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文艺论述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作用

2019-07-24 10:33任立
智富时代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传统文化

任立

【摘 要】习近平文艺论述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在此基础上提出文艺工作的开展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根据习近平的“文艺功能论”,社会主义文艺是五千年中华文化中以艺修身和以文化人的礼乐文化的集合,笔者将对习近平文艺论述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作用展开分析,简要说明礼乐本身在当前环境中的巨大社会功能,以期基于习近平的文艺论述对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做出精准判别。。

【关键词】文艺论述;创造性;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艺论述的要点在于文艺精品的创作,其中强调了以文化人过程中渐进、渐悟和渐成的三种特点,并提倡通过修养功夫打造文化精品,这也是习近平文艺论述的核心。出色的文艺作品有熏陶人心的作用,要达成以文化人这一人文目标,就必须让文艺作品中包含美育属性。出色的美育属性才能让文艺作品具备陶冶情操、提升修养的作用,挖掘出这层属性,让它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应成为传统文化研究者不懈努力的方向。

一、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流变及其发展特点

在二十世纪初,经历过千年封建主义洗礼的传统思想在西方新文化理念大量引入的情况下,遭受了猛烈的批判。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国家的君主专制,使得社会的意识形态转向更民主、更自由的共和政体。在此种波涛汹涌的启蒙大潮流和激流勇进的革命大背景下,,国内的传统文化自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新文化运动的推行帮助传统文化祛除了大量的三纲五常、男尊女卑之类的糟粕,让更精华、更纯粹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提到:“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因此,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特点。

二、习近平文艺论述中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用及其当代价值

习近平文艺论述包含了文艺功能、文艺创作、审美教育、文艺批评四方面内容,对应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明、心性修养、美育属性、文艺批评的继承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讲话》中提到,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依赖于文艺工作,文艺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责。他认为,中华民族要保证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能依靠穷兵黩武或者对外扩张,而是要运用文化输出,通过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展现以德服人的大国风范。因此,传统文化的发扬及输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1]。

礼乐文明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依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精神文明上的好坏与否决定了该区域或者国家中的住民自身的生活状况。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以此来教化伦理道德,保障社会和谐。习近平总书记将礼乐制度归类于文艺功能,因文艺可以表达人民的真情实感,也能看出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因此,礼乐文明作为熏染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工具,要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保持自身的特色,就需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支撑。而习近平文艺论述中提到,传统文化需要得到社会文化、人民审美的认同,从而增强民族之间的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达成文化熏染和文化输出的目的。

心性修养是指中国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和体现。在社会风气浮躁的当下。“无欲则刚”、“淡泊明志”等传统文化的熏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价值引导作用。而所谓“心性”并不是“唯心主义”,是指文化创作者和传承者的胸怀、气度还有志向。注重心性修养是中国文化中的独特文化标志,抓住传统文化的内核,从诗经、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汲取养分,才能促使社会大众的情操和修养得到提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艺作品除了审美价值外,还兼具美育功能。,如礼乐教育中的讲“乐德”、“乐语”、“乐舞”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审美教育”,也就是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属性,使其成为当代文艺作品的重要特征。,好的文艺作品应该能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一如五四运动中的改造国民性,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局限在技法和知识上,更要强调知善恶、辨美丑、明心性;传统文化不仅要锻炼技术,更当加强人心,要包含儒释道的哲学精华,改善一人的气质和修养。因此我们需要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提取出来,再对其进行现代转化并运用于现代美育中,从而让人民的文化素养全面提升。

而最后一项文艺批评,是对于艺术形式的翻新,对创作的再支持,对文化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在习近平總书记《文艺讲话》的最后部分,文艺评论被形容为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因而,只有文艺批评蓬勃发展起来,才能催生更多的文艺精品,提高民众审美感受。但由于中国近代的特殊经历,国内的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体系被外来文化严重摧残。而要使得国内的传统文化批评理论和外来文化区别开来,要把握住“尽善尽美”“艺道合一”等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要点,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习惯和价值取向融入其中,让文化的传承更接地气,更有底气,更显生气,使其在激荡的世界文化漩涡中站稳脚跟。

三、习近平文艺论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方式

传承传统文化并非是单纯的复古,更不是盲目排外,习近平文艺论述强调,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到辩证取舍,有理有据,在传统文化上推陈出新,将封建愚昧摒弃,取其精华,通过这种新理念的关注,才能实现中华传统的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力丹,刘洪彩.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J].人民论坛,2018,2(12):5-5.

猜你喜欢
创造性传统文化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