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绘画创作的三要素

2019-07-30 06:30王帮文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理性绘画情感

王帮文

摘 要:绘画创作是艺术表达的主要方式,能够直观展现自身的内心情感,让观者从作品中品读和感知绘画的视角、内容及价值。艺术作品属于精神产品,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完美,要经过一系列的创作过程。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的诞生是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反复思量的。好的艺术作品往往能体现出其艺术的基本品质。

关键词:绘画;艺术家修养;情感;创新;理性

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就内容与形式这对范畴的本意而言,内容自身便包含着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内容与形式既相互对立又具有一致性,是辩证关系。比如,珂勒惠支的版画《磨镰刀》表明,反抗压迫的满腔怒火是这个妇女此刻的情感内容。它的表现形式恰到好处,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鲜明,这个妇女磨镰刀的神态,使人一看就觉得不像是为了收割庄稼。如果说这幅版画的思想内容是歌颂被压迫者的革命斗志,那么,着重刻画人物即将从事的不是生产劳动而是武装斗争的神态特殊性,这样的形式就是十分确切。珂勒惠支是德国版画家、雕塑家,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她一生经历了德国政局动荡和两次世界大战,作品多反映普通人民的贫苦生活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她在版画艺术上的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她不画油画,而是弄雕塑,她儿子死于一战,于是她做了系列大雕塑,如珂勒惠支为比利时瓦尔德斯洛德国战争墓地创作的雕塑作品。公墓中央正是珂勒惠支在战争中死去的18岁儿子彼得的墓碑。当时,珂勒惠支夫妇都到了现场。他们走到儿子的墓前,又来到以他们两人为原型的雕像前,珂勒惠支注视着自己的雕塑作品,不停地流泪。她说“我经历过战争,看到彼得和其他成千的青年人死去,我对世界上所有的憎恨感到恐惧和震惊。”说到珂勒惠支,我们自然要提到鲁迅,把她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是鲁迅。中国出版的第一本《凯绥·珂勒惠版画选集》,就是1936年5月鲁迅自费以三闲书屋名义出版的。这是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件纪念品。到上海鲁迅故居纪念馆参观,三层小洋楼,底层进门处右手边墙壁上挂着许多黑白木刻版画作品,从汉画像拓片到历代佛经、碑帖,从欧洲版画到日本浮士绘,鲁迅收购的刻石拓片有6000多种,而收藏的外国版画原作达2100多幅,涉及16个国家的200余位版画家,可谓中国版画收藏第一人。

二、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首先,艺术作品是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的统一。艺术作品呈现于人们面前的都是具体可感的形式,无论色彩、形状、声音,都是可见可闻的感性形式。而这具体生动的感性形式中无不渗透包含着一定的理性内容。最高尚的艺术不仅在理智上吸引我们,还能扣动我们的心弦,正如交响乐扣动我们心弦的不仅是它和谐的旋律和乐章,更是它的结构和层次。毕达哥拉斯曾说:哲学即最高形式的音乐。例如芭蕾舞剧《天鹅湖》,当被魔法变成天鹅的公主和王子消除疑虑而相爱后,四只小天鹅在湖畔欢快地翩翩起舞,同时音乐响起,活泼明快动人的旋律伴奏中,小天鹅轻盈优雅,活泼可爱显示了她们的喜悦之情,也表露了小天鹅的仁爱心肠。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获得了统一。例如,八大山人朱耷,他的作品基本都是残荷斜挂,鱼或水鸟翻白眼,一片凄清,衰败,显露了没落贵族的无可奈何和沮丧,以及对满清统治的仇恨。郑板桥在题他的画中题诗: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不多泪点多。丧国之痛,溢于画面。八大山人后来废名弃姓,装聋作哑,哭笑无常,画后落款八大山人连缀一起。南唐李后主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相见欢·林花谢花春红太匆匆》《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都是很悲的亡国之音。这些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

在艺术作品中,感性更多是指蕴含于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构成艺术作品感性因素的首先是情感,艺术家将自己的情感体验移入、投放、渗透于作品,从而使作品蕴含强烈的感染力。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无论是黑、白、灰组成的低沉色调,还是画面上支离破碎的肢体,都充溢着对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法西斯战争的控诉。抽象艺术既然没有像或不像的问题,那么是否小孩子和黑猩猩也可以创造?抽象艺术虽然不以像或不像为判断标准,但有好和不好的层次问题,好的作品具有思想性和深刻内涵,画面比较富有构成、组织、机理等思考处理。换句话说不同的画法都有它不同的讲究标准,黑猩猩缺乏思维与组织能力,其随机的涂抹,乍看像抽象画,整体而观,便缺乏说服力与感动力。小孩子的作品视个案而论,有些可能是相当不错的抽象画。艺术家在创作作品之前,不仅经历了种种生活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而且对所经历的生活有着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长时期的认识过程。越是伟大的艺术家,生活经历越丰富,越是不满足于对生活的一知半解。

