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帮扶到增权: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2019-07-26 03:17孙莉
法制与社会 2019年20期
关键词:帮扶市民化农民工

摘 要 我国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趋势逐渐增强,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但由于户籍制度的制约、教育政策的限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就业体制不公平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对此,政府和社会各组织应着力加强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实现从帮扶到增权的转化,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从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提高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关键词 帮扶 增权 农民工 市民化

作者简介:孙莉,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7.201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含义

市民化问题是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加速的进程中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农民市民化问题”,农民市民化是指在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大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和农业生产活动,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其身份、地位、价值观念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向城市市民转化的经济社会过程。本研究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分析是基于郑杭生老师的定义,“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农民和作为一种社会身份的农民在向市民转变的进程中, 发展出相应的能力, 学习并获得市民的基本资格、适应城市并具备一个城市市民基本素质的过程。”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由农业生产活动转变为非农生产过程中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转变,还要充分联系农民工的户籍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来自安徽省长丰县,瑶海区和庐阳区共计150名农民工,每个地方有50名,这三地的农民工的情况,均为就近统计调查所得。

(二)资料收集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65份,有效问卷150份,问卷有效率为90.9%,并对问卷的调查数据使用进行了汇总与分析。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对长丰县的20位农民工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以期对他们融入城市的过程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

(一)城鄉二元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以户籍制度为核心,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户籍制度把中国人口分为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把居民分割成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对两种居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待遇。这种人为的划分把全国人口分为两个极为不平等的社会阶层,使得农民和城镇化居民在身份和社会地位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进展,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城镇人口,同时城镇的公共设施不断地完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是产生农民工问题的体制根源,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工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每年春节前后,大量的农民工返乡造成了一定的春运压力,这种返乡潮显然是城乡二元结构所导致的,使农民工不得不外出打工来提高自身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调查中,问及“您对国家在中小城市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市户口的政策了解吗?”就有高达76.9%的农民工表示“否”。因此对于已经制定的政策要加大宣传,组织城市志愿者将宣传队深入到一线工地和工厂,使农民工真正了解这些优惠政策。

(二) 社会保障的缺失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城乡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在城市的职工大多都享有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民工群体的保障层次偏低,无法享受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保障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证。而解决农民工收入、福利与城镇居民差距的办法就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均等化,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决农民工与城镇化人口在各方面的差距。在调查中,对于“城市市民由政府替他们办理医疗、养老、失业保险,您也渴望获得像城里人一样的各类保险吗?”有81.5%的农民工表示“是”。可见虽然制度在不断完善,但制度的落实情况由于种种原因不够理想,导致实际上社会保障不健全。

(三)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体制不完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引得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农民工现行的人口流动和户籍制度不相适应,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到城市生活,在城市受教育会受到一定的阻碍。教育制度门槛设置过高,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接受教育的支出比较高,这无疑会增加农民工的压力,不仅农民工随迁子女会被排斥在当地正规教育体系外,而且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机会、受教育的条件和享受的资源都会与城市的孩子有所不同,这最终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工市民化的进度。

在调查中,有45.2%的农民工表示“进入城市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将来的发展”,在被问及“拥有城市户口的好处是?”也有高达54.8%的农民工选择“孩子可接受良好的教育”,可见农民工对自己子女的教育情况极其关注。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农民工子女进入民工子弟学校,这类学校很多是违法违规成立,为躲避查处经常搬迁;条件均比较简陋,办学地点偏僻、交通不便;校舍大多为改建或搭建,光线不足、教室拥挤;学校缺乏必要的体育器材和教学设备;安全隐患较大。只有极少数农民工子女享受政策进入公办学校学习,但处境大多不好。很多农民工子女在公立学校期间处于边缘位置,他们因为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差,买不起高档的学习和生活用具,学习上因为基础差跟不上进度、成绩不好等各方面原因,常遭到城市同龄人的排斥和歧视。

