热切的关心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真正的想维护底层劳动人民的基本权利。第二,马克思教育公平所坚持的原则是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立场。马克思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也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以,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权利,使他们接受教育,从而使他们在思想上有所觉悟,才能形成与资产阶级对抗的精神动力,最终才能推动社会在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第三,马克思关于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解放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相对于资产阶级的教育,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不是狭隘的谋取私利,而是要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他不仅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的丑恶,而且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出路,即充分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引导人们从资产阶级的奴役中走出来,解放自己,消灭阶级和阶级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总之,马克思关于教育公平思想的主张,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都是在维护人民自身的利益,所以说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具有深厚的人民性。

三、教育公平的当代价值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深入研究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特征,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1.科学理解平等的受教育权为教育公平指明方向

平等的受教育权作为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实质,我们要对其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理解,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寻找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马克思所说的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指每个人都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教育内容则要因人而异。这个平等不是绝对的平等,是教育机会的均等,要对这一实质有一个科学的把握。

当下,造成我国教育事业不公平的原因主要是部分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为落后,从而导致这些落后地区的人们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这一具体国情出发,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改变教育事业不公平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掌握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实质即平等的受教育权。首先,我国应该保证每个人都平等的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延长基础教育的年限,避免因为种种情况而不能完成学业的情况发生,保证每个人都能顺利地完成在进入社会之前本应该接受的教育。这不仅对于教育事业公平的实现具有推动作用,而且对于每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国家要发挥主体作用,把兴办教育摆在其工作重点里。我国要给予良好的教育环境,大力修建图书馆,发展公立学校,让教育事业在国家的监管下蓬勃发展,为每个人平等的拥有受教育权提供保障。最后,在国家提供了关于受教育权的保障之后,也要引导和鼓励公民认真的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做到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2.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教育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马克思从最实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为教育公平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的配置也有所差别,导致不同地区的人们接受教育的水平也是不同的,在教育公平上也就有所偏差。这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必然的联系,其根源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我国对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给予特殊照顾,用经济的发展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公平。首先,在教育资金方面,我国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帮助落后地区建立学校、完善教学资源,要逐渐使城乡间的教育资金投入达到平衡的状态,甚至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要大于城市。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为农村地区以及落后的偏远地区提供政策上的支持,给予他们提高生产力的机会。生产力提高之后,每个家庭对于教育的支出自然而然地就会增加,这就从根本上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最后,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主要是教师的配置上,要鼓励青年教育进入农村地区甚至偏远地区,使城乡教育资源在配置上趋于公平。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作为我们实现教育公平的指导思想,同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马克思教育公平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出发,批判教育不平等的实质,提出人人接受免费教育的社会理想和实现途径,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5]所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终目标。从国家角度来讲,在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基础上,要加大力度普及義务教育和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注重青少年的道德修养以及良好性格的养成等等,使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国家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确保青少年都能接受完整的教育,减少和避免辍学现象的发生。从学校角度来讲,不要盲目追求升学率,要把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放在首位。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实现个体解放,这就要求教育者们深入学生内心,发挥其引导作用,让每个学生的长处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材施教也是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有利方式。总之,把马克思教育思想的最崇高理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公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注释: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8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6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页。

[5] 朱磊.马克思主义教育公平观及其理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6),第30-33页。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当代价值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