三、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再现一词的“再”表示又一次,再现的意思就是又一次呈现出来。艺术家将客体世界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例如摆放在台子上的一组静物,果盘、玻璃杯、水果刀、台布等物品,这是客观物体的自身呈现,然而画家通过线条,色彩把它们真实地呈现于画面上,这幅画就是这组静物的再现。艺术的对象是客体世界,艺术的源泉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艺术作品都包含了再现因素。即使是不着重描摩客体世界真貌实情的艺术作品,哪怕是宗教画、抽象画,亦或是《西游记》《聊斋志异》之类的文学作品,也都与客体世界有关,有些显露了客体世界中的人、事、物的一些基本特征。由此可见,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再现的。表现是指将内在的情思显示于外,就是将内心的思想感情显示出来。有些艺术作品是重表现的,如音乐,音乐作品侧重于抒情,也最善于抒情。音乐直戳内心,音乐对我们的感觉产生直接的影响。无论如何,音乐都不像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音乐不是对表象的复制,音乐是对意志本身的复制。因此,音乐要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强大,更具感染力,其他艺术只处理事物的影子,而音乐处理的是事物本身。心情低落的时候听听音乐心里就会舒服一点点,听比较悲的音乐人就会跟着难过,比如《二泉映月》。一个爱听音乐的人他是不会太坏的。叔本华是历史上第一位将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并从哲学角度确立音乐地位的人。付聪说:“现在很多人看上去是学音乐,其实顶多算玩弄乐器而已,谈不上搞音乐,有些音乐爱好者他不会乐器,但对音乐的聆听,感受非常特别。”与绘画不同的是,音乐是公共财产,人们可以将它随身携带。音乐较之绘画更富有民主性。从教堂逃出来的绘画,又藏在博物馆美术馆和个别私人藏家的深宅大院,而音乐却不一样,它从贵族的屋顶飘向穷人的街道走向所有人的内心。无论音乐家、画家艺术家都是充满感情的,在创作中不仅移情其中,而且总是不断给予审美判断,充满了主观思考和评价,即使是再现客体,也或多或少包含这种主观情志,具有表现性的因素。从这个意义来说,一切艺术作品又都是表现的。听巴赫,听贝多芬,听肖邦,听舒伯特,感受都是不同的,贝多芬的音乐具有英雄主义的色彩,但贝多芬也有温柔的一面,比如他的那首《月光奏鸣曲》,再比如大家熟知的《致爱丽丝》,这些曲子也是很优美柔和的。他本身其实就是一个非常自尊自强的这么一个人,虽命运坎坷(后来听力衰退),但他依然斗志昂扬。贝多芬也有很长时间都无法正视这个残酷的事实,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能停止社交活動,我实在不想忍受别人的同情的目光,我难以开口说我听不见了”。贝多芬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和艺术家的傲骨,简直可以说是“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贵品质。据贝多芬的好友回忆,曾经一位亲王的母亲要求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她,还在信里大骂亲王说:“你是因为环境和出身才成为了亲王,亲王过去有许多,未来也是,而贝多芬只有一个。”但这种高傲仅仅针对那些不懂得尊重艺术的草包贵族。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琴棋书画,琴放在首位,古人修养的体现。古琴一向被视作“华夏正声”的代表,注重中国文化的正统,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多少被排斥在外。虽然也有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说法,但在现存琴谱和琴曲中,内容和佛家有关的非常少,远远不如儒家和道家。大家如果看陈丹青《局部》第二季的易县罗汉,它用的背景音乐就是古琴曲《阳关三叠》,配合上王维的诗文:“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琴声一出马上就安静下来了,古琴味道很东方。在艺术实践中,有些作品重再现,如影视、绘画、雕塑、小说。有些艺术作品重表现,如音乐、舞蹈、建筑、诗歌。但是一切艺术作品都既是再现又是表现,再现艺术包含表现,表现艺术包含再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是统一的关系。

艺术作品是人类表现精神世界的语言,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有艺术语言的存在。了解艺术创作的基本要素,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对观赏者,都能较好地提高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桂林:广西美术出版社,2015.

[2]康尔.艺术原理通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丹纳.艺术哲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理性绘画情感
欲望膨胀
情感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台上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重视解题反思 深化数学理性思维