(四)农民工的自身素质不高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使其只能从事一些工资低、环境差的工作,这样严重抑制了他们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农民工依然存在思维固化,维权意识薄弱,受教育程度低等问题,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缺失一定工作技能的农民工越来越难以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同时,由于缺失一定的岗位培训的机制也使农民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岗位要求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在拉大。

根据我们对20位农民工的走访调查,发现他们外出的主要动因是:(1)从小较少的操心农活,导致上一辈和这一辈的农业交流较少,新一代的劳动力无法正确且有效的进行农业生产;(2)本身受了国家现代化发展重城市轻农村思想的影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等有关的经济生产,有逃离农村的想法;(3)对其本身的现状不满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而城市的教育远比农村发达。而在他们进入城市,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打拼后,发现城市生活远没有那么简单,一方面,高强度的工作使得他们下班后的娱乐方式单一,70.8%的农民工选择“休息”,22.4%的农民工选择上网,6.8%的人选择去学习;另一方面,随迁子女的教育环境也远非他们想得那么理想。而此时他们又想要回乡,在心理上又极其矛盾。

四、增权理论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解决对策

增权,又称“增能赋权”,是弱势群体社会工作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指弱势群体通过个体和社会外界资源来激发自身的潜能,来提高自我生存的能力,通过对社会资源和机会的有效运用,从而获取自身更好发展的能力。对此,在增权理论模式的基础上,从个体、社区和社会组织三个方面来提出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 个体层面

长期以来,农民工在利益受损时,主要是通过社会组织和外界力量的帮扶来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但帮扶的作用只是一定的依托,只有农民工自身意识到增强自我反思和表达的意识,能够学会自我利益表达的方式,才能真正地达到持久性。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增权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着力提高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政府和企业可以联手开展低学费或是在职学习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这样可以确保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具有平稳性,只有使他们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质,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工人。

(二)社区层面

农民工可以借助社区一定的资源,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而社区工作者为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予以关注,开展心理疏导工作,让农民工心理压力得到有效的疏解,只有在心理上获得城市的认同,才能让农民工市民化更加顺利。同时,社区工作者也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专项帮扶经费让贫困的农民工子女在经济上得到救助,也可以在社区开办社区阅读空间让农民工子女有一个读书识字,学习知识的良好环境,社区志愿者也可以在那帮助农民工子女进行课后辅导,解决农民工家长辅导子女功课的困境。

(三)社会层面

各级政府应采取一定手段做好农民工的公共服务工作,让社会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在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城乡一元化和迁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的意愿,这些都是基本的要求。在劳动力市场建设中,政府应发挥自身职能的积极转变,对城乡劳动者无条件开放,确保农民工和当地城市居民具有平等性。

基于以上的问题表现和原因分析,政府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要继续重视对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和救助,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制度和户籍制度,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顺利地转变为市民,不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也能有良好的退路,因而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的补助,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教育环境的优化。对于随迁子女的教育,教育主管部门不应一刀切地将其划为“非法”,加以取缔,而应该积极扶助和引导,改善教育状况。农民工作为城市低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为其提供大量的廉租房,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可能性,对农民工的市民化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目前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障礙,以及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这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对策和建议。总之,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缩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会不断地弱化,最终会得到一定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陈文峰.中部地区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与路径[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6.

[2]袁方,安凡所.就业稳定性、市民化意愿与农民工消费[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9,33(3):96-111.

[3]严春鹤.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多重保障问题研究[J].智库时代,2019(21).

[4]陈国梁.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9):127-128.

[5]程名望,何洋.上海市农民工市民化成本测算与分析——基于上海2220份问卷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9(2):5-15.

[6]姚宇,孔祥利,赵娜.推进新时代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的九重理念和三维框架[J].《资本论》研究,2019,15(00):215-224.

[7]万春林,王杰.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25(2):78-80.

[8]郑杭生.农民市民化:当代中国社会学的重要研究课题[J].甘肃社会科学,2005.

[9]李怀玉.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心理形态调查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

[10]张静.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邓秀华.“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12]胡军华,杨世云,黄玉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探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猜你喜欢
帮扶市民化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回流式”市民化: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机制及